第13版:访谈

本报专访原创歌曲《汾水问情》词作者朱伊文

努力去写,让更多的人感受山西的美好

  •   新年伊始,在这个元月,一首原创新歌《汾水问情》刷屏山西人的朋友圈。这是一首创作者写给山西的母亲河的汾水谣,唯美的古风曲调娓娓动听。
      “都是离别之后伤心心上秋/从前不信相思长/从前只见痴怨久/可这世间总有不朽/汾水岸留下了雁丘(男声戏腔: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于是我不再去问情是何物/于是我就在轮回里等候……”《汾水问情》的广为传唱,让汾河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名片。那么,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为汾河写出这样的歌词?让山西人又多一首乡音、一份乡情、一片惦念。
      她,叫朱伊文。
      说起这个名字,热爱家乡、喜欢音乐的人一定会觉得熟悉,是啊,她就是为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中国梦全国推广十五首歌曲之一的《明月照千山》作词的朱伊文。而获得山西省文联主办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赛二等奖的歌曲《一碗山西面》、获得第二届左权中国国际新民歌大赛二等奖的歌曲《丰收的山西欢迎你》,以及《钟楼街》《其实你不用那么坚强》等等歌曲的歌词也都出自于她的笔下。
      朱伊文,古典文学硕士,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38届学员。除了是多首优秀的反映山西风貌的词作者外,她还创作出版了《并州诗豪白居易》《大唐平阳公主》《历史圈我是潮人》等文学作品,也是电影《红尾鸽》《枕边有张脸2》、以及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重点工程的民族歌剧《三把锁》的编剧。
      近日,本报专访为家乡不停书写的朱伊文,听她讲述在歌词创作方面的创意、历程、理想,以及她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新时代应该有新的歌咏好好歌颂一下汾河
      山西晚报:《汾水问情》的歌词是什么时候创作的?是怎么想到要为“汾河”写歌的?
      朱伊文:去年8月写的,当时正在北京学习。那时候有一段沉淀期,在外也比较想家,就想着为家乡写点什么。加上有一次同学们唱歌,有个同学唱到咱们山西民歌的时候,非说是别的省的,我就挺受刺激的。正好那时收到了山西省原创音乐促进会的邀约,请我为汾河写首歌。在种种情绪之下,我便为汾河写了这首歌。其实去年4月份的时候我写过一个初稿,但是当时给几个朋友看了,大家都觉得山西元素太少了,不够好,我就把初稿放下了,然后在北京重新找到了感觉,找到了汾河又厚重又深情的点,写出了《汾水问情》。
      我对汾河始终有份自豪,因为我是古典文学的研究生,在古老的《诗经》里就读到了那么多跟汾河有关的诗句,尤其是“君子如玉”这个审美就是从歌咏汾河的诗句里来的,还有汉武帝的《秋风辞》、元好问的《摸鱼儿》等经典都和汾河有关,特别引以为傲,加上它是山西的母亲河,去年我在写一部纪录片的时候了解到近年来汾河治理的巨大成就,我就觉得新时代应该有新的歌咏,应该好好歌颂一下我们汾河。
      山西晚报:为什么把《雁丘词》融入了歌词中?
      朱伊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雁丘和汾河的关系都是被忽视的,这么有名的诗句,而且被好多著名作家引入作品中广为传颂,却很少人知道它就发生在汾河,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在歌词里体现一下。
      山西晚报:当你写的歌词真正变成一首歌,并开始传唱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朱伊文:说实话,就觉得作品已经完成了,我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交给命运吧,交给大众吧,大家喜欢更好,不喜欢,也行,我下次努力,因为我真的尽力了就不后悔。
      山西晚报:《汾水问情》完成的时候,太原晋阳古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景点建成开放,当时是什么感受?
      朱伊文:觉得真好啊,汾河的美能有更多种呈现方式了,也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了,体会到了,我特别喜欢在夏天的傍晚到汾河岸边走一走,那种杨柳依依夕阳照在湖面上的景色,有让人热泪盈眶的美。现在,我的感受可以有更多的人共情了,希望这样的时候可以越来越多。
      山西晚报:在写《汾水问情》的时候,对它有过什么样的期待?
      朱伊文:希望它能像《成都》一样,在各大城市的年轻人群里广为传唱,也希望这首歌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太原的美、山西的好。
      山西晚报:的确,提起唱山西的歌,省外的人会想起《人说山西好风光》,咱自己人会唱起“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好像在歌曲传唱方面有些断代,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朱伊文:我觉得一个是好歌太少,另一个是传播力度不够,《人说山西好风光》是随着电影传出去的,当年的电影有多火,歌曲就有多火。电影到了哪,歌曲就到了哪,也就形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其他诸如《桃花红杏花白》之类的山西民歌还是本土口口相传得多一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要创作者们多写,一个还是要靠多维度的力量去一起推广。
      已为家乡写了十几首歌 听到有人会唱特别开心
      山西晚报:写的第一个歌词作品是什么?
      朱伊文:第一个就是《明月照千山》,之前做研究、写剧本,不知道自己能写歌,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刘波院长发掘了我这个才能,让我写首歌咏家乡的作品,没想到这首《明月照千山》大家反响都不错,后来拿了省里五个一工程奖,还成了文化部中国梦全国推广的歌曲,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为家乡进行歌曲创作。
      山西晚报:为家乡写了多少首歌了?
      朱伊文:发表的、没发表的,加一起写了有十几首歌了。
      山西晚报:自己创作的这些歌词,哪首最让你印象深刻?
      朱伊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碗山西面》。《明月照千山》虽然拿了奖但是传唱度不够,而《一碗山西面》算是我的第一个“爆款”。
      山西晚报:怎么个火爆法儿?
      朱伊文:2019年正月初三,《一碗山西面》在作曲王晖老师的公众号上先推出来的,然后在朋友圈里刷了屏,很多朋友都在转,不认识的人也在转,大家给我提各种意见,发表各种看法,然后许多媒体开始采访跟进,火到我都有点发蒙。现在,两年过去了,有时候我跟朋友们去吃饭,有的饭店有歌手演唱,朋友们就会介绍,这是《一碗山西面》的词作者,马上歌手就会说“我会唱、我会唱”。我就发现,几乎所有山西的歌手都能唱几句《一碗山西面》,这时候我就特别开心。
      山西晚报:写了这么多,自己会唱吗?
      朱伊文:都会唱,但是认识的歌唱家朋友太多了,以前还敢唱,现在听了这些专业的,自己已经完全没勇气开口了,就是偷偷唱一唱。
      山西晚报:你觉得目前你笔下哪首歌最能唱出新山西的风貌?
      朱伊文:应该还是《明月照千山》,其他歌曲都是写某个景物某个景区,只有这首歌是写山西整体风貌的。
      山西晚报:一首歌从创作到出炉需要多少步骤?
      朱伊文:一般是先写出歌词,然后作曲,然后编曲、混音、找歌手、找录音棚,最后再合成,反复修改,等到全部创作出来后上架各大音乐网站,拍摄MV,最后打榜什么的,著名歌手唱得会传播得快一些。
      山西晚报:怎样能加快一首歌的传播?让它唱响全省乃至全国。
      朱伊文:一首歌曲要唱响全省都很难,要唱响全国就更难了,一定要靠多方面的力量去推广才行。这也是我想突破的地方。我写的歌,大家都觉得不错,但就是传唱度不能令人满意,还是传播的力度不够,但这需要专业的宣传推广团队来做,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每首歌都要有独特的让人忘不了的文化元素
      山西晚报:《一碗山西面》《丰收的山西欢迎你》《钟楼街》,这些歌曲光看名字就是浓浓的山西味,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接二连三地为家乡写歌?故乡在你的创作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朱伊文:乡愁是永恒的创作主题,我也不例外,我爱我的家乡山西,我就要为它多做一些事情,多出一些精品。我想山西就是我的创作灵感来源,这片黄土地上的故事、歌曲,真的是写也写不完,唱也唱不完。
      山西晚报:你的歌里也会加入一些其它元素,比如《一碗山西面》里有Rap,《汾水问情》里有戏腔,这些创意也是你想出来的?
      朱伊文:有些是我想的,有些是作曲老师提出来的。比如钟楼街前面的莲花落,就是作曲曲艺老师加的。我总是想着每首歌都要有变化,都要有一点点不一样,都要有独特的让人忘不了的文化元素。这应该也是每一个创作人的追求吧。
      山西晚报:为了这样的追求,创作时应该不容易吧。希望这样有文化元素的歌词带给听众什么样的感受?
      朱伊文:我希望唤起大家的共情,所以每一首歌都绞尽脑汁,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希望找到和尽量多的人之间的契合点,最好能做到每一句都扎心,都催人泪下,比如《钟楼街》开头的“讲起它不过是条老街一步回忆一张旧照片”就是反反复复写了两个月之后找到的灵感,然后我就把之前的几稿全部推翻了,很烧脑,也很开心。
      山西晚报:我对《丰收的山西欢迎你》的歌词印象深刻,“白云”“青纱”“黄河”“金秋”“红缨”……颜色的搭配和词语的对仗让人眼前有一幅丰收的画,还提到了“黄河太行”,真是一张宣传山西的好名片。你的歌词里对山西的美景、文化都有很多呈现,单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这么多信息确实挺难的,这样的提炼是怎样做到的?
      朱伊文:简单地说就是用大白话说深厚的文化,但是这个大白话是仔细琢磨思考之后的大白话,我的每首歌耗时都很长,就是花在这个思考琢磨之上,反反复复地找它那个最独特的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去采风,实地找找感觉,发现它最美好的地方,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己的心动了,和写作对象有了情绪上的共鸣,才能带给别人心灵上的震撼。
      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 音乐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方式
      山西晚报:山西的好山好水那么多,风景如诗如画,可是在音乐作品上,为何山西鲜少出标杆性的作品?
      朱伊文:原因应该有很多,不过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适合年轻人的歌曲还是有点少,我个人觉得创作者们还应该在流行文化上下下工夫;另一个就是山西没有形成类似北京广州成都那样的音乐氛围,或者说音乐产业集群,所以即使有了好歌也是大家自己开心,传播出去很难。
      山西晚报:那你觉得通过歌曲来对外宣传山西丰厚的家底还有作用吗?
      朱伊文:这个作用真的太大了。从《人说山西好风光》这一首歌为山西带来多年的宣传效应就能看出来,还有《成都》为四川近年来带来的轰动效应,也能看出来。歌曲是浓缩的精华,每一句词都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且比较好传播,比电影电视都方便些。歌曲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人文环境,你看山西的歌和四川的歌、陕西的歌,根本就不一样,要让别人最快地知道山西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不一样在哪里,用音乐无疑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方式。
      山西晚报:但山西有太多太多的“珍宝”,很难在一首歌曲里体现得全面而具体,你在创作时觉得难吗?
      朱伊文:难,可以说每次创作我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良久。最开始我也直接写很多珍宝进来,但现在我觉得这样并不好,我们的珍宝不但不能在一首歌里过多体现出来,反而还要极力弱化,歌曲毕竟不是说明文,把家里的珍宝都展示一遍,事实上听歌的人是根本记不住的,还会影响听众对歌曲的接受度。什么情况下才能记住呢?情动于衷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定要以情动人才行。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歌,都是写亲情友情爱情的,而且歌曲中选取的意象一定要和歌曲的整体风貌相匹配,不能一股脑儿什么都往上堆,这样就成了景点的罗列,失去了歌曲的意义,成了景点介绍小册子。《成都》就很聪明,成都有多少名胜古迹啊,它都不说,只说玉林路,小酒馆,就像戴着面纱的美人,背后没处说来的风景才更引人遐思,更吸引人。
      山西晚报: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新的文艺形式来与旅游结合,有没有信心将自己的作品塑造成山西新时代下的一张全新的“名片”?
      朱伊文:现在写歌的人很多,好歌也很多,我只能说我尽力吧,我会好好努力,把对家乡的爱写出来。但是要成为名片,得有很多因素共同努力才行,我把我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努力,这样才能把一首好歌推到全国、唱响世界,打造出一张张山西全新的名片。
      山西晚报:现在的文艺作品创作量很大,观众每天入眼的文化产品太多了,想要让一首歌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很难,在歌词创作方面应该很有压力吧?
      朱伊文:有压力,但是也不要紧,我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次有一小部分人接受,下次有一小部分人听到,总归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山西的美好就够了。
      山西晚报: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打算?
      朱伊文:写歌的事情不着急,有了感觉我就精雕细琢,争取每一个都是精品,能打动作曲、歌手等整个制作流程上的朋友们,因为我毕竟只是个词作者,在歌曲上是凭着一腔热爱在无偿创作,主要靠情怀来动员其他人,但这种贴钱的事情不能总麻烦其他老师啊。所以今后应该是有一半精力放在歌曲上,一半精力放在剧本创作上,用剧本创作的稿酬来完成歌曲创作推广整个流程需要的费用,用比较有影响力的歌曲来继续进行剧本或者书等其他文化产品的创作,形成良性循环,打造出组合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持久地创作出好作品来。比如《一碗山西面》我今年就要在它影响力的基础上出个绘本,明年再出一本相关的书或者剧本;《钟楼街》入围团中央举办的青春中国歌曲大赛了,在全国都有了影响力,我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个舞台剧,只有这样不断深挖文化元素,形成多种形式,才能打造出一个个文化大IP,才能有最大的自由写出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才能最终形成传播的链条。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1-27期

    • 第2021-01-26期

    • 第2021-01-25期

    • 第2021-01-24期

    • 第2021-01-23期

    • 第2021-01-22期

    • 第2021-01-21期

    • 第2021-01-20期

    • 第2021-01-19期

    • 第2021-01-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