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既是天赐,又是人为。我的出生、成长和工作,经过了两个天地,一个是农村——我古老的祖籍老家,一个是日新月异的千年古城。感谢时代,让我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成全了我对生活的多重认识。
农村和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意境。我在这两个环境中分别生活了二三十年。在农村,先是读书上学,初小、高小、初中、高中,时处“文革”期间,上一上停一停,停一停又开始上,直到高中毕业。休学间歇,必然是参加生产劳动。高中毕业后,大中专仍不招生,我辈便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算是有文化的知识青年。我加入了党组织,成为村里的干部,也到公社工作过。交往的是农民朋友,面对的是广阔田野;耳濡目染的是村风民俗,道听途说的是方言俚语;晴耕雨读的是传统文化,街谈巷议的是家长里短……这些,成为我身上深深的印记,不断地咀嚼。后来节变岁移,我被推荐上了中专。中专毕业后不分配,我又参加了“文革”后的高考,上了几年大学。不管是中专还是大学,这都是从农村到城市文化层面的过渡。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城市工作,一直到退休。城市和农村管理体制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也不同。工作日上班工作,节假日自由支配,工资按时发放。面对的是现代文明,交往的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同事。
在农村和城市,我和同代人的经历大致相同。
在农村,寒冬腊月,我十六七岁就在运城盐池拉过硝,为的是一天能挣一两块钱。盛夏酷暑,我曾顶着炎炎烈日和农民朋友一起辛勤耕耘、精心稼穑。三九严寒,我曾顶风冒雪和社员群众平田整地,填沟造田。干完一天农活,晚上还要提着马灯,往生产队地里义务拉粪运肥,争做青年突击队员。
农村也是传统文化的传习地。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祝寿庆生、起屋架梁,都包含着传承血脉、孝老敬亲、感恩报德的内涵,大都以文字书写呈现。当时,我既是参与者,也是书写者,对于传统文化,我在书写中熟识,在参与中深化。农村天高任鸟飞,只要坚韧不拔、苦干实干、志存高远,就能超越生活的屏蔽。
我在城市上班的几十年里,无论是上班下班,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加班加点是常态,也是兴奋所至。就像农村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切为了收获,哪怕挥汗如雨、顶风冒寒,也是值得的,工作追求卓越,力求创新。我在单位的交往,不是同事,就是属下,不是领导,就是兄弟单位的同僚。他们就像我在农村的同乡邻居,或长辈族亲。尊老爱幼、安老怀少,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皆是仰慕传统文化,弘扬圣贤道德之素养。我在城市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大多是阅读和自习,也挤时间成就业余爱好,不断完善提升自己。
感恩时代,让我们这一代人在农村经过艰苦历练,树立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观和人生观之后,又能考上大学,到城市参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感恩生活,让我在青壮年阶段,切身履历了苦其心志的农村生活和快速发展的城市涅槃,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了具体而充分的认识。感恩岁月,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多了别样的收获感受,以及特殊生活环境所塑造出的别样人格。我走过农村,农村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乡愁。我走过城市,城市伴随着我的沧桑巨变。
时代给了我农村和城市历练的机会,生活给了我农村和城市充分思考的平台,岁月给了我农村和城市朝耕暮耘的收获。我感恩时代、歌咏生活、致敬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