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志

山医大二院“肺结节多学科门诊”,专家每周二一起会诊,还免挂号费

4位人体“拆弹专家” 3年义诊一次不落

  •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制作:实习生 孟恭杰

  •   “靠谱吗?4个专家一起会诊,还有这好事儿?”1月26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的413诊室门前,张先生眉头微蹙地向爱人嘀咕道。“我也是听朋友说的,反正来都来了,先看看再说。”大约半个小时后,张先生和爱人眉开眼笑地打开了房门,“一步三回头”地向医生们道谢。走在楼道里,张先生长出一口气,“真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好事!”
      1 三年来,与患者相约在周二
      其实,类似的感慨之声,回荡在413诊室的门前已经有三年多时间了。2017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宋翔、影像科CT室主任赵卫东、呼吸科主任王旭、胸心外科主任李新华自发组建了“肺结节多学科门诊”。
      谁都知道四位主任是各自科室的扛鼎之人,忙得脚不离地。因此义诊刚开始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一时兴起而已,但哪知他们一坚持便是三年。三年来,每个星期二,四位主任都会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从上午10点开始为患者义诊,患者来多少便看多少,名额不限,时长不限。每次都是接待完所有患者才去用餐,于是来不及吃午饭便成了常事。当记者问及是否辛苦时,呼吸科主任王旭说:“辛苦谈不上,只要能帮到患者就行了。我们四个私底下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大家能有机会一起共事也是机会难得。而且这种义诊,不同学科间的密切合作,不仅方便了患者,增加了确诊率,更快更好地制定出治疗方案,而且也有利于专家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推动学科建设。”
      
    2 多学科,只为更好服务患者
      “肺结节多学科门诊”除了免挂号费外,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多学科”。
      “查出来肺上有问题,我首先挂了呼吸科,后来说要做CT,我又去了影像科。医生看了说要做手术,我又去了肿瘤科,跑来跑去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哪有问题。”回忆起最初的看病经历,张先生无奈地说道。“后来听人家说二院有几位专家专门看这种病,就来试试。谁知道我这跑了大半个月也没搞清楚的病,医生们十几分钟就全都帮我弄清楚了,还一步一步地告诉我该咋治,说回去以后要是还有啥不明白的下周二可以再来。”“四个主任级别的专家,同时给咱看病,还是完全免费的,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除了省了时间省了钱,病人心里踏实才是最主要的。人家四位不同科室的主任,针对咱的病情,反复讨论出来的方案,能不靠谱吗?”
      其实,张先生最初的看病经历,大多数的肺结节患者都曾经历过。多数人肺上有问题通常首先会想到去呼吸科就诊,穿刺可以来检查病理;如果发现需要手术时,就要转到心胸外科;但如果需要判断病灶的良恶特征时,就要进一步到肿瘤科就诊;需要影像分析时,还要到影像科拍片等结果。并且,在单一门诊治疗时,各学科、各专家对病灶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标准。如此一来,过程繁杂不说,某些病例在单一学科就诊过程中,还会出现超出学科就诊范围的情况,需转科诊治,很容易影响患者就诊的最佳时机。
      牵头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宋翔说,肺结节俗称“小肺癌”,山西作为产煤大省,患有肺结节的人群不在少数。很多患者在查出肺结节之后都会很焦虑,认为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通常病人看病,已经习惯了挂号、拍片,然后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跑,宋翔说,这种集各科室主任于一室的多学科会诊模式,可在结节、肿瘤、恶性肿瘤患者检查完毕后,由多学科专家团队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决定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和治疗顺序,避免了单个学科因专业局限而各自为政的治疗模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避免了治疗偏差。
      在诊断时,对于哪些是良性结节,哪些是肺癌,哪些结节可以不处理,哪些结节需要定期复查,哪些结节可以微创治疗,哪些结节建议手术切除等不同情况,四位专家共同诊断,给出患者指导性意见及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漏诊误诊,这样一来,便为筛查早期肺癌提供了帮助,真正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肺结节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且大多数人都不当回事。在体检过程中发现有肺结节,前来医院就诊时,也不清楚自己该挂哪个科。我们四个合作,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济上的负担,多少能帮患者减轻一些。”宋翔说道,“但是即使没什么大问题,我们也会反复叮嘱患者一定要按时复查,复查的钱一定不能省。之前就有一名患者复查了两次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便心生大意。等两年后再次出现症状时,已经是晚期了。”
      
    3 用真心,为生命保驾护航
      患者张先生刚出去,诊室来了一位年近80岁的老奶奶。老奶奶姓刘,是413诊室的“常客”,自从413诊室开办以来,刘奶奶每年都会带着自己最新的体检报告来这里“报到”。
      刘奶奶一进413便和主任们唠起了嗑,医生们一边陪刘奶奶聊,一边看着她最新的体检报告,然后说道:“你的肺没什么大毛病,定期复查就行。”
      刘奶奶:“他们说我这肺有肺间质,你看看有没有?”
      赵卫东:“就是纹理稍重一点儿,不至于。”
      刘奶奶焦急地反驳道:“不至于?可是呼吸科就说我是间质么!”
      赵卫东:“不不不,它这个东西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线。比如说,纹理重一些,你把它说成是肺间质增生导致肺纹理重也行,是一样的。我们刚才看的病人,就刚出去那位,那才是典型的肺间质呢。”
      刘奶奶:“那你看我这个明显吗?”
      赵卫东:“不明显,不明显,这个差多了。你要就单纯的肺纹理的情况来看,比大部分78岁的人都要好。”
      刘奶奶:“你觉得我的肺纹理还没事?”
      赵卫东:“没事儿,没事儿。”
      刘奶奶:“那结节呢?不是让我每年复查一次吗?”
      赵卫东:“对,你就每年扫CT就行了。啥时候看到结节有所长大,这就要注意了,但是一般不会长的。”
      刘奶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我这个肺大泡到底大不大,是个什么情况,我以后应该怎么办?”
      赵卫东:“不大,不大。肺大泡如果有问题得3公分,咱们这个现在是0.9公分。差得多了。”
      刘奶奶:“不要紧是吧?”
      赵卫东:“不要紧,不要紧。”
      刘奶奶开心地笑了起来,“哈哈哈,那你说我这就没啥事儿是吧?”
      赵卫东:“没啥事,但是一定记住每年扫一次CT。”
      宋翔:“照常生活就行,把心态调整好。”
      刘奶奶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问道:“淋巴结大了不用管它?”
      赵卫东:“不用管它,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刘奶奶:“哎呀,我还以为是得了啥病了,是什么东西转移到那儿去了。”
      赵卫东:“转移比那个要大,不用担心。”
      宋翔:“放松,人年纪越大就越焦虑,你得避免这个轨迹了。”
      刘奶奶:“我这马上要离开这儿了,一走得走半年,找你们来看看我就放心了。”
      赵卫东:“去了其他地方不舒服了,该看也要看。”
      ……
      又继续问了医生一些问题后,刘奶奶方才起身说道:“好嘞,那我走了,谢谢你们,谢谢!”
      赵卫东:“应该的,应该的,您慢走,记得按时扫CT!”
      
    4 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每周二的“多学科义诊”,无疑是缓和医患矛盾,重建信任纽带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四个主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四个沉甸甸的大字。
      这份真情,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宋翔等人义诊期间,有不少年轻医生自发前来旁听。房间狭小,为了不妨碍看病的患者,他们或紧贴着墙壁站着,或在门后、角落站着,认真聆听四位“大咖”的现场授课,偶尔遇到不懂之处,便上前请教。主任们也乐于见到年轻医生主动学习,便耐心细致地结合CT影像,现场为他们讲解。“多来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挺好的。”李新华主任对身后的两名年轻医生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医生们从主任们身上学到了精湛的医术,更继承了这份“仁心”。
      义诊完最后一名患者,已经是下午一点多。就在四位医生即将离开房间时,患者赵先生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负责维持秩序的护士告知赵先生,当天的义诊已经结束了,下次再来吧。赵先生刚要转身,王旭主任说道:“没事儿,你大老远赶过来也不容易,我们给你看完再走也不迟……”
      三年来,两千多人次患者通过义诊得到了最好的诊断建议和方案,四位专家也记不清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让多少病患在临终前得到最佳的治疗和照顾。
      2021年初,电影《拆弹专家》大火。有患者比喻,如果把结节、肿瘤比喻成埋伏在身体里的炸弹,那宋翔、王旭、赵卫东、李新华就是卓越的“拆弹专家”。
    山西晚报记者 费煜 实习生 孟恭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1-31期

    • 第2021-01-30期

    • 第2021-01-29期

    • 第2021-01-28期

    • 第2021-01-27期

    • 第2021-01-26期

    • 第2021-01-25期

    • 第2021-01-24期

    • 第2021-01-23期

    • 第2021-01-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