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杭州人,明朝大臣。“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被瓦剌人挟持至北京城下,想以皇帝为人质,赚开城门。于谦临危受命,驳斥了朝中迁都的懦弱意见,果断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断绝了瓦剌人的念想,并以兵部尚书身份,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明朝。后来,明英宗复辟,于谦被冤杀。于谦墓在西湖边,和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飞是“邻居”,有句诗说,“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于都有少保的加衔),他们两人的墓地、祠堂,一直以来,都是所有爱国者的精神圣地。
于谦和山西渊源颇深。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始设山西河南巡抚,于谦成为首任,任职19年,为明清两朝山西巡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且在职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政绩颇大。
五百多年后,两位山西籍画家申古博、刘向红夫妇接续上了这段缘分——为位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谦祠创作壁画。他们满含谦恭与虔诚的创作,和于谦进行了一次时空对话。
个人简介
申古博,1962年出生于山西长治,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研究所传统壁画工作室主任。生于绘画世家,父亲、叔父均从事绘画,幼年时父亲组织家族子弟考试,古博被选为绘画传人,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后考入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创作,毕业后曾任美术教师、美术编辑,创作了大量以西方绘画风格为主的展览作品。其作品美国纽约普照寺壁画《十八罗汉》荣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华人艺术家本年度杰出贡献奖,个人作品以及为定山寺创作的十六罗汉壁画,曾一同入选米兰世博会联合国KIP馆展出。申古博曾在德国锡根举办个人画展“冥想中的山水”,参加上海“携手并肩颂和平”书画联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术馆主办的“中华核心价值的当代阐释”画展、杭州西湖博物馆“墨境禅心”画展、杭州西湖博物馆“我心相印湖山间”艺术展。2011年4月参加“东方华彩2011 中国岩彩画展”时,作品《神曲》获得铜奖;2014年7月应邀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参加亚太艺术中心“禅与变革”的画展及研讨会,作品被艺术中心收藏。
刘向红,1963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任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2011年4月,参加“东方华彩2011 中国岩彩画展”时,作品《觅春》获得银奖。2003年油画作品《苍莽》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2014年7月,应邀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参加亚太艺术中心“禅与变革”的画展及研讨会;2016年5月,参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术馆主办的“中华核心价值的当代阐释”画展;2017年3月,参加杭州西湖博物馆“墨境禅心”画展;2019年7月,参加杭州西湖博物馆“我心相印湖山间”艺术展。
申古博和刘向红曾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华夏岩彩—申古博刘向红作品展”、在天津大学举办“意象澄怀—申古博刘向红石色画展”,作品《待度》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
有心的馆长
2020年10月21日,应西湖博物馆馆长潘沧桑之邀,申古博在西湖博物馆报告厅做了题为“以石为彩——中国传统矿物色绘画赏析”的讲座。其中一部分以中国传统壁画为例,讲述了壁画的兴衰历史以及美学特征。讲座结束后,潘沧桑向申古博介绍了一位名叫方勇的来宾,方勇从事展陈设计工作,已在杭州有多处项目作品。由于现场人很多,二人仅是互留了联系方式。
疫情过后,一日,申古博接到方勇的电话,方勇在电话中表达了对传统壁画的兴趣,并希望向申古博进一步了解这门艺术。于是二人约定了时间,并邀请了潘沧桑。
彼时的虎跑公园,一片春意盎然,申古博夫妇的画室位于其中,待客人落座,申古博和妻子刘向红的话匣子很快打开。刘向红介绍矿物颜料的来源、加工工艺等,申古博则讲述传统壁画的制作工艺以及夫妇俩为寺庙创作绘制壁画的过程等。夫妇俩提及,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壁画知之甚少,壁画艺术需要大力普及推广。
这时,方勇说,希望申古博和刘向红为其负责的于谦祠项目画两幅壁画,不过,由于这一项目的中标价格可能仅够购买矿物颜料,预计为期数月的壁画创作,申古博和刘向红几乎不会获得劳务报酬。潘沧桑告诉二人,西湖边应有好的传统壁画作品。于谦祠作为廉政教育基地,位于西湖边,是需要有两幅能代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表现于谦两袖清风、勇于担当的壁画作品。
没有什么推托,申古博夫妇二人欣然接受了于谦祠壁画的创作任务。
良心的画家
为确保壁画质量和进度,又没有多余费用雇佣他人,申古博全家人全数上阵——团队虽小但分工有序,申古博负责大构图,刘向红负责细节刻画,女儿申展桥负责图像和文字资料。
于谦祠壁画创作相比其它传统壁画有不少难点,它是主题性强的命题创作。申古博介绍,原创是第一要求,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确定绘制主题,即从于谦历史功绩中选择最重要的部分,再从中提炼适用于壁画表现的部分。其次,历史性强,不能随意编造图像及故事,画面要求符合基本史实。最后,创作时间短,通常同等面积大小的壁画,全部完成需要一年时间,而于谦祠壁画从创作构思到完成制作,只有六个月。为了能够按时完成,申古博夫妇只能尽量压缩前期创作小稿时间,为后期现场制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全家人加班加点,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小稿终于通过审核,可以上墙了。
面对近百平方米的两面大墙,近200个人物形象,仅仅靠全家三人,想要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确实是“不可能的任务”。夫妇二人又拉来了两位弟子申吴舟和梁朔。两个徒弟都是成熟的壁画家,最近七八年来,一直跟随申古博夫妇在大大小小的寺庙绘制壁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两位徒弟参加制作,同一个工地上的泥瓦匠都比他们的工资高,但两个徒弟没有怨言,只管努力干活。
于谦祠壁画施工现场虽然艰苦,但在申古博夫妇看来,辛苦创作中亦有着别样的诗意。
今年中秋节过后的一天,申古博午后散步,闻到满院桂花香,秋风吹拂,金色桂花像雨一样,飘落芬芳,香气袭人,倏忽来了兴致,写一首打油诗发送朋友圈,“午间小憩卧工棚,时有微香入梦莹。金桂满天飘如雨,醒来一看在花丛。”后被杭州文史学者王其煌看到,认为颇偶诗意,并改了几个字,“午间小憩漾秋风,时有微香沁梦中。金桂满天飘似雨,醒来惊觉在花丛。”
细心的专家
壁画创作在着色前有三次专家审稿会,主要针对壁画的立意、历史背景、场景人物、道具等方面进行论证,画家根据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再进行创作、修改。
第一次论证会在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章太炎纪念馆进行,初稿方案得到肯定,西墙是文,东墙是武,一文一武展现于谦的主要功绩和光辉形象。西墙“朝堂主政”,画于谦三大政事:反对迁都、拥立新君、举荐贤才。东墙“京师保卫战”,画于谦率军击退瓦剌进攻,保卫北京城。
第二次论证会在于谦祠现场进行,申古博夫妇带着经过重新绘制、更加细化的第二稿参与论证。专家王其煌和楼易生认真细致观看画稿,对画面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如“朝堂主政”一幅,孙太后是否应出现。根据明朝规制,太后不可入朝堂议政,但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孙太后出现在画面上,无疑对历史画卷的展现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专家们认为,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应发挥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彰显中国传统壁画的优势,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故事,用散点透视法表现在同一个画面里,把错综复杂的历史清晰化。
看到专家们对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仔细查看,并不时提醒“要符合史实”,同时对于人物形象、朝服、补子、官帽、腰牌等衣着细节都提出了细致建议,申古博夫妇深受感动,并决心要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在第二次审稿意见的基础上,申古博夫妇又修改了半个多月,白描完成后第三次审稿在于谦祠壁画现场进行,仅“朝堂主政”一铺,就有100多个人物形象。王其煌看着满墙的人物说,“我要一个一个地看。”朝臣的表情要改,于谦的表情“应再果断些”……一个个细致的要求被不断提出。
经过数次论证审稿会,申古博夫妇夯实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历史题材壁画的创作水平,二人打心眼里感谢这些细心负责的专家。
热心的朋友
最终创作的两幅壁画作品,一动一静,人物造型丰富,结构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衣纹畅快,分别描绘了战争中的英勇威武与庙堂中的气势雄伟,尽显创作者的精巧构思与深厚功底,极具视觉冲击力。
令申古博夫妇感动的是,在于谦祠壁画创作过程中,有许多关心他们的朋友到现场探班并尽自己所能帮忙。
艺术家戴建明听闻申古博夫妇画壁画的经费紧张,亲自带团队到现场了解情况,当场表示工费不足,他可以解决,让申古博的团队只管画好。
凤凰卫视中国大陆事务特别代表、浙江传媒学院创业学院荣誉院长葛继宏到现场看了工作环境、制作工艺后很感动,并帮申古博夫妇联系到浙江传媒学院进行讲座,推广普及壁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壁画,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壁画工作中来。
还有一些朋友担当志愿者,经常到工地帮忙。于谦祠外的停车场是位于西湖之西西湖街道的双峰村收费停车场,但村里的收费员从不收壁画团队人员的停车费,收费员告诉申古博,知道他们是于谦祠里画壁画的老师,也希望能为宣传于谦祠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多的关心,让申古博夫妇的团队在创作壁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和温暖。
在申古博看来,于谦祠壁画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于谦精神的感召,亦是众多善缘和合而成。他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为更多人带来正能量。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