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新春走基层 除夕灯火

就地过年的太原70后夫妻:

共举杯中美酒 乐乐呵呵是福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姬仙果  制作:李永江

  •   2月11日,除夕,在国企工作的张先生终于盼来了春节假期。从早晨起,他就像打仗一样,带着两个孩子东奔西跑忙活开了。到了20时许,一大家子终于坐在饭桌前,有老有小,三代同堂吃起了年夜饭。
      2016年10月,张先生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儿女成双的四口之家。儿子的到来,不只是“锅里添瓢水,多糊一张嘴”那么简单,而是将这个小家庭和四位老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上有四老、下有二孩的他感觉生活颇为不易。眼瞅着,儿子渐渐长大,变成了小大人,这位70后“二孩”父亲似乎也看到了光亮。
      二孩家庭的年一个字“累”
      2月11日9时许,太原市小店区许西社区内,张先生正带着一对儿女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吉祥的祝福,一家人喜气洋洋。
      “这个方斗福咋贴?朝上还是朝下?”
      “爸爸,你咋不认识字了,朝下就贴倒了!”
      “福倒了,才是福到了嘛!”
      贴个春联,张先生和孩子们也贴得热热闹闹。
      张先生的妻子准备着一家人过年的衣服、孩子要玩的玩具、大人要看的书籍,还有预防生病的药品等,大包小包就像要出门旅游。
      “平常,我爸妈天天往我们这边跑,帮着带孩子、做饭、收拾家。过年了,我们去他们那儿住几天,陪他们开开心心过春节。”她说,每次过年都很纠结,陪自家父母还是陪公婆,都是个让人头疼的选择。她是运城人,张先生是大同人,两家人生活习惯不同,四位老人虽说都在太原,但没在一块儿生活过。每年都是陪了这家,晾了那家。
      贴好了春联,打包好了过年装备,最后再仔细清扫一遍家,关电关水关门窗,一切妥当后,一家四口出门置办年货。采购完毕,一家人在外面吃顿快餐,已是16时许,大包小包的年货把汽车塞得满满当当。
      “我们带上孩子,老人就能在家专心准备年夜饭了。平常,老人又带孩子又做家务,而且年纪大了,很多事都得等着我们休息时才能做。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老人帮忙,我们的日子恐怕就全乱套了,老人是我们养二孩的底气。”张先生四十岁出头,已经鬓角泛白,他说,进入“二孩时代”的这5年,把那个襁褓里的小婴儿,拉扯到现在满地搞怪的无敌小坏坏,一路走来真是苦乐参半。他们夫妻都是70后,都不是独生子女,对手足亲情深有体会,女儿每次和堂哥表妹团聚后,都迫切想有一个玩伴儿,但她的堂哥表妹都不在太原,一年难得一见。
      姐弟俩差了整整10岁。“用老人的话说,放羊时,一个是放,两个也是放,两个年龄差距不大的话,捎带着一块儿就养大了,这差10岁,我们就相当于再重头来一次,但也是重头玩一次。”张先生摸摸儿子的头,笑了。
      作为工程师,张先生上班忙,经常加班,妻子也要工作,他们只能向老人求助,“小儿子出生时,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接连手术,姥爷脑出血后半身不遂,姥姥有风湿,年近七旬,可还是挺身而出,我们特别感激。”张先生说到这里,他妻子一旁补充:“今年我妈又是腿疼又是疑似甲状腺瘤,都是他带着我妈去的医院。一到周末,两个孩子都要上培训班,忙了这个顾那个,累。”
      老人异地过年 年夜饭全是晋南风
      11日20时许,太原市南中环街一座高层住宅楼里,红红的灯笼旋转着,彩灯流光溢彩,璀璨了整个阳台,张先生一家四口来到岳父母家。厨房里,有人在准备酒水饮料、有的在清洗新碗新筷,浓浓的年味在翻腾的鱿鱼汤里、在咚咚作响的切菜声中、在旋转翻飞的饺子皮里。
      “再切点菠菜!”
      “这个好了,端出去!”
      “准备点糖,做拔丝红薯。”
      空气中,饭香四溢。孩子们一趟趟往厨房跑,左一句“姥姥”、右一句“姥爷”地叫喊着。老人教得吉祥语,小儿子趴在餐桌前指着一个个菜肴“显摆”着:“这是年年有余、这是大吉大利、这是步步高升、这个是团团圆圆。”乐得老两口直夸聪明。
      一桌的饭菜,张先生帮不上什么忙,这桌年夜饭都是晋南风:花馍、蒸肉、年糕、油红薯、小炒肉、鱿鱼汤等。
      “老人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本来打算今年回去的,因为响应就地过年,小舅子一家不能从云南回来了,大姨子是老师,也不能离开阳泉,老人也就放弃了回老家。考虑到老人思乡心切,年夜饭就随老人的。”张先生笑着说,晋南的馒头、包子不用碱,带酸味,他和孩子其实都吃不惯的,晋南的菜也多汤汤水水,和他们晋北饭不一样。
      腊月廿九,岳母还专门蒸了晋南花馍。在老家,岳母是村里捏花馍的能手,一过腊月廿三,就被叫到东家请到西家捏花馍,花馍蒸起来程序比较复杂,每一个花馍用的面团都要用秤称,一个六两,不能用半(五两),面团要硬,还得不停地揉,揉得非常筋道花馍蒸出来才有型。有一年张先生回去早,赶上家里蒸花馍,捏花馍的坐一炕,揉面的人挤一地,蒸好花馍,天就擦黑了。
      一碗浓浓鱿鱼汤 凝聚绵绵团圆情
      十多年前,张先生的岳父因脑出血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这两年,老年痴呆的症状开始影响老爷子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他常常忘记老伴与子女交代的事,但此时,他已经系好围裙在锅前做起了他做了一辈子的鱿鱼汤。
      说起鱿鱼汤,这家人就有说不完的感慨。老爷子勤勤恳恳,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了半辈子,养大了膝下的三个子女,因掌握一手好厨艺,年轻时在村中也算是妇孺皆知的乡村厨师,在那个交通不便、村子与外界来往较少的年代,老爷子更是凭一己之力,担起了准备全村各种流水席的重任,而其中最为拿手的,莫过于那一锅浓香的鱿鱼汤。泡发的干鱿鱼肥美弹滑,在鲜香的鸡汤中慢炖成一锅香浓,佐以泡发的干腐竹和几抹绿叶,简简单单,便是家人心中无法替代的一道美味。后来,老爷子的三个子女纷纷成家,搬进了城里,小儿子更是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成家立业,从此,一大家人聚少离多,但每逢家人团聚时,老爷子都要亲自下厨熬那一锅鱿鱼汤。
      今年没能回老家过年,老爷子决定用一锅鱿鱼汤向家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距离上一次给孩子们做鱿鱼汤已过去了四年。
      “只有将干鱿鱼在高汤中泡发,才能吸足高汤的鲜香,成就出鲜美的口感,市场上胀发好的干鱿鱼水分已经饱和,高汤的味道很难融进去。”做了一辈子鱿鱼汤的老爷子经验颇丰,他说,四年前,二女婿小张带他去五龙口买的干鱿鱼,因为采购得晚了,一家人硬是翻遍了整个市场才找到符合老爷子要求的干鱿鱼。
      正是因为那次经历,又担心特殊时期店铺关门太早,今年老爷子9时许就出门了,这几年市区不停修路,而且离家较远的五龙口老爷子也几乎不去了,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记不住站牌名,老爷子此次采购颇为坎坷。
      “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了,我们还着急地以为他走丢了。”家人细问一下,不善言语的老爷子才讲了这次采购的行程,他从南中环乘车到大东关,下了车后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后来跟人打听,打问到五龙口在哪儿,又不敢坐公交,害怕坐过了站,一直拖着不利索的左腿,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走到了五龙口批发市场,见了第一家卖干鱿鱼的店,二话不说就买了二斤,后来看到还有卖的,老爷子有点心疼:“买得有些贵了!”
      家人把鱿鱼、配菜、调料一一端到跟前,热腾腾的蒸汽里,老爷子眯着眼,掌勺调汤……鱿鱼汤的香味弥漫了厨房和餐厅,一桌子年夜饭就等着鱿鱼汤上桌,这道见证了他们这个家庭三十多年变迁的经典菜肴就是开饭的号令。
      一人盛上满满一小碗,张先生才举杯带着一家人一起向二老敬酒拜年。
      热闹的春晚节目早已开始,一家人顾不上看,有的安顿淘气的孩子吃饭,有的进出厨房添菜、煮饺子,年夜饭吃得有些凌乱,但一家人仍享受着此时的幸福,借着杯中酒,一同感慨着这一年的收获和不易。
      饭到中席,张先生岳母的电话响起,云南的儿子一家打来电话问好,一大家子“云”分享着各自丰盛的年夜饭。这边,老爷子打通电话,要给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拜年问好,老人家已经早早睡了。“到3月份,就把妈接到这边住吧,让我们也照顾上一段时间。”电话里,老爷子和四弟聊着。过年,联络的不仅是亲情,更提醒着肩上的责任。
      张先生话也多了起来,他小时候过年真的是太热闹了,有好吃的、新衣服,还能放鞭炮、走亲戚,还有元宵节的灯笼,耍社火,一直要到正月三十撩花花之后才算过完年。现在,从小孩到大人都很忙碌,过年的节奏没办法慢下来!

    山西晚报记者 姬仙果

      牛年心愿
      牛年到了,张先生的期许很多:他希望老人身体健康,妻子不再有疲惫的牢骚,希望即将中考的女儿能远离手机,全力拼搏,他希望小儿子快乐成长,他想要稳稳的幸福。张先生的妻子希望来年一切更好,老人一直安康幸福,让当前的岁月静好更长久一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2-18期

    • 第2021-02-10期

    • 第2021-02-09期

    • 第2021-02-08期

    • 第2021-02-07期

    • 第2021-02-06期

    • 第2021-02-05期

    • 第2021-02-04期

    • 第2021-02-03期

    • 第2021-02-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