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这个春节,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佛首归来受到了全国各界的关注,太原市天龙山石窟也因此走红。2月23日,山西晚报全媒体阵容走进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全网直播“国宝回家前走进天龙山”特别节目,带着20余万网友近距离感受到了天龙山石窟的魅力。
天龙山石窟,始建于公元560年,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现存石窟、古建、古遗址、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遗存,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天龙山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景观,是太原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张重要的名片。在本次直播中,山西晚报记者兵分两路,分别从天龙山石窟的洞窟所在地以及天龙寺所在地出发,双现场无缝连接进行直播。
上午9时30分,直播刚一开场,就有不少网友准时赴约,对于大家来说,春晚上佛首回归的话题不仅让人振奋,更为天龙山石窟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直播活动中,太原市文物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吴春明应邀前来,向广大网友介绍了该石窟的保护情况,并向大家透露,该石窟正在向5A景区冲刺,力争来打造充满人文、景致相融合的旅游文化名片。随后,在山西晚报记者李雅丽、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崔晓东的带领下,网友们开始了一场探秘之旅。从东魏大丞相高欢的避暑宫,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开凿石窟、兴建寺院,再到天龙山石窟内留存的人文故事,其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尤其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凿和发展,天龙山石窟不仅仅是古晋阳的历史缩影和见证,更是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传承。在直播中,崔晓东副馆长还带领大家来到了天龙山石窟中最为精彩的第九窟,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洞窟。该石窟为唐代作品,共分上、下两层,正中为弥勒大佛,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足踩莲花,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层正中为十一面观音,两侧分别为文殊和普贤。十一面观音造像非常优美,遍身璎珞,身体呈S形,重心偏向左脚,极富动感,这尊雕像应该算得上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作,是佛教石窟雕塑水平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菩萨艺术造像中的精品。不少网友看到这里都纷纷表态,“没想到天龙山石窟竟然如此精美。一定要有机会前来参观。”
欣赏完天龙山上精美的石刻造像,本报直播团队又在该博物馆研究保护室副主任王金花的带领下来到了天龙寺。“天龙山原名方山,正是因为有了天龙寺,这座山才改名为天龙山。”尽管天龙寺多为复建建筑,却以依照古籍所载的内容,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盛况时期该寺的殿堂建筑,不失为另一种人文之美,也是广大游客在天龙山石窟参观时的另一胜地。
很多网友都非常关心,佛首回到天龙山石窟后,会被安置在哪里?“佛首虽然回归,但佛身部分受自然侵蚀,仅能看清大致轮廓。为了更好地保护佛首,目前不会安装回佛身本体,初步计划安置在我们的数字博物馆。”崔晓东的回答,让广大网友豁然开朗,也让大家对佛首的回归充满了期待。顺着崔晓东的指引,山西晚报直播过程中也率先揭秘,第一时间领网友前往数字展厅参观,一起“云”赏佛首回到太原后的“新家”。直播中,崔晓东也谈到了佛首回归的始末,“2020年9月14日,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定于20日至22日拍卖一尊‘天龙山石雕佛头’,我们接到国家文物局提供的消息后,随即与天龙山石窟的老照片、石窟本体的残余部、专家意见进行比对、核实,确认此件佛头原属天龙山第8窟(隋代)北壁龛内主尊佛像。国家文物局启动追索机制,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旅日华侨,浙江杭州人)取得联系,鼓励促成文物回归。”在天龙山石窟工作了20余年,崔晓东对这里早有了深厚的感情,他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亲眼见证佛首回家,“上世纪二十年代,天龙山石窟被盗凿的场景实在是太惨烈了,每当我们看到残留的佛身时,都会觉得心疼。当春晚节目中说‘国宝回家了’的那一刻,我们真是激动地哭了。”话音未落,崔晓东的泪水又在眼睛里打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对于崔晓东来说,保护天龙山石窟早已成为他的使命,他此时流下的是激动的泪水。看到此情此景,不少网友也纷纷留言,“为祖国的强大骄傲!”“为天龙山石窟的工作人员点赞!”
据统计,天龙山石窟散落在海外的文物约160件,近年来经过和国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共在9个城市的30多家博物馆找到了132件属于天龙山石窟的文物珍品。对此文博工作者历时7年之久,利用数字化复原技术,通过三维扫描的手段,使得佛造像身手合一。在直播过程中,广大网友也欣赏到了数字复原的成果,欣赏到了完整且完美的石窟造像图,弥补了在石窟现场看到残缺造像时的遗憾。
鉴于森林防控的原因,天龙山目前处于封山阶段,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暂且不能对外提供参观服务,按照以往工作规定,6月1日会向公众开放,山西晚报记者也将持续关注,随时为你报道该博物馆的各种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