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特别喜欢年画。
年前的腊月日子,镇上的供销社门街的空地上都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年画,还有春联,父亲会带着我们在各个年画摊前驻足,转来转去。
到了临近春节的前几天,父亲便给我一些零花钱,让我去镇上的供销社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糖果,顺便捎几张年画、几副春联回来。而我总是把买糖果的钱省下一部分,为的是多买几张年画。那时最吸引我和弟弟们眼光的是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经典名著为题材的年画,它们色彩艳丽,画面生动,震撼人心,有“八仙过海”“天仙配”“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画面;“红色娘子军”“红灯记”“草原小姐妹”等戏曲故事画面;有《红楼梦》《西厢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画面。
寓意着连年有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辞旧迎新的传统吉祥题材年画深受妈妈的喜欢。福禄寿喜,吉祥如意,是祝福,是期盼。往正屋与配房上贴的年画各不相同。那些年画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有《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莲年有鱼》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不同人家的需要。父亲分别买了八幅年画,大门、正屋、配房、厨房都有了,又挑了红底黑字的对联、大小“福”字也买了几幅,贴树上、井上、粮囤上,还有其他物件家什上。总之,要把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装扮起来。
记得那会母亲每年还必买一张娃娃年画。记忆中白白胖胖的小男娃穿着红兜肚,裸露着雪白的藕节般的胳膊腿,坐在红色的鲤鱼上,手握着莲花莲藕,或者怀抱着肥肥美美的红鲤鱼甜甜地笑着,一副喜洋洋簇簇新的童真模样向我们昭示着连年有余……鸣放串串鞭炮、打着红灯笼辞旧迎新,田地里拾麦穗、书桌旁念书习字的小男孩小女孩为主角的年画也是母亲心仪的选购对象。
年画买回家,我心急火燎地就想贴。父亲不让,父亲说贴对联门神要等到年腊月廿九才能贴。廿九一大早,母亲就开始做饭。母亲特意多做了玉米粥,剩下贴年画用。父亲让我把年画按种类分好,由院门到屋门挨个贴起。父亲端着粥盆,拿把炊帚往门和门框上刷粥,我则踩个板凳,举着年画先贴一角,让父亲看正不正,根据父亲的指点左挪右挪,直到满意了,再一点点抹平。等所有的年画与对联贴完,整个院子就像盖上盖头的待嫁新娘,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方年画,藏着浪漫的故事和深刻的寓言,也藏着我们精神的故乡、文化的乡愁。如今,信息社会里有太多的生活、娱乐方式可供人们选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丰富多彩的年画已不知不觉地悄悄撤离着年的舞台,正在渐渐地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名人的字画、十字绣框和挂历。这个春节,我们不妨放下一整年的行色匆匆,在身边寻一寻年画的踪影,重拾文化的记忆,体味那份新年的喜庆和丝丝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