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雷锋日记》(1958.6.7)节选
四代人眼中的“雷锋”
不同的年代对雷锋精神有不同的理解,我家四代人眼中的“雷锋”也是各有不同。
爷爷曾是一名村支部书记。他眼中的“雷锋”是让村民吃饱饭,穿上新衣,一句话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鉴于当时村里土地十年九涝的现状,爷爷上任后,就大刀阔斧改变以往土地单一的种植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如对于一些洼地,就种植一些生产周期短的作物,如谷子、小麦等。这样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一举奠定了爷爷在村民中的地位。让他在村支书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爸爸做过生产队的保管员。老爸眼中的“雷锋”是看管好生产队属于村民的每样东西,做到“颗粒归仓,寸草归垛”。当时,一个远房亲戚向爸爸借1万斤粮食,答应只借一个月悉数奉还,并付给高额经济补偿。老爸说这是生产队喂牛马的口粮,无论谁都不能擅自挪用,亲戚只好悻悻离开。一个月后,那个亲戚和邻村的几个生产队保管员被抓,原因是亲戚向邻村借粮食,也答应许以好处,结果到还时,竟将粮食以次充好,毒死了不少牲畜。每当提及自己的“壮举”,爸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一名街道宣传干部,负责街道宣传工作。我眼中的“雷锋”是及时、准确地把上级政策、法规和身边的典型、好人好事宣传出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一次走访中,我了解到一名年轻妇女,既要供养重病的公婆,还要送养女(丈夫和前妻所生)上学,却舍不得给自己的女儿买奶粉。通过走访,知道她为了多赚钱,帮人掏过下水道,还和男人一样干过搬家的活。我把她的事情写成报道,在报纸发表后,引起了多方关注。一个家政公司愿意招收她,并免费培训业务,并为她安排了工作,每月都有固定工资。她逢人便说,她家能有今天的生活多亏了我。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应做的本职工作。
我的儿子现在是个初中生,在儿子眼中“雷锋”是好好学习,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每次班级哪个学生有困难,只要儿子知道,他都能尽量帮助。儿子邻班同学得了重病,儿子主动将自己积攒的50元钱捐了出来。去年年底,儿子还加入了班级组织的“红领巾志愿者”队伍。前几天,儿子说今年雷锋纪念日期间,他们将有大行动,我问他要干啥,他说这个保密,到时就知道了。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我知道儿子一定会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就是雷锋精神的精髓。其实,我觉得践行雷锋精神,并不是非要做什么顶天立地、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想这就是对雷锋精神的最好传承。
侯会东
温暖的三月
1963年3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时激起千层浪,顿时“学雷锋见行动”风行全国。从那时起,“学雷锋、做雷锋”的全民行动,就决不只限于每年的三月,而是在每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人们都不时地当一回“雷锋”或得到“雷锋”的帮助。
记得那时的义务劳动甚是平常,无论是党政工团哪个组织,只要一号召,便车子动、铃铛响,一呼百应,齐刷刷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参加。当时我在垣曲县胡家峪矿南和沟坑口工作,一次由坑口机关团支部出面组织义务劳动去修建篮球场,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小张因下现场迟到了,什么工具也没有拿到,又不好意思站在一旁看别人挥汗如雨,就挨个央求大家歇一歇、换换手,可谁都知道人多工具少,这手只要“一歇”“一换”,那工具就有去无回,再也到不了手里了,所以没有人“同情”他。小张见工具一时难以到手,就干脆蹲下用双手抠石头。当大家小憩喝水时,见小张的双手十指根根滴血,团支部书记见状把铁锨一扔,拉着他就要往医务室包扎去,小张机灵地挣脱后拾起他的铁锨笑着说:“有了这把铁锨啊,我这伤就没事了!”说着他就挥起铁锨干了起来,全然不顾还在滴血的伤口,一气干到劳动结束。
单位小王要结婚,大家给凑了几十尺布票,他拿着这些布票到商店准备挑选面料做床新被褥,却听到售货员们在谈论河南发大水的事。小王的老家在河南,这不幸的消息无疑使他心情沉重,他听了一会儿之后,早已忘记自己是干啥来了,手握布票扭头走出商店径直拐进了邮局,将十分紧缺的几十尺布票和钱一古脑儿寄给了河南灾区。大家见空手而归的小王,就戏谑地说:“布料给对象送去了?还没结婚就这样殷勤,婚后一准是个‘妻管严’!”小王笑笑,跟大家道出了原委。大家听小王说了河南的事,就是一阵忙碌,捐钱捐物,等赶到邮局,看到给灾区捐钱捐物的人们早已排起了长队。
就是这样平平常常的几件小事,虽已过去几十年,却时不时在我的记忆里闪现翻腾,尤其是一到每年三月,它们总是清晰在我的脑海里,勾起我无尽的思念和怀想。
韩长绵
一枚雷锋像章的荣耀
上学那阵子,正赶上学雷锋热潮,我和同伴们都纷纷加入到学雷锋做好事的队伍当中去。大家都以雷锋为榜样,向雷锋看齐,争先去做好人好事,唯恐自己落在别人的身后。
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在上学的路边拾到一个布袋,打开一看,里面有不少钱。他路边等了半天,等来焦急的失主。拾金不昧的事情惊动了县里,专门派来了广播站的记者到我们学校进行采访,并拍了照片,事迹在县广播站播出,同时也在当时地区的报纸上刊登。这位同学成了我们学校里的名人。校长在课间操的时候,召集全体同学向这位同学学习,学习他那种拾金不昧的雷锋精神。并把一枚神圣的雷锋像章别在他的衣襟上,惹得同学们好一阵羡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大家都积极行动了起来,捡到东西全部交给了那位同学,并在本子上登记好,看哪个同学做的好人好事多,就会得到一枚雷锋像章。
看到班上别的同学都得到了雷锋像章,我既羡慕又心生妒忌,心里想,为什么这样的好事就轮不到自己的头上来呢?这日周末,我和父亲在山坳里砍柴,看见一头水牛迷失在山谷中。父亲看了后,告诉我说,这头牛一定是挣脱出来的,鼻子上的牛绳也没有了。水牛是农家的命根子,丢了水牛的人家一定着急。可这是哪个村庄丢失的耕牛呢。我和父亲决定牵着这头牛顺着山路寻找,刚走不远,天就下起了大雨,我和父亲猝不及防,淋了一个落汤鸡。为了尽快找到失主,我和父亲还是冒雨前行。最后在公路上碰到前来找牛的邻村人。看到走失的水牛失而复得,邻村人高兴得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而我因为淋了雨,高烧了好几天,也没有上课。
学校知道我是为了帮别人找回耕牛而淋雨生病的,算得上是学雷锋的积极分子,不但公开表扬了我,还把那枚心仪已久的雷锋像章别在了我的衣襟上,我心里像似喝了蜜汁一样,走起路来飘然若仙了,感到无上的荣光和自豪。
我一直珍藏着这枚铝制的雷锋像章。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每每回味那些做好事的亲身经历,仿佛又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荣耀,我忍不住会心一笑。为自己的那份纯真,也为自己的那份荣耀。
江初昕
为老红军挑水
1973年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10周年。那时,我在太原27中上高中,校团委向全校团员青年发出结合实际,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是一名团员,还是校团委委员,向雷锋同志学习还得走在前面啊。
学雷锋“从哪着手”?
我们班团支部落实校团委安排,团员人人有分工,每个团员要帮助一两名“后进同学”,做到一帮一,一对红,思想学习两进步,同时号召大家学雷锋做好事。
我们班的赵慷同学心灵手巧,对木工活计很擅长,他主动自带斧子、锯子、钉子、水胶等工具和王一民给班里修理课桌凳子。赵蓉英、郭付保利用美术的特长,课余时间帮助班里出黑板报,一时间,大家在学习雷锋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一时间,校园内互相帮助蔚然成风。
我那时想,学雷锋做好事,就是要帮人所难,解人之困。
一天,我回家时,碰到院里70多岁的老红军闫大爷,瘦小的身躯挑着两只不大的水桶,颤颤往家走。闫大爷是红军老战士,湖北人,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战争年代受伤,留下了后遗症,身体较弱。我眼前一亮,帮大爷挑水就是学雷锋啊。我放下车子就帮大爷把水担回去了,从此,给闫大爷担水就成了我的任务。
在给闫大爷担水期间,我又碰上了院里邻居二嫂正在提水,她一手提水,一手还牵着孩子,很不方便。二嫂是一位小学老师,二哥在部队戍边,是一名基层指挥员,二人两地分居,每年只有探亲时间,二哥才能回来小住一段时间。平时二嫂不仅要忙着学校里的教书任务,回到家还要带孩子,日子过得很难。我想,军属有困难也应帮助解决,于是,我就承担起了帮二嫂挑水的任务。闫大爷和二嫂两家相距不远,帮闫大爷挑满水缸,再给二嫂家里挑,最后给自己家里挑。
挑水容易坚持难啊!一开始,凭着满腔热忱学雷锋,做好事,为老红军、军属帮忙解困,可没几天就感到了不易。那时学校学习抓得紧,离家也远,有时中午挤时间挑水,中午没时间就晚上回来挑,放下书包就拿起水桶扁担。自来水点离家里有二三百米,一次挑水就要五六担,开始时压得肩膀生疼。遇上雨雪天气,路上泥泞湿滑,真的是举步维艰啊。特别是遇上停水,就更费时费力了。停水后需要到附近街上挑水,至少也要走五六百米,有时还得排长队等。遇到自己偶尔头疼感冒,身体不适,我就让弟弟帮忙抬水。
偶尔为之不难,日久天长地坚持实在不容易,真是考验意志的时候。我对毛主席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有了深刻的切身体会。
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情,把我树为全校学雷锋的先进典型,还参加了太原市教育系统举办的学习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展览,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我为邻居挑水这件事一直坚持到我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
梁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