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晋北农村,小的时候是姥姥家的常客。之所以常去姥姥家,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我母亲出生、生长的地方,有着血缘血脉的关系;另一方面,我是我们家唯一的男丁,去姥姥家是带着任务去的,要么是过年过节要代表父母看望姥爷姥姥,送饺子、送月饼、送粽子;要么是去干体力活儿,搬运东西。更重要的是,村子的村风、民风良好,让我从小就喜欢去那里。姥姥家也好,整个村子也好,待我这个外甥都很热情。那种热情的氛围总是让我对这个小村子心生向往。即便是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它仍然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姥姥所在的村是一个四面环沟的小村,与我家相距十五华里。别看村小,但其崇德尚礼互帮互助的村风历史悠长。曾经有一个关于讲礼貌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十里八乡、三里五村的人们仍在津津乐道。说是老早以前,有一个愣头小伙要去这个村办事,只知道方位,不知道怎么进村,在村边沟里转悠,正好碰上一个放羊的老者,小伙子问老者:“老头儿,去燕马涧(村名)怎么走?”老者看小伙子没礼貌,撇撇嘴,没有吭气。后来,小伙子一直在沟里转,转了大半天,也没有找到进村的路,又返回到了原点,他再次问老者:“老大爷,去燕马涧怎么走?”老者回敬了一句:“早叫一声老大爷,抬头就是燕马涧。”之后,老者给他指引了进村的最佳路线。
故事的真伪无法辨别,是否有演绎的成分也难以考证,但这个故事宣传讲礼貌的事实是明显的。
古也罢,今也罢,村子崇德尚礼的村风始终在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因为村子不大,村里人相互都熟悉,彼此见了面总是要“叔叔、大爷、婶子、奶奶”的喊着,问长问短、嘘寒问暖。客人进村时,村民们也要送上问候,甚至告诉你,你的亲戚是否在家。这样的热情总是让你从一进村就融入其中,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谁家要是办红白喜事,无论是本家本族,还是外姓外族的,大家都要无私帮忙。要么钱物支持,要么人力帮助。
儿时的记忆即便是到老也不会忘记,一辈子也会刻在内心深处。我小的时候爱串门,基本上这个村子所有的人家我都去过,每到一家,他们都把我当客人看待。现在偶有去舅舅家,在村里遇上同龄人或者长辈,我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对认识的“姥爷、舅舅”的聊一聊家常。对方也会对我问长问短,然后感叹岁月的无情,过去的小孩子、小伙子,现在已是花甲之年,两鬓霜白。当然,也会相互送上祝福祝愿。
是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过去的沟梁梁村,现在赶上党的好政策,已经移民搬迁至公路边,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排排砖瓦新房,整齐划一;街道道路水泥硬化,绿树成荫;夜间,路灯夜灯灯光闪烁,一派新农村景象。
是啊,物景是变化了,但不变的是纯朴的民风,崇德尚礼、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好风气始终在村子里传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好村风、好民风,这里的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实现。将来,这里仍然是我最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