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山西荣光

砖壁村: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驻扎了248天

山西晚报记者探访八路军总部砖壁村旧址

  •   “太行山上刮春风,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儿想起了八路军,他是俺们最可爱的人,吔呀嗨!”一首《我们想念八路军》,唱出了砖壁村民与八路军的鱼水深情。3月8日上午,山西晚报记者出了武乡县城东45公里,沿乡间小路来到八路军总部砖壁村旧址探访,这里曾是指挥军民同日军浴血奋战的大本营。
      砖壁旧址见证当年烽火岁月
      砖壁村地处太行绝顶,山势雄伟,奇峰竞峭。登高远望,榆社、襄垣、沁县和武乡县城历历在目。砖壁村,前临沟壑,有一条便道可缘崖盘旋而上,沿河迤逦而下,进约十公里就是交通要地蟠龙镇,素有“破壁天险”之称。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彭德怀副总司令当年亲手栽下的榆树如今已长成高耸挺拔的大树。“彭总住室”屋内陈列简陋,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一张大炕几乎是全部的家当,桌上一张泛黄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图”、一把藤编的暖壶等都蕴含着沉重的历史感。“作战室”里,八路军将领们当年使用过的黑色电话机、黄色木盒子发报机、电台、钉满铆钉的皮箱、望远镜、皮包等静静地陈列其中。环顾整个屋子,泛黄的巨幅作战地图贴满了三面墙,盛满沙子的“指挥沙盘”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的作战情景。
      抗日名将左权曾经住过的屋子,是当年的奶奶庙,这座曲径通幽的小院,显得安静而又别有意境。屋内悬挂着他与妻儿生前的唯一一张合影。
      “从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部三次进驻砖壁村,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指挥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许多重大战役,彭德怀、左权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此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在武乡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说道。
      讲解员为山西晚报记者还原了当年八路军进驻武乡县的路线图:1938年,八路军总司令部随同129师开始挺进晋东南,当年4月从沁县小东岭进入武乡县。进驻武乡后的八路军总部,在砖壁村驻扎时间最长、经历的历史重大事件最多。八路军总部之所以选择砖壁村,是因为这里三面临崖、沟壑纵横,仅有靠西一条峡谷小道与外界相通,易守难攻,是天然的战略要地。因为砖壁村地势较高、干旱缺水,八路军总部曾转移到十几公里外、地势较低的王家峪村,后因战争需要,又返回砖壁村。直至1942年,总部又转移到左权县麻田村。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中,仅在武乡境内进行的大小战斗就达6368次,歼敌28800人。有很多重要战役,都是在这里发生或指挥完成的,如长乐之战、关家垴歼灭战、南关奇袭战、黄崖洞保卫战等。
      首次进驻避“第二次九路围攻”锋芒
      自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在5000公里铁路和30000公里公路间设置了3000个据点和10000个碉堡,对根据地实施“囚笼政策”。
      这些碉堡、据点、公路、铁路纵横交织,对八路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华北抗日根据地物资匮乏,一个士兵每天只能吃到七两小米,靠野菜充饥。
      1939年7月初,日军开始了新一轮的计划,他们对晋东南地区发动“第二次九路围攻”,企图消灭八路军,摧毁抗日根据地。
      7月6日,日军直逼八路军当时所在地潞城北村。为避开锋芒,八路军从北村出发,沿浊漳河流域向西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转移。
      《左权传》对当时转移情形这样描述:此时正是太行山区的雨季,行军第二天遇上大雨,给原本就紧张的行军更添了困难。当浩浩荡荡的队伍从襄垣县普头村来到浊漳河畔的黎城县河南庄时,再次遭遇暴雨,河水陡涨,一连三天,水势不见回落。派出的侦察员反馈消息说,紧随其后的日军已进至黎城西北的柏峪、上遥一带,不远处已传来阵阵清晰的枪炮声,而此时襄垣已被日军占领,进退维谷,唯一的出路只有渡河向北转移。于是,朱德命令: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一定要想办法渡过浊漳河。大家纷纷挽起裤腿涉水试渡,无奈河水湍急,刚一下水就被急流冲倒,一连几次都未成功。最后左权想出办法,叫大家解下绑腿结成绳子,一起拉着绳子徒涉过河……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全体人员终于顺利渡过浊漳河。侦察兵兵分数路在沿途各村勘察、绘图,最终确定砖壁村作为总部新驻地。
      经过半个多月的辗转行军,1939年7月15日,八路军总部队伍穿过日军重重包围,来到太行山巅的武乡砖壁村。到达砖壁村已是深夜,为不惊动老乡,部队就在村子北边的一座破庙旁露营。第二天,战士们把庙宇简单整修了一下,总部搬了进去。
      二次进驻发动并指挥了“百团大战”
      1939年11月,随着雨季的结束,砖壁村闹起了水荒,储存在窖里的水一点点减少。为不影响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朱德当即决定总部临时转移到距离砖壁村10公里处的王家峪村。
      “部队可以转移防驻,怎么能让老百姓为了吃水背井离乡。我们走,等到明年雨季到来,就是我们返回的日子。”这是总部临行前朱德对村民说的一番话,如今年逾八旬的当年儿童团长肖江河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7个月后,也就是1940年6月5日,随着雨季的到来,八路军总部信守诺言,再次返回砖壁村。那一年,华北、华东、华中相继沦陷。此时,为了将华北地区作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日军决意巩固占领成果,在华北地区实行“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困住八路军,从而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为了打破这条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横贯整个太行山的日军封锁线,彭德怀和左权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如何将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的交通线路一举摧毁。1940年7月初,左权赶到129师师部,向刘伯承、邓小平谈了彭德怀最近准备组织发动一次破袭日军交通干线的设想,两位领导表示赞同。
      7月22日,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分别收到了《百团大战预备命令》,这一命令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在砖壁村下达,要求“彻底破坏正太铁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拔除沿线若干据点,较长时间切断正太线交通,打击敌之囚笼政策。”
      一场大战即将掀开,时间定在8月20日20时。根据原定的计划,各兵团准时发起攻击,先后有105个团近20万人出现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干线上,他们割电线、炸桥梁、掀铁路,向日军发起破袭战,这场战役就是由八路军主动发起并名扬中外的“百团大战”。
      从8月20日至9月10日,20天的时间里,日军占领的所有沿线地带,白天烟雾弥漫,晚上熊熊火光。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报道中写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百个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作为发动此次伟大战役的指挥部——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因此名垂千古。
      三次进驻为怀念牺牲的左权将军
      “百团大战”后,日军开始了大规模扫荡和报复,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1940年11月1日,来自黎城、襄垣的日军集结两万人马向砖壁村进军,而当时八路军仅有两千名战士。11月3日,八路军开始了砖壁保卫战,但因寡不敌众,时隔一天,总部不得不离开,转移至辽县武军寺(辽县:现在的左权县)。
      转移后的部队情况并不乐观,先后多次面对日军的轮番扫射和轰炸,指挥“十字岭”战役中,左权将军被炮弹击中,当场牺牲,年仅37岁。
      1942年5月,为了怀念左权,彭德怀率领总部机关于当年的农历初六第三次进驻砖壁村。这次,他们在砖壁村住了20多天。
      “左权将军牺牲后,彭总十分怀念他,就率总部搬回砖壁村他们曾经一起驻扎的院子。回到砖壁村后,因睹物思人,彭总常常在左权将军住过的后院痛哭,但因为战事需要,彭总只住了20天就带领总部再次离开砖壁,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肖江河说。至此,八路军总部结束了在砖壁村248天的驻扎历史。在砖壁村举行了左权将军追悼会后,部队前往太岳区,后又返回麻田驻扎,直到抗战胜利。
      当年,八路军总部只有五百多人住在砖壁村的百姓家,大部队驻扎在砖壁周围的村子里。即使这样,随着总部的入驻,原本吃水就难的村子更加窘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路军昼夜苦战,不到半个月,就为老乡挖出一眼四十三米深的活井水。隔了一段时间,两水井、七旱井,掘池筑坝的工程全部完成。
      不仅如此,彭德怀还在庙中栽种了一棵榆树,为村里的孩子修建了篮球场。肖江河说,当年他只有11岁,如今,看到这棵苍天的“将军榆”就像看到彭总一样亲切。
      如今,八路军留下的历史已经深深融入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每块砖、每片瓦、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民都见证着历史的过往,并深深植根于每一代砖壁人的心中。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14期

    • 第2021-03-13期

    • 第2021-03-12期

    • 第2021-03-11期

    • 第2021-03-10期

    • 第2021-03-09期

    • 第2021-03-08期

    • 第2021-03-07期

    • 第2021-03-06期

    • 第2021-03-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