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子夜

医院门口,与那个写诗的保安擦肩而过

蒋殊

  •   结识刘达,是因为周光老师。
      而周光老师,也仅有过一面之缘。甚至,我不太清楚他的具体职业,只知道他从事文化、公益项目。
      初次打交道,是他邀我到一个比较有名的文化平台进行“演讲”。我不是一个擅演讲的人,再说之前已经婉拒过另外邀约的朋友,便告诉他时间不合适。然而他耐心给我解释是“讲述”而不是“演讲”后,诚恳地撂下一句话,“我们会一直等,直到蒋老师时间合适。”
      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打动。
      之后的“相处”,就是微信中偶尔的聊天。他常常的用词是,“是否可以;如果有事脱不开,也没事;您愿意吗?由着您”。每一次的措词,总是诚意十足且让人无可挑剔。
      再联系,到了2020年年底,没想到他到了爱尔眼科医院,也是做文化。再之后,他又相邀,请我写一个人,一位保安。
      他说,这是认真斟酌的结果,觉得这样一个人,或许我不会推辞,因为,这位保安会写诗,爱写诗。
      突然,我想到另一位保安,是2014年我在鲁院上学期间,八里庄校区的一位保安,也是爱极了写诗。那时候只要他不当班,便跑到教室“蹭课”。每一次,他总是静静坐在最后一排,静静听课。几次之后,才有同学发现他便是门口那位憨憨的保安。
      于是,他在后面听课,同学们在前面叽叽喳喳,“后面那个保安,会写诗!”
      或许是保安这个职业与诗人身份的反差吧,很快,他变成教室的焦点。我们会在课间,跑到后面与他合影。而结业离开鲁院时,同学们也要特意向在大门口的他依依不舍道个别。事隔多年,还有同学偶尔要提到他,惦记他是否还是那个常常要跑到五楼“蹭课”的鲁院保安。
      鲁院的保安渐行渐远,而今又跑出一个医院保安,内心不免升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见到刘达,过了一个年,到了2021年春天。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地点,他早早在门口等我。
      当然,没有谁的脸上写着职业符号,保安也没有固定的模样。但刘达身上,确实带着书卷气。他个子不高,胖瘦适中的身材,时尚的发型,架一副黑框眼镜,斯斯文文开口,“是蒋老师吧?”
      坐定,他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正是之前周光老师介绍过的,刘达自己整理印刷的诗集《爽》。严格意义上,这是刘达自己创作、策划、编辑、校对的一部作品,是他1998年到2014年的诗歌总结。他说,这本集子是“回味十六载的精选拙词,源起十六岁的偶然方式”。
      16岁,是刘达的初中时期。为了学英语,家里给他买了一台录音机。一台录音机,勾起他10岁时在外婆家的记忆。当时,二舅常听的那台双卡录音机醒目地摆设在外婆家,还有抽屉里一排磁带。刘欢,费翔,周华健,潘美辰,童安格这些名字与歌声,深深印在少年刘达脑子里。自己拥有了录音机,唤起他对歌曲的向往,于是把零花钱用来买磁带,把课余时间用来听歌。和很多人不同,刘达总是先认真看歌词,再听歌曲。因此总是未曾听歌,便被文字打动。
      他至今也忘不了,家中那台黑白电视机里传出刘德华的《一生一次》时,那种对心灵的冲击。“明明未曾经历,却无比震撼心灵。”连他自己,也无法说清理由。
      想来,刘达无法说清的理由,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藏着一颗诗心。后来的多年里,刘达与许多歌曲产生共鸣,就是觉得那些歌词击中他的心。
      刘达的内心,是什么样子?1995年9月的一天,他在县城遇到初一时一个女生,突然有了异样的感觉,回家之后便写出处女作《恋曲1995》。开头便是,“突然有位姑娘/闯进我的视线。”不用他说也知道,灵感来自罗大佑的《恋曲1990》。
      或许,这一次的“怦然心动”,这一次怯怯的书写,便打开他通往诗歌的那道情感大门。
      初中毕业,他进入职高学习计算机。陪伴左右的,还有他稚嫩的诗。2004年,毕业后的他服从分配,进入太原第一机床厂,与机床打起交道。
      刘达恰好属于内向的人,与他面对的机床一样沉默。可是,他总觉得那些冰冷的机床是有生命的。那厂房,钢坯,工具,都是有生命的。若不是如此,它们又怎会延伸出一批又一批神奇物件?人类又怎会因它们而腾飞?
      面对一串串飞扬的铁屑,他关注,“纷纷扰扰/信仰保持牢固/轰轰烈烈热情/堆积灰暗面目/虚荣不爱慕/诞生地非久留之处/他人嫌厌/换来低调亦自由的舞步/耐心坚韧/在熔炉中熬炼过/厚重辉煌的一幕/沉默是金/无声鼓呼。”
      小小的无声的丝锥,他关注,“……当滚烫/激情自信飘逸/当旋转/深度急速彻底/才会知道/存在的意义……”刘达一直强调,写诗或许缘于他内向而不善言辞的性格。然而,诗人都是浪漫的,刘达也不例外。但刘达的浪漫,始终压在心里。
      2014年,他拿着印刷出的诗集,跑去送给一个女孩。他没有告诉女孩,他为她写了很多诗;他没有告诉女孩,她在他心里驻了多少年;他没有告诉女孩,他对她的情感,都在这本集子里。
      他不说,也不问,但觉得女孩子懂。
      这个女孩子,便是让他写下处女作《恋曲1995》的那个初一女生。之后多年,他持续为她写下一首又一首诗。可是,或许觉得他们的条件不适合,便仅仅停留在暗恋的层面。相对捅破之后的尴尬,他更愿意保持这份纯净的距离,正如他的《隔窗看你》:想想已多年/我们还是邻居/谢谢认识你/我们保持距离/偶尔隔着橱窗看你/是可爱笑容和天生丽质/难免隔着橱窗看你/是自然丰姿来往于楼梯……
      2017年10月份,因太原第一机床厂不景气,在这里工作了13年的刘达面临再次择业。如他13年来在机床前没挪窝一样扎实,他来到位于南内环街与建设路交界处的太原爱尔眼科医院,转行做了一名保安。
      他的工作,大多从早七点到晚七点。工作性质,也没了从前的技术性,只需在大门口引导车辆入位,大厅值守,再从一到八楼巡检。然而他知道,这看似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里,其实隐藏着大责任。也因此,日复一日的单调并没有让刘达丢了诗意,而是进入新的诗境。他说,场景不同,视点不同,感受便不同,笔下的文字也不同。
      与刘达聊天,发现他更愿意把视角放在沉默的物体上。或许还是因他的不擅表达?因此更愿意替沉默的物体说话。来到爱尔之后,他的视线从当初的机床、丝锥变为护士站、棉签,甚至遮眼片:有个角落/不 孤 独/白衣飘飘/ 或起身或坐下忙碌/小心翼翼/纤纤细手端着药物/耐心为患者/停留脚步/摆放/好几本登记簿/记载着/患者康复的进度/来往/好多次认真对付/承担/为眼疾治愈的呵护/坚守/护士站天使服务/细心回报/健康/有目共睹。

    ——《护士站》

      有时路过,有时专注,无人知道,保安刘达在用一双诗意的眼睛默默打量护士站。他写的是护士站,其实说的是人,表达的是天使的爱。
      而对一根用后即随意丢弃的小小棉签,他的描写也极尽细致: 一段忙碌/没有忽略/ 一根肯定/停留视野/笔直身材/顶端 圣洁/温柔手指/把我拿捏/全力以赴/参与细节……

    ——《棉签》

      刘达的笔下,沉默的物体都有了生命。而面对进进出出的患者,让他对生命,对人生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他说,特别同情那些无人陪侍的患者,尤其是年龄大的人,每每看到他们独自挂号,就诊,取药,治疗时,内心总是有一丝担心与难过。对于需要帮助的老年患者,他不仅会与同事们伸出援手,还要记在笔下: 有些人/真的/ 需要帮助/……眼神里/渴望/光明坦途/ ……举手之劳职责服务/简单踏实热情照顾/也是种心灵的安抚……
      而看到年轻的护士搀扶着治愈的老人出院,刘达会悄悄掏出手机拍下照片,记录下愉悦的心绪,“最美人间四月天,搀扶相伴暖心间,只愿双眸光明现,健康平安逐笑颜。”
      保安刘达,属于混在底层的人,他也偶尔会觉得“脚下的路,怎么能变窄;偏偏无处停泊又无法靠岸。”但更多时候,他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无须勾心斗角地演绎,无须身份地位利益交易……终究感悟清贫乐道的意义,更没必要,逢场作戏,迷失自己。”
      因而,他“不甘心,不消沉,不悲观;不甘心,不放弃,不言败”,因为他相信,“前方太多风景,未来有不少美好”。
      于是每一天,他依然尽职尽责:沿每层的走廊/细看看/听背后的鱼缸/水潺潺/望门外的夜色/灯闪闪/享清新的晚风/树颤颤/还有位小姑娘/坐在台阶等待/简单寻问见她的表情/还好没有什么突发意外/片刻后/终于有家人接走离开/继续坚守维护健康平安/卸下疲惫感悟温馨港湾
      细细碎碎的情愫与善良,锁在笔端。
      对于门卫,他知道“视野中流动的风景,转眼间已成渐远的背影”,因此,他把门卫当成“体会一段经历”。
      无论是当初的工人刘达,还是今天的保安刘达,因为写诗,也换来不少崇拜的眼神。在周围人心中,刘达是个与众不同的文艺青年。也经常,有人求到他,请他写一些东西,包括一些家长,请他帮孩子完成一些与诗有关的作业。
      刘达的集子印了500本,大多数送给亲友与同事。拿到书的一刻,许多人惊讶无比,“呀!诗人!”刘达在意的,不是赞美,而是因了这份特长而赢来的尊重。他说,爱尔眼科医院大多数医护人员都知道他会写诗,这些医术高明的同事不仅尊重他,更会在闲来时围在他身边,“来首诗吧?”
      刘达,只是喜欢以诗的方式表达情感。他虽然算不上真正的诗人,却一直诗意地过着每一天。眼里有诗,心里有诗,人生便处处是诗。他的爱人与两个孩子都在阳曲县。休息日,他会回家,尽他做父亲与丈夫的责任。因此大多数时候,他是那个《非常老公》,“虽然彼此两地,却是同心共度,仍勿忘责任和义务。”
      刘达的脸上,挂满快乐与满足。他的快乐,在于他有诗。有诗,是因为有爱。
      诗歌,填充着刘达的内心世界。他爱这些文字,却从未想过要进入一个与文字相关的岗位。当初在机床厂,他也只是偶尔应单位要求写一些相关的文字。而今说到作家协会,他说,不知道在哪里,也没有想过找谁去交流,更没想过要加入进去。
      关注诗歌,关注诗人吗?他点点头。
      特别喜欢哪位诗人吗?他摇摇头。
      没有偶像的刘达,继续沉浸在诗中,继续读诗,写诗。
      但是,独自埋头写诗的刘达,觉得遇到瓶颈了,思维空间不宽阔了。
      “需要改变。”他这样说。他也认可了,以后有机会进入诗人的圈子,交流学习。
      要离开时,他又从包里掏出一盒巧克力,送我。还有见面礼?笑问他。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嘛。”他腼腆一笑。
      确实,那一天,是三八妇女节。不善言辞的刘达,情感都在无声的行动里。
      作者简介
      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映像》杂志执行主编。
      迄今为止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重回1937》《再回1949》《沁源1942》《天使的模样》。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分别进入2016、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
      有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散文、随笔年选及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16期

    • 第2021-03-15期

    • 第2021-03-14期

    • 第2021-03-13期

    • 第2021-03-12期

    • 第2021-03-11期

    • 第2021-03-10期

    • 第2021-03-09期

    • 第2021-03-08期

    • 第2021-03-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