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郭斌)3月15日,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蓝色之光2021”地震救援综合实战拉动演练暨比武竞赛在大同市天镇县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多兵种、全科目、全程式的实兵实装演练、实战实景对抗,创下了山西消防救援地震演练史上参与人数之多、救援种类之广、协同作战之深、信息科技之精、评判标准之严等多个“之最”。
此次演练延续时间长,设置科目广,参与人员多,对筹备保障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为做好此次演练筹备保障工作,大同支队党委高度重视,提前介入,对照总队演练方案要求,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研究,成立支队主官挂帅的筹备领导小组,制定筹备方案,划分9个职能小组,分别细化子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完成责任人和时间表。
场地设置组提前进驻作业现场,经过5天5夜奋战,将一片废墟改造成6块高质量作业场地。统筹组加强现场管控,及时解决现场突发问题,信息组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报送地震救援信息。对照国际五大通用标准,与联动单位建立联合作战力量体系,并在此次演练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作战效果。在公网瘫痪、通信中断的情况下,通讯部门及时搭建便携卫星通信站,应用无人机侦查实时传输画面到前方指挥部,指挥中心配合总队采集制作多点全景漫游图,展示了新时代消防救援信息化、数字化成果。
比赛现场成立现场安全管控组,抽调近80名指战员设置九大管控区域,分别进行全天候轮换轮岗执勤保卫,确保演练万无一失。战勤保障组牢固树立“后勤保战”意识,共调集高精尖装备500余件套,保障帐篷53顶,防寒物资1000余件套;调集救护车3台,医护人员9名,随时做好突发情况参战人员的医疗救护工作,对人员做好体温检测,每天开展不少于三次的区域防疫消杀,确保卫生防疫安全;由专人对作战人员配送热水、姜汤和饮食,确保指战员能够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有力增强了队伍自我保障能力。
此外,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政工保障组成立了战时党支部,组建“战地之声”为指战员加油鼓劲。
现场
36个小时连续作战 无一人退缩
演练设定3月15日8时30分,天镇县发生6.1级地震,受灾区域波及2个乡(镇)10个行政村,受灾人数近10万人。
灾情就是命令!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第一时间启动《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总体预案》,8时整,总队前方指挥部、9个职能组一键调集,命令下达。作为属地支队的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在接到出动命令后迅速集结,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公路向灾区挺进。
挺进“震中”,橙色“救星”勇向前
3月15日早上,沙尘暴突然来袭,天空灰蒙蒙一片,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9时30分,天镇火车站,一抹移动的橙色分外醒目——离灾区最近的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来了。
集结完成,却传来了消息——经无人机先期侦查,这次“地震”已严重破坏了通往地震区域的道路,车辆无法驶入,救援人员只能徒步前行。火车站距离“震中”10公里,背着近50斤重的自我保障物资,踏着坎坷不平的道路,顶着大风沙尘以及还在下降的气温,31名大同消防救援突击队员迅速前行。没跑多远,许多队员已是一身汗,风再一吹,身上顿时打起了寒颤。但,10公里的携装徒步前行,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累,仅仅用了60多分钟,所有人员全部抵达“震中”。
一刻不停,徒手刨挖抢救生命
到达“震中”,眼前的场景让大同消防指战员们震惊了:一排排的房屋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抓住震后黄金救援时间72小时,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率先开启“生死时速”作业模式。
随处倒塌的民居摇摇欲坠,搜救人员迅速进行安全评估后进入场地,和队员们一同作业的还有“辉煌”和“夜叉”两头搜救犬,它们闻闻这、嗅嗅那,忽然“夜叉”对着来自大同支队云中路消防救援站的张翰园狂吠不止,这是他们之间的“语言”——这里有异常。张翰园和队员们迅速动手,用铁锹轻轻铲开时,听着“夜叉”的叫声越来越频繁,知道离有生命体征的“人员”越来越近了,队员们一起换作徒手开始作业,掰、刨、挖、取、掬……“找到了,找到了!”一个、两个、三个……代表着“活体”的小兔子“重见天日”,队员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天渐渐地黑了,救援却一刻未停。夜幕中,“一号作业区”内灯光点点,那是消防队员们在连续作业,一个个的“目标”被找到,一个个的“活体”被救……黑暗中的灯光照亮了希望,也迎来了明天全新的曙光。
16日清晨,太阳出来了,沙尘逐渐散去,空气越来越清新了。“注意,注意,人上来了,人上来了……”随着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经过36个小时的连续作战,大同支队高质量率先完成了所有科目的作业,全体队员无一人退缩,无一人掉队。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