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及荣誉
王思宇
男,1996年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三学生。晋中市榆社县人。
2017年9月应征入伍,荣获“优秀义务兵”一次、个人嘉奖一次;
2020年5月,荣获共青团山西大学委员会颁发的“山西大学2019—2020年度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2020年5月,荣获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山西省委颁发的“全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2020年10月,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1996年出生的他,有颜值有担当,可以走寻常路,却选择了别样的人生。2016年9月,考上山西大学。2017年9月,应征入伍。2019年,重新回到学校。2020年春节期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前线,一干就是50多天。2020年3月17日,榆社县焦红寺村发生森林火灾,他直接从疫情防控现场奔赴火场一线,“逆行”扑救。今年1月13日,作为山西大学青年突击队队长,他再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他就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三学生王思宇。
95后的他积极响应防疫“召集令”
“叔,现在形势严峻,可不敢聚在一起聊天啊!”
“大娘,快把口罩戴上,不然很危险!”
……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每天,在晋中市榆社县街头,都有一支戴着红袖章、穿着红马甲、由退伍军人组成的疫情防控大队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义务宣传防疫知识。王思宇是其中一员,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
“若有战,召必回。”4个月前,他还是国庆70周年阅兵安保队伍的一员,穿着军装站在长安街上;4个月后,他穿起迷彩服,奋战在城区疫情防控一线。“尽管已离开军营,但当抗击疫情的号角响起,作为退伍军人,决不能退缩。”王思宇义无反顾投入新的战役。
春节前夕,他还在紧锣密鼓地安排自己的日程:刚退役的他,迎来首个长假,本想好好和亲友叙旧。然而,当山西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时,他立刻查询、了解相关防控知识,反复嘱咐父母和周边人员做好防护。
“我得做些什么!”看到网络上许多退役军人或奔赴一线,或运送物资时,他彻底坐不住了。此时,榆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防疫队伍“召集令”,他马上报名参加。怕父母担心,他只是说自己去办点儿事。而了解他的朋友则说:“这种事绝对少不了他。”
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口罩也是稀缺品;没有巡逻车,没有休息点,更没有任何报酬。面对这些,王思宇没有退缩。2月5日报完名,2月6日宣誓上岗。他所在的巡逻二中队仅有8人,却负责半个城区的防控任务。每天,在街道上徒步巡逻、疏散劝离扎堆人群、在高危隔离点站岗执勤、协调组建队伍……不管是什么任务,他们都干得有声有色。
“3条主路6条街,包括50多个大大小小的小区、巷子,像文峰塔、东升小区、滨河公园也在疫情防控之内。”当时,每天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5点半,8个人兵分两路,近6个小时不停歇巡逻。“没有轮班,相同的路线重复两次,日均两万步,多的时候能走3万多步,一天下来着实累得腿酸。”王思宇说,即便这样,他依然坚持着。
“累是次要的,关键是活儿不好干。”王思宇说,最让他头疼的是如何劝导群众不扎堆。有些人不理不睬,个别人还非常执拗,甚至恶语相向。大家耐着性子讲明利害关系:“为了家人和大家的健康,特殊时期,咱待在家里也是在为社会作贡献……”还有些人刚刚劝走,一转身又聚在一起。王思宇和队友只好加大巡逻力度,同一个地点重复跑几次。
巡逻队中数他年纪最小,却数他心思细腻。从入队第一天起,王思宇便主动承担了队里的每日总结、身体健康汇总、防疫知识普及等任务。王思宇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榆社县退役军人疫情防控大队的认可,成为了一名“95后队长”。
结束白天的巡逻,晚上继续整理队员出勤、执勤情况,并在微信群里整理发布,他常常加班至凌晨。每天的“白加黑”,让他赢得全体队友的一致好评,成为“最出色的巡逻队长”。
“执勤中,没有一个人抱怨,有的队员上完夜班不休息继续值勤,有的腿骨折了不能巡逻,就在小区门口执勤。”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故事,激励着王思宇不断前行。他总说:“风险面前总得有人站出来。”
截至2020年3月中旬,王思宇累计参加志愿服务50多天,驱散、劝离聚集人群5万余人,巡逻450公里,志愿服务800小时。
面对火情他再次“逆行”
2020年3月17日,榆社县社城镇焦红寺村突发森林大火,着火点处山陡林密,风向不定。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无情的火灾,他又一次挺身而出,“逆行”而上。
他所在的榆社县退役军人疫情防控大队,临时成为一支退役军人应急大队,协助消防救援力量看守火场、建立隔离带,也是进入火场的第一支民间救援力量。
“火场地形复杂、山陡林密、风力较大,造成火势不断蔓延。”情况紧急,来不及通知家人,3月17日晚11点,王思宇所在的应急大队受领任务后,他和队员们灌装好一桶桶灭火用水,再由其他同志将水运到火灾一线。当晚,他们熬红了双眼,奋战到次日凌晨3点才回家休整。
3月20日下午接到通知,由于火灾现场发生复燃,需要有人去看火场。王思宇和应急大队的队员们连夜赶往火情较为严重的梁儿岭一线。“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戴着口罩,扛起铁锹,提着水奔赴火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思宇仍然感到有些后怕。“山路漆黑一片,只有‘呼呼’的山风从耳旁吹过,微弱的手电筒陪伴着大家一路前行。行至半山腰,气温骤降,冻得人直打哆嗦;而进入火场,踏入灰烬,热气瞬间从脚底上升,又热得人满头大汗,真是‘冰火两重天’。”
背后是火光冲天的火灾现场,眼前是随时有可能复燃的火场。王思宇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战斗,用铁锹将发现的余火火苗扑灭。“饿了,吃口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大家的鞋底被烤得变了形,也没人顾得上理会,只想尽快把火场可能复燃的火苗全部除掉。”王思宇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现场照片:夜幕下,20多位应急大队队员在一山坳处休息,他们手握铁锹,满脸疲惫,随时待命……
“我们应急大队是第一批除专业消防队伍以外奔赴火灾一线的应急救火队伍,担负着看守火场、熄灭余火的任务。在没有食物供给、通讯照明等保障的情况下,大家坚守了24个小时,确保了火场的绝对安全。”尽管事情已过去一年了,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如果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第一个冲上去。”采访时,王思宇说。
据不完全统计,从火情开始至3月24日结束,王思宇与应急大队队员们累计灌装、运输水9000余桶,参加火场救灾近50个小时。
每一束微光,都是时代的炬火。今年1月13日至2月11日,王思宇组织山西大学青年突击队再次参与榆社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在榆社的大街小巷,分管30多个小区,让家乡街头出现更多“山大红”。
平日里,王思宇还是一位公益人。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12岁的孟继承父母去世、面临升学难的问题,他四处咨询资助渠道,网上发布爱心帖,为这位少年寻求资助。通过网络搭线,爱心人士赵女士一对一帮扶即将升入中学的孟继承,彻底解决了孟继承的上学困难。
像类似这样搭线帮扶的活动,王思宇参与了很多,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同时,他也是一名中国公益在线注册记者,由于工作出色,2019年度被公益在线组委会评为“优秀公益人”。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记者手记
1.78米的个子,棱角分明的脸庞,乌黑的头发直立着,黑色羽绒服垂至小腿……王思宇给自己的标签是:“兵哥哥”“懂事”“直男”“强硬”。
两年的军队生涯,让他褪去了稚嫩,多了一份坚毅。如今,他脱下军装,却不“脱”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疫情和火灾面前,他没有退缩,勇往直前;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却显得有些腼腆和紧张,并一再强调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老师,我一接受采访就紧张,一紧张就结巴。”刚见面,王思宇的这句话,逗得我俩“哈哈”大笑起来。
采访氛围时而高兴,时而沮丧。说到“为让妹妹上三本,自己放弃学业,穿上军装”的那一刻,王思宇沉默了,眼神中丝毫没有后悔之意,只说了句:“我是家中的男人,有责任扛起这个重担。”
“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是对王思宇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