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陈钱林 著
天地出版社
《教育的本质》是一本读了马上可以用、读到的人都觉得相见恨晚的好书,全国知名校长、“牛爸”陈钱林把自己执教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以及如何培养“牛娃”的经验、理念总结梳理成体系,分享给教师与父母。在陈校长看来,东方教育重学科基础,西方教育重素养基础,而他的探索,则兼顾“学科”与“儿童”。《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自我修养的上好选择。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都是依靠课堂来落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朴实的、理性的,是师生互动的,是学生学而有所得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课堂“花哨”起来了。就内容而言,现在什么教育都要进课堂,这是课堂不能承受之重。就形式而言,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之后,确实使课堂生动、形象多了,但的确也有教师不了解多媒体仅仅是辅助工具,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我曾听过一节课,教师尽其所能又唱又跳,利用多媒体一会儿播放电影,一会儿播放动漫。我当时想:既要当演员,又要当导演,可真难为教师!实际上,理想的课堂并不一定“花哨”。朴素的,往往是最美的。
课堂,要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育人的主渠道。
课堂育人,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比如:光线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孩子的坐姿会不会影响脊椎健康?课间休息是不是得到了保证?有个孩子无精打采,他是不是病了?
课堂育人,要提高孩子的修养。不管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都需要遵循文道结合的原则。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凡对孩子的习惯、情商、人格和精神成长有利的素材,都要作为珍贵的资源引入课堂,用于引领孩子。
课堂,要加强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精讲。讲课贵在“精”,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消化。而训练是很好的消化方式。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就是讲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离开训练,课堂效率就会受影响。
许多教师喜欢自己讲个够,看起来课堂很热闹,实际上孩子听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能巩固。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只好把训练留到课后,那么孩子课后的作业负担不就重了吗?缺乏当堂训练,是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特别倡导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对调动孩子的学习参与度有好处,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比如,数学课让孩子做题,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核对,更快地发现错误。比如语文课,阅读后小组成员依次说说体会,写作后小组成员互相传阅,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得到训练,也能更好地向同伴学习。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关注尖子生,看起来与尖子生的对话很精彩,但实际上其他学生的收获未必大。我曾听过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因为班上有10多个孩子提早被初中掐尖录取,全班只剩20多个学生。课堂没有常见的师生精彩对话,但教师一会儿拍拍这个学生的背,一会儿与那个学生说说悄悄话,学生很享受课堂。我很欣赏这位教师的课堂巡视。课后,教师对我说,尖子生都到初中去了,对话受影响,课只能这样上。我却觉得理想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不太喜欢教师与尖子生对话过多的课堂。有的学生一节课发言四五次,其他学生都当听众,我听了后总觉得不是滋味。有次我听一堂小学阶段的课,当教师与尖子生精彩对话时,后边一些孩子表现出很无聊的样子。我悄悄问:“好听吗?”学生说:“反正是那些同学的事,跟我无关。”童言无忌,真的得反思。
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弱者,还要关心生活上、性格上的弱者。比如,有的孩子不善交谈,缺少朋友;比如,有的孩子家境贫寒,有自卑感。孩子都有自己的“江湖”,在这个“江湖”,有强者,有弱者,有些令人心寒的规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关注这种现象,要多给弱者以特别的关爱。
课堂,要引导课外自学
孩子学习,在课堂上学的是方法,但重点在课外的自学。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自学。
孩子自学,先要培养习惯,再研究学习方法。自学习惯要从小学一年级抓起,比如,自理习惯、自主阅读习惯、自主探究习惯、时间管理习惯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自学习惯好的孩子,多表扬,多让这些孩子介绍经验。
自学的方法,我特别提倡拓展学习、探究学习、超前学习。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培训。课前要让孩子自学,课堂要先学后教,课后不只是做些习题,还要布置些自学的作业。
孩子如果课前课后会自学,课堂就可以成为孩子分享自学成果的舞台。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孩子讲讲自己的自学收获。这种形式,看起来课堂很乱,实际上可能是最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