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澎湃新闻记者徐萧刊发报道“李商隐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一文指出,经网友考证,一首出现在众多古诗选集中、记在李商隐名下的诗《送母回乡》,是非常明显的“张冠李戴”,该诗实则是寓真的作品。3月22日,我省当代诗人寓真首度接受媒体采访,回应自己诗作被误收古诗选集中,当作李商隐作品一事。
李商隐是唐代怀州河内人(今天河南沁阳),会昌四年(844年),因丁母忧来到山西芮城县(当时称永乐县)闲居一年多,并留下三十多首诗作。这可能是这位大诗人与山西不多的缘分了。不成想,1000多年后,与山西又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产生了联系。
《送母回乡》全诗非律非绝,类似于古风,有些汉乐府的特点:“停车茫然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良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徐萧在报道中说,这首诗“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中被署名为李商隐所作”“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徐萧简单搜索,就发现《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中华圣贤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百善孝为先》(台海出版社,2015年)、《中华圣贤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等不少面向少年儿童的选本、读本中都收入了这首作品,其中还不乏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图书。
事实上,据网友余鹧鸪、杨成堉等人的考证,寓真的这首诗“原诗题为《暴雨途中》,截取的诗是临近结尾的几句”“《送母回乡》原本是另一首五言古诗的标题”,就是以寓真诗作而言,也出现了“张冠李戴”。
3月22日,《送母回乡》原作者、山西诗人寓真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称现年79岁的他因身体原因很少看书读报,更不看微信、不上网,并不知道自己的诗被误为李商隐的诗,得知此事后,他只是说:“始作俑者初衷是好的,想找些以爱母亲为主题的古诗,只是抄错了人,这是个误会。”
对于寓真,这无非是个误会,对于诗坛,也许多了件趣谈,但如果上升到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诗词文化的高度,这绝不是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
最近几年,关于古诗词的误会发生了很多,有网友认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全靠辞藻堆砌”“逻辑狗屁不通”;有网友认为曹雪芹的《飞鸟各投林》“现代感太强,不古风。作者应该多补习几年语文”;有网友认为,李白的《流夜郎赠辛判官》一诗“稍显做作”;有网友认为屈原的《山鬼》“难登大雅之堂,美而无味,我都能写出来”……当然也有好的评价,有网友认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写得不错,“感觉比林夕强多了”,然而也令人啼笑皆非。
寓真此诗浅白朴实,和李商隐诗作风格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徐萧谈及报道此事的初衷时也对山西晚报记者说,“虽然只是一首诗,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真正该负起责任的,是这么多年以误为正的传播者们,尤其是其中还有那么多面向少年儿童的机构、出版人和学者”“希望这些人不要再继续误人子弟”。
山西晚报记者 李遇
链接
《寓真诗词选评》节选
《暴雨途中》
擦耳夏风啸,过眼午云愁。
预报雨将至,行急岂忧柔!
云头涌万马,车猛似骅骝。
都市乍时远,山峻路转幽。
逶迤子洪口,雨点聚来稠。
乱箭穿河面,白浪聚潮头。
前路顿暧暗,墨云塞满沟。
头顶霹雳响,脚边洪水流。
四山皆崩溃,万瀑泻难收。
巨石滚滚下,道中堆陵丘。
恰到分水岭,险绝若天陬。
北川正上涨,吼吼吞高楼。
南川肆横溢,汹汹漫村洲。
停车茫然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良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驱车克险阻,前行决不休。
愿能感天地,佑民病康瘳!
注:1998年,母亲病危,寓真先生驱车赶往家乡欲请良医急救,途中作此诗。诗作收入姚莹、汤梓顺编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的《寓真诗词选评》(诗题为《暴雨途中二十韵》),另见作家出版社。
《送母回乡》
慈母迈古稀,精力显衰微。
病痛宁自忍,不愿人难为。
调治尚未愈,执意故里归。
远道驱车送,山谷墨云随。
苍山不曾老,孰知老人悲!
本是农家妇,艰难生计维。
蒿野勤耕作,秕糠强为炊。
饥寒每暗泣,战乱更愁眉。
操劳身羸顿,育儿血气亏。
满面皱如刻,一头白雪飞。
辛苦被人忘,迟钝遭人非。
子女媳孙众,侍奉能靠谁?
暮年恋乡土,孤梦依山陂。
雨落黄昏泪,天布暮凉霏。
怅然此分手,车远还欲追。
顿感慈恩德,更比山高巍。
世道诚不古,空言报春晖。
涧河汩汩去,山烟阵阵垂。
注:该诗作于1995年,收入姚莹、汤梓顺编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的《寓真诗词选评》,另见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四季人生——寓真抒情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