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及荣誉
郝红慧
女,1971年生,运城市稷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0年9月8日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受表彰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排队走上台时,一个瘦小的身影抓住了许多山西人的心。她,是山西抗疫英雄之一的运城市稷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郝红慧。
熟悉重症室的人都知道,在家属不能陪伴的情况下,失去自理能力的患者,全凭护士照料。有人说他们比保姆还辛苦,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有人说,他们比亲属还劳累,擦洗全身、接尿都是日常工作。有人受不了这里的苦,有人忍不住家属的抱怨……
然而,郝红慧做这个工作已经25年了。这些年,她坚守在重症医学科,从一名稚嫩的护士成长到护士长,并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展现出了责任与担当。
为什么能坚持下来?面对记者的疑问,她笑笑说,无它,怀一颗大爱之心,兢兢业业遵守职业之德,唯坚守而已!
休息的时候被紧急召回是常事
重症监护室也就是“ICU”,一个综合医院最危重病人的接治部门,也是所有科室中工作强度最大、离职率最高的部门。但,郝红慧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2月20日一早,运城稷山的气温已飙升至20℃左右。走在街道上,吐露新芽的行道树,短袖上身的骑行人,到处充斥着春的味道。来到稷山县人民医院,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山西晚报记者全副武装后来到郝红慧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ICU。
隔着ICU宽大的玻璃窗,记者清楚地看到郝红慧正在与另外两名护士协作护理一位患者。看口型,她们应该是轻声叫着号子,“一二嘿”。只见一位看似一百六七十斤的患者被侧过了身体,郝红慧单手支撑着患者,腾出另一只手拍向患者的后背。拍背结束,另一位护士用纱布做好清洁后,三人合力,将其缓缓放平整。郝红慧转身走向下一个病床,转身的瞬间,她抬起右手擦抹着额头的汗水……
环顾ICU,整个科室是全封闭的,看不到外界的一丝光线,白炽灯代替太阳或月亮挂在天花板上,一时间分不清此刻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整个病区报警声此起彼伏,几乎每个病人一台监护仪,吸氧吸痰设备,还有呼吸机、输液泵……
看到山西晚报记者,郝红慧抬手示意了一下。结束了对所有患者的巡视后,她才走出玻璃房,“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郝红慧介绍,不同于普通住院病房,这里的患者需要按时做治疗。挂水、吸痰、打鼻饲、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查看有无压疮、按时填写记录监测生命体征、口服药要碾碎了喂、痰要及时吸,还要保持床单干净整洁……
1992年,郝红慧学习护理专业毕业后,本可留在运城市区医院工作,可她却选择回到稷山县人民医院,成为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1996年,稷山县人民医院成立ICU,因为护理工作表现优秀,她便被选派到这里。ICU不同于其他科室,这里收治的都是一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患者。
“好多病人都没有意识,检查、治疗,擦身、排尿都靠护士协助。刚开始那会儿特不好意思。”工作一段时间后,高强度的工作给了郝红慧一个下马威。在她印象中,护士的工作就是拿拿病历、打打针,检查下患者情况,做好记录工作。“这可倒好,每天还得翻身、排尿,不仅要求力气,还要求细致。”有一段时间,郝红慧甚至刻意加大饭量,让自己变得胖一些,以保证身型娇小的她能胜任这份工作。只可惜,这个可爱的想法并未实现,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体重多年来一直没有攀升。
因为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郝红慧经常会在休息时间内接到车祸、休克的病人而被紧急召回,有时候是半夜,有时候是刚加完班回到家,一年四季,只要是医院打来的电话,她都风雨无阻。她笑言,一个“白衣天使”,硬是被练就为一名“白衣战士”。
主动报名要去支援武汉
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郝红慧清楚记得,那年的除夕前,接到了紧急通知“归队”,正月初二,开始在医院大门口预检分诊处值班,周六日也没有休假。眼看着新闻报道中的疫情愈加严峻,各地的驰援队伍纷纷出发,但是重症专业、护理专业人员却依然紧缺。她十分焦急,发自内心地想要去支援武汉。不顾家人的劝说及担忧,她跑去跟上级领导沟通,说如果医院有命令,一定要通知她。
郝红慧心里明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作为一名合格的“白衣战士”,她应该在一线,没有其他理由,就应该在一线!
202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晚上10点30分,刚刚下班回到家的郝红慧,在撤去防护、洗漱完躺在床上已经是11点30分了。就在她刚刚入睡时,手机铃声响起。那是医院打来的电话,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说道:“早上6点到医院集合,然后搭飞机前往武汉。”
挂断电话,手机显示时间为凌晨2点。
“说实话,到达武汉前,我心里没有一丝畏惧,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感染,一心想的就是前往一线救治患者和学习更先进的护理技术。”郝红慧回忆起落地武汉的那一刻,“我们一下飞机,就看到几个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遮着大半个脸的人已经站在停机坪上,身上没有一处肌肤裸露。虽然ICU工作要求也是需要做好防护,手术衣、口罩、帽子缺一不可,但我从未见过这样全副防护的。飞机场、街道上,空无一人,偌大的城市看不到喧嚣的场景。跟随大部队乘车到酒店途中,一路上除了摇曳的大树,寂静得让人害怕。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这场疫情的可怕。”郝红慧说。
按要求,郝红慧被分配到一个小单间里,推开门一瞬间,一股南方城市独有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疫情防控期间,空调不能使用,习惯北方暖气的她开始强迫自己适应南方的阴冷。
经过四天的严格培训,2月13日,郝红慧正式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分管1楼东区的1号病房。病房里有28个病人,全部是确诊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工作虽说是8小时,但实际工作时长远远大于8小时。”郝红慧说,每次接班她都会提前两小时到医院,因为穿戴防护设备就要半小时之久,一切准备好后,还要进行交接班。看似简单的交接班,由于穿着厚重的防护设备,让一切受限,身体根本无法灵活的运作。
“分药、摆药、抽血、测体温、咽拭子采集,这在平时都是最简单的工作。但在当时却成了最消耗体力、精力的工作。”郝红慧说,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医护人员里外要穿三层防护服,最里面的是不透气的手术衣,三层口罩遮着大半张脸,防护罩下还戴着护目镜,脚上套着厚重的雨鞋,手上戴着多双手术手套,穿着这身装备推着药品车要来回在28个患者间走动,用不了半小时全身都是汗水,护目镜上一层水汽,分药时,需要贴在包装盒上才能看清,戴着手套的手也笨拙地不停使唤。
那段时期,郝红慧不止一次觉得自己会倒在方舱医院,“被防护设备闷得我心慌气短,就感觉气不够用,好几次头昏眼花得站不住,整个人时常是昏沉沉的。”
可即便如此,郝红慧天天都是第一个到岗。她开玩笑说,“我能坚持下来,得多谢平时的高强度加班练就的这身硬骨头。”
照顾每一位患者都付出真心
郝红慧的“出名”,还要从当年网上的一段苦寻她的视频说起。2020年3月6日,武汉市60岁的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骆女士寻找护士郝红慧的短视频成为网络热搜。视频中,骆女士激动地说,刚被确诊新冠肺炎入住江汉方舱医院时,万念俱灰,没想到还能活下来。治疗期间,山西医疗队的护士郝红慧对她特别关心照顾,经常给她好吃的,并告诉她加强营养、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为什么郝红慧能让骆女士念念不忘?骆女士说,郝红慧把她当成了亲人,为了让她卸下心里的负担,再次拿着她的病历去恳求医生给详细讲解。平时一遍遍鼓励她、开导她。骆女士了解,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医生护士们,每说一句话、每走一步路,都是平常体力消耗的二倍之多。但笨重的防护服没有挡住她们情感的触碰。骆女士的心房被打开,对生活重新充满了期待!
视频里的骆女士哭得像个孩子。她说,“郝红慧这些医疗队员从山西千里迢迢来到武汉,辛辛苦苦地救治我们。只有我们康复了,她们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应该听郝红慧的话,好好吃、好好睡。我的身体逐渐好起来了。可有一天,郝红慧突然被调到其他地方了。现在我痊愈出院了,遗憾的是没有和她照张合影。求求你们,帮我找到她……”
郝红慧记得很清楚,骆女士全名为骆珍珍,是26床,一进门的第二张床。当时,巡视病房,郝红慧发现骆珍珍的眼睛肿得十分厉害,便去询问。骆珍珍说,前一天的CT结果出来了,医生说跟刚到医院时拍的一样。骆珍珍想,接受了半个多月的治疗还是没什么变化,担心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会不会被转到重症病房,胡思乱想,一夜未眠……
身体的症状是一方面,患者的心态也很重要。多年在ICU科室工作的郝红慧感同身受,很理解患者的心态。在护理期间,只要到郝红慧轮班,她都会带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太谷饼、闻喜煮饼等特产,还有苹果、牛奶等营养品给患者,闲暇时还会陪她们一起拍抖音视频。
“爱从来都是相互的,你真心的付出,大伙都能感受得到。”郝红慧始终觉得,遍洒鲜花,终会遇见最美的花朵!
山西晚报记者 赵德伟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病房,郝红慧细致入微的照料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照拂在每一个患者的心中,给大家带去希望。她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尽心尽力救治患者,给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因为信心比金子更可贵。
记者近距离采访郝红慧后的最大感受是,她是一束光,照亮患者坚定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