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及荣誉
王婷
198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擅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及治疗。
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婷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大家对她的肯定。她发表国家级刊物两篇,省级刊物十余篇,曾荣获第二十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八红旗手”“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一个行李箱,两代人的接力
“如果去支援武汉,请优先考虑我。江山是我爷爷那一辈人打下来的,唐山大地震我叔叔去救援了,非典时我爸爸去支援了,现在轮到我了。”王婷在递交给医院的请愿书中这样写道。
因为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微信群里的消息,王婷错过了第一批援助湖北的机会。医院发出第二批人员征召的通知后,她早早递出了申请,并很快收到了通知。当时,王婷在发热门诊值夜班。因为之前接触患者的不确定性,她已经几天没回家。然而,次日一早,她就要随山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驰援湖北。
等待接替值班医生时,王婷接到了爸爸打来的电话:“听说你要去湖北,妈妈在给你收拾东西,回来拿吧。”
挂掉电话,王婷的泪水涌了出来,说不清因为是激动还是担心,“就那么夺眶而出了”。
“带这个箱子去吧,爸爸只用过一次。”家中,66岁的王卫国翻翻腾腾,从几个行李箱中挑出一个,递给女儿王婷。王卫国,退休前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放射科一名医生,因此,他第一时间便得到女儿要驰援湖北的消息。
接过爸爸给的行李箱,王婷很开心。2003年,抗击非典时,爸爸就是带着这个行李箱上了一线。王婷觉得一个行李箱的交接,意义重大。以前她曾想过爸爸当初为什么执意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此刻,她觉得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作为一名医者,对生命守护的潜在本能。
出发前的那个夜晚,王婷没能睡着,“内心很忐忑,不知道要接受什么样的任务,不知道要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但这样想着,心里反倒有了一种期待,她相信自己能面对那些困难。
早上6时50分,王婷准时坐在单位会议室。出征仪式神圣而严肃,从长治医学院领导到和济医院领导,将13名队员围拢在中间,声声叮嘱,句句鼓励。
在王婷出门前,她8岁的儿子万分不舍,把一个口罩塞进她手里。准备出发时,爸爸穿过送行人群,给了她一个深深的拥抱。泪水模糊中,一股力量升腾在王婷心间。
在病区,耐心给患者们“减压”
2月2日16时40分,王婷随山西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偌大的天河机场,空空荡荡。眼前的情景让王婷感到,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大巴在武汉晴川假日酒店门前停了下来,司机师傅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在武汉的“家”。一切都安顿好之后,王婷终于知道,她的工作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法新城院区。此刻,她已身处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次日,早早起床,接受短暂而严格的培训之后,王婷被分配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50张床位,收治了50位危重症患者,这是王婷将要面对的工作。
患者就在眼前。之前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王婷反倒平静下来。马上分工,熟悉流程,医护人员三班倒。早班9点至15点,下午班15点到21点,晚班21点到次日9点。每班4名医生,护士10名以上。
“上下午班工作虽然是6小时,但车程半小时,穿脱防护服需要1个小时,再加上交接班准备、洗澡消毒等,全程下来至少得10个小时。”王婷说。起初上卫生间不便,还需要穿尿不湿。但后来熬出经验,那就是不吃不喝。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王婷中午12点吃饭,晚上11点回到住地倒头就睡,第二天早晨才吃饭。“听起来很夸张,但防护服穿脱一遍真是不容易,需要很多时间。而且,脱下来的话,也会浪费一套防护服。”王婷这样解释。
50名危重症患者,查房时都要全部了解一遍。即便是面对一个状况最轻、体温恢复正常的患者,也会上去问问情况,拉拉家常。
在治疗期间,王婷耐心给患者们“减压”,告诉他们,国家在尽全力关心他们,全国人民都在想办法帮助他们,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他们尽快好起来。对于患者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克服困难,好好配合医院的治疗。王婷说,大部分患者都非常理解,他们甚至一遍遍地说,“你们大老远从山西来,你们都是好人,非常非常感谢你们!”
在抗疫一线,父亲的行李箱,成了王婷重要的情感陪伴。一线事情多,情况险,常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每次看到这个皮箱,王婷就重新打起精神:“爸爸当年能行,作为女儿,我也不能丢脸。”
武汉归来,又当起了“第一村医”
王婷出生在医学世家,爷爷、奶奶、外公、父母、叔叔都是医生。她的爷爷叫王金全,这个名字,还是1937年参军时,部队首长给他起的。爷爷从抗日战争一路打到解放战争,身上有3处伤,腰部是弹片伤,左手是刀伤,腿上是枪伤。他虽然是扛枪的战士,但战斗中常常有人受伤,于是他就兼职当起救护。解放广州以后,因积累了战地救护经验,他带着甲级三等残疾的身体,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当了一名医生。1964年,他回到家乡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继续救死扶伤。
王婷的外公是1945年参军的,曾经南下到了大西南,还曾任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昆明43医院)某部门副政委。20世纪70年代后期,回到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王卫国说,王婷出生在医院大院,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治疗、救护,因此无须刻意,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王婷的专业是呼吸内科,毕业后也如愿成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重症、感染、呼吸、ICU,都是新冠肺炎的对口科室,“因此,我不能缺席啊,也不想给自己留遗憾。”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王婷坦言。她说,如果没有与特殊的对手进行较量,在行医的道路上就不会圆满。
从武汉回来后,经过一段的休整后,2020年10月,王婷与本院的6名优秀年轻医生走进乡村,担任起了“第一村医”,开展为期一年的基层医疗帮扶工作。他们进农户,访农家,为村民诊查病情,讲解健康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我是壶关县晋庄镇泉则河村的‘第一村医’。每次走进百姓家里,首先看到的是村民们渴望的眼神,这眼神令我感触颇多,我一次次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百姓之痛放在心上,尽己所能为他们减缓和解除病痛,给他们提供最满意的健康服务,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王婷说。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记者手记
战“疫”里“破茧成蝶”的青春。在这场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疫”之中,青年一代担起了自己的青春责任。青春的责任,其实就是一个个破茧成蝶的故事。因为青春总是和青年人对变化的憧憬、渴望联系在一起。比如有人想变得更美丽,有人想变得更智慧,有人想变得更成熟,有人想变得更勇敢。那么青春是何以破茧成蝶?
17年前,王卫国医生出击抗击非典时,年过七旬的母亲坐着轮椅为他送行。17年后,66岁的王卫国为即将驰援武汉阻击疫情的女儿前来送行,一样是不见硝烟的战场,我们看到了三代人的接力传承,相似的场景,王卫国眼中的坚定亦如母亲当年。
无需过多的话语,奔赴前线仿佛是父女内心达成的默契。王婷义无反顾地舍小家为大家,选择向险而行,身临一线救治患者。面对可怕的病毒,面对痛苦的患者,王婷亦如父亲当年……携带父亲抗击非典时使用的皮箱,它承载着父亲的心愿,也是王婷在一线奋战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