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太原市杏花岭区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家资源经济转型综合配套试验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六新”突破,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产业转型领先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府城文化引领区、幸福生活样板区——
打造充满创新活力富有特色魅力的中心城区
3月29日,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会上响亮地提出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全面建设现代宜居杏花岭,打造锦绣太原新府城。
建设产业转型领先区 打造繁荣兴旺杏花岭
杏花岭区将坚持集群化链条化方向,完善城区经济布局。以酿造小镇项目为依托打造酿造特色产业集群,以春光锻造等为支柱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华能热电等为牵引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谷旦科创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智能科创产业集群,高质高端发展工业实体。
聚力实现“六新”突破,打造转型最强增长极。将业态建设作为头等任务,全力扶持京东(山西)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壮大,积极服务国企、省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链优势。以“雪亮工程”“杏服通”等载体平台为依托,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抢抓概念孵化、技术研发、产品转化、人才服务等关键“节点”,让更多优秀人才安家杏花岭,服务全太原。
立足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营造最优发展环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用好用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成果。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持续寻找新的合作“切入点”和发展“引爆点”;创优营商环境,高质量落实“一网通办”,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区 打造富有魅力杏花岭
以大布局支撑大发展,构建开放式空间格局。未来五年,杏花岭区有效承接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北部老城的系列部署,扎实推进空间规划调整,扩展城镇开发边界,努力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新基建”与“老基建”互融互促,全面提升城区承载水平。立足老城基础,加快回迁安置,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推动海绵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加快5G城区建设,大力推动小区、校园、医院等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建设绿色宜居的美丽家园。紧盯“降碳”“治污”“增绿”三个重点,严格落实“1+30”城市联防联控机制,推动空气、河道、绿化等质量精细化、信息化治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建设水平,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打造具有高品质景观环境的省会“城市客厅”。
以绣花功夫改进城市管理,塑造文明现代的整体风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区划功能,夯实城市管理网络。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管理人性化,向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民便民的优质公共服务。
建设社会治理示范区 打造安定祥和杏花岭
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风险预警防控能力,强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面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深入推进法治杏花岭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落实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进一步引深平安创建。建立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及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紧盯企业和项目周边、“九小场所”等重点部位,开展社会治安乱点问题滚动排查。
全面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将“区域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及其他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微站”三级平台建设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枢纽,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村委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企业、基层社会组织的政治、组织、机制引领,推进以红色、雪亮、法治、智慧为特征的“全科网格”建设,深入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建设府城文化引领区 打造韵味悠远杏花岭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对全区历史古迹的保护和发掘力度,加强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以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为依托,打造省城非遗文化传承核心地带,多层次、多角度繁荣民间文化活动。
做强做优文旅产业。紧扣太原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有利契机,充实拓展“一区一地一园一带”文旅格局,“龙城历史文化中心区”要形成品牌。抓好景区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游杏花岭、看府城史”的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百家基地·红色太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工程,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增强现代城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幸福生活样板区 打造安居乐业杏花岭
将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实施“技能富民”战略,加大对个体和小微企业创业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就业信息平台“两个平台”建设,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发展与现代城区相匹配的社会公共事业。深化基础教育“大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快弥补幼儿教育短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不断打响擦亮杏花岭区教育这块“金字招牌”。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太原行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巩固本质安全。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灾害事故预防体系,常态化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转型发展蹚新路
五年来,杏花岭区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担当务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力推动“六新”突破,全面完成了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拼搏进取、奋力攻坚,推动高质量转型迈上新台阶。杏花岭区经济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全区GDP年均增长6.7%,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至2020年底达749.69亿元,总量占全市近五分之一,在全省117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三。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先后谋划重点转型项目64项,中华老字号酿造小镇建设取得良好起步,泰享里新经济产业园、东山昆仑燃气项目竣工投产,北京华联胜利购物广场、望府广场主体完工,爱琴海城市公园等项目顺利推进,五年产业项目投资累计完成213.34亿元。
五年来,敢想敢试、先行探索,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先后承接和圆满完成36方面264项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国家首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及后续配套国家、省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开展基础教育“大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累计形成7个小学、3个中学和19个幼教发展共同体,新增优质学位13119个。
五年来,扩容提质、共建共享,推动城乡建设展示新风貌。启动和完成30个城市棚户区、1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回迁安置1.7万套;晋商博物院投入运营,普光寺、文殊寺、关帝庙完成修缮,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等展馆对外开放,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蓬勃发展,“游杏花岭、看府城史”的文旅品牌初步形成;东山生态建设提标推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
五年来,不忘初心、倾心为民,推动民生福祉取得新改善。2016年以来财政累计列支民生支出113亿元,占同期总支出的80%以上;正视老城区短板,结合文明创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改造,累计完成1037个老旧小区、255条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城乡“禁煤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连续两年获“全省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区”称号。学前教育“三率一清除”指标全面达成,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小学延时托管,区属医院医疗门诊信息化全面覆盖。
五年来,锐意创新、系统施策,推动治理水平达到新高度。公共法律服务“8651”工作模式代表太原接受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验收,获评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县(市、区);社会综治水平稳步提升,企事业单位“三零”总体达标率96.9%,“打击盗抢骗犯罪”等四项指标连续五年位列全市前列;“三官一师”进社区、“全科网格”、党建引领型业委会等探索举措有效推进,连续4年获评省级平安区。
五年来,强本固基、凝心聚力,推动党的领导实现新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开展,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和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斐然。
本版图文由太原市杏花岭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