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访谈

参考古今40多种《茶经》版本,15年潜心钻研写出《茶之基本》,周重林:

茶人先成为艺术家 茶道才能成为艺术

  •   茶,可俗,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可雅,琴棋书画诗酒茶。
      众所周知,茶从喝到品,始于唐代茶学家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在陆羽这里,是需要建立关系的。就是要确定茶在世间的地位,在茶中寻找某种秩序。”近日,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又一全新力作《茶之基本》上市,该书以《茶经》为原点,重述中国茶之基本。他在全书的开篇便指出茶圣陆羽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贡献了一整套认知茶的方法论,一是为茶正名,追溯茶的历史,二是规制茶的器具,以饮茶来倡导君子之风,赋予茶教化的意义,使其升格为高雅的艺术。除对原文做译注之外,周重林还对每个章节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事无巨细地讲解了茶的立体面,从茶的古今演变到茶人的基本修养,从历代茶事到茶席茶礼,既阐释了陆羽的饮茶智慧,又讲透了饮茶的日常哲学。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云南茶文化研究领军者。代表作有《茶叶战争》《普洱熟茶教科书》。参与撰写文章入选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
      陆羽著《茶经》是为把茶从世俗的吃法中解放出来,周重林写《茶之基本》,深入解读陆羽《茶经》启示,则是为了重拾中国茶雅传统,传播中国茶文化。这本书是周重林写作历时最久也最耗精力的一本,前后花了15年的时间,详细参考古今40多种《茶经》版本。
      新书出版之际,周重林接受媒体群访,他说:“茶道就是茶的艺术之道,茶人通过对茶的研习、理解以及感悟,最终成为茶道艺术家,让茶有秩序,其成就之路与任何一种艺术家之路并无不同。也就是说,茶人只有自己先成为艺术家,茶道才能成为艺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茶之基本》会成为我作品里很超然的存在
      山西晚报:耗时15年写这本《茶之基本》的初衷是什么?
      周重林:盛世兴茶。茶文化最近几年非常热,饮茶群体越来越多,像我这样专门研究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茶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作品,回避不了,就想着要为陆羽做当下解释,毕竟过去了上千年,茶的语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之前写过以文明史为视觉的《茶叶战争》,写过以名士为主的《民国茶范》,也写过像《易武与古六大山》这样的地方性知识,再释《茶经》这样的经典还是第一次,也比较忐忑。但写着写着,那种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就出来了。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像我一样,都会觉得自己的解读才更接近陆羽。
      山西晚报:《茶之基本》跟您以往所著的茶文化相关图书有哪些不同?
      周重林:不通文史,就不知所谓。一方面也要进行茶业实践,不然就不知所用。现在是一个信息易得时代,见识就显得重要。我个人对训诂有偏好,10年前出过《郎骑竹马来》,到了《茶之基本》,我在注释《茶经》之外,也重新审查了陆羽的地位,追随经典,继而成为经典的一部分。所以,《茶之基本》会成为我作品里很超然的存在,里面有微言大义,值得反复阅读。
      山西晚报:您怎样看待陆羽和他写的《茶经》?
      周重林:在当下日常饮茶行为里,茶道着眼于表演的艺术,茶汤是亲近人的一种手段。但在陆羽时代,他的茶道与颜真卿的书法是并驾齐驱的艺术,陆羽当然是与颜真卿一样了不起的艺术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道成为艺术的时间表,比画还要早百余年。学习茶道有什么用?是的,茶道艺术,可以净化身心,成为对抗庸俗、野蛮的解毒剂。
      山西晚报:古代有酒痴、画痴,有没有茶痴?
      周重林:蔡襄老了不能饮茶,就煮茶闻香。冯开之,不能饮茶,经常煮白开水。现在的茶痴更多,到处去选水、淘器、求茶(笑)。
      山西晚报:写这部作品用时这么久,困难在哪里?
      周重林:训诂书的难点都是恰当的解释,尤其是像《茶经》这类指导性很强的,就是要知道训诂的意义是什么,知道书里提到的器具是怎么用的。我在云南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描述唐代的那些工具现在还在,比如杵臼在云南还可见。那如果做这本书的学者不是云南人,对于紧压茶、赏茶饼这部分,就没有直观的了解。
      还有一些表述,比如陆羽形容这个茶味是隽永,具有文学的色彩。而我们现在描述茶的口感滋味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你如何赋予它的当代表达,通过遣词造句,找到它的当代表达,这是我们现在最想做,而且是过去没有做好的,所以我认为我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小点进步吧。
      山西晚报:您在后记里写道茶道的精髓是“只有自己先成为艺术家,茶道才能成为艺术”,对此,您是如何领悟的?
      周重林:灵光一闪(笑)。
      功夫茶对茶本身的促进和发展居功甚伟
      山西晚报:饮茶在我国古代有无阶级划分?
      周重林:陆羽一开始写《茶经》的时候,对标的一种饮品就是酒,酒在儒家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儒家没有诞生之前,就很重要,最近三星堆挖出来很多器皿,都是祭器,祭祀用的,那酒杯过去也是祭器。爵位就是指一个人用什么酒杯喝酒,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身份地位。陆羽就是参照这一点来改造茶器,认为大户人家一定要用他说的24器喝茶才行。老百姓就什么都可以,拿个碗就可以了,就是他所处时代的阶级性。
      器物还有金、银、铜、铁、木的区分,也是体现不同的身份地位,现在也是这样子的。最近几年中国茶文化回归得非常快,就在于它拉动了整个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因为所有雅生活里,茶文化的门槛是最低的。最古老的琴棋书画,对人的要求很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很有挑战,但是喝茶就不一样,门槛很低,很容易上手,变成一个有文化的雅士,所以这是我觉得很多人追捧茶文化的原因。
      山西晚报:您怎样看待功夫茶?
      周重林:明代朱元璋废弃了所谓过去的团茶,就是紧压茶,改团为散之后,中国人就开始喝散茶了,喝散茶导致了冲泡方式的变化,紫砂壶因此兴起。之后,在紫砂壶普及的过程中,就发展出来一个著名的功夫茶,就是我们说的广东潮汕地区的这个功夫茶,为中国人喝散茶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路径。
      潮汕、闽南这些地方的人们都是以做生意为主,他们把这样的一种饮茶方式带到了全世界,因而这种饮茶方式就迅速传开来。功夫茶,它是茶水分离的泡法,这种泡法,能够最大范围地发挥茶的特别有价值的一方面。正因为出现功夫茶这种冲泡方式,所以反推茶的工艺,发现茶的价值。我举个例子,武夷山的岩茶,还有广东凤凰山那些单枞为什么会出来?就是因为极致泡茶的结果,因为要喝单枞,就得用这种茶水分离的方式,用极细的功夫茶能够将其味道解析出来。过去在云南喝茶,就是喝搪瓷茶,是浸泡式的喝茶方式。云南普洱茶,一山一味。为什么早些年只有广东人喜欢喝?而且广东人不断地去云南投资,主要原因就在于用功夫茶泡云南的普洱茶非常好喝,但是如果用浸泡式的泡法,就很难喝。
      所以广东人的这种泡茶方式,可以说解放了天下的名茶,但凡讲究滋味、口感、茶器,那都是喝功夫茶所带来的。喝功夫茶可以带来一种极致的快感、巅峰体验,就像喜欢跑马拉松的人,通过运动分泌多巴胺获得的那种快感一样。岭南文化诞生出的功夫茶对茶本身的促进和发展居功甚伟,怎么说都不为过,尤其像我这样的云南人,非常感谢功夫茶。
      山西晚报:说到普洱,请您给大家支个招,怎样买到好的普洱茶?市场上太多了,鱼龙混杂。
      周重林:我建议网购,看大品牌。每年也会评“十大名茶”,可以参考。比如大益茶其实很便宜,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沱茶,其他就更是了,不要觉得便宜就不好喝。熟茶的差别不见得有多大,这些年贵的茶主要是山头茶。总之,一看品牌,二看渠道,三看价格,对标你自己心里想买什么样的东西,一般都会买到符合预期价格的。
      茶人是个人志趣的结果是专业主义者
      山西晚报:“茶人”在您心目中应该是什么模样?
      周重林:茶人,就是以茶为志业的人。什么是志业?是指一个人专注于志向与事业。简单来讲,就是把兴趣爱好作为终生的志向与追求。
      志业与职业不同。把卖茶当做职业,卖茶养家糊口,本质上与卖白菜没有区别。与个人喜不喜欢茶没有关系,与自己愿不愿意也没有关系,职场讲职业精神,讲底线。但把茶当做志业就不同,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把个人兴趣爱好延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学习与传授精神,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推动毅力,并不追求付出与回报关系。
      在成为茶人之前,你可以是任何一种人。在爱上茶之前,你可以爱任何一种饮品。可一旦成为茶人,其他身份就会自动隐退。成为茶人后,陆羽不再是和尚、戏子、才子,他就是茶人。一旦爱上茶,其他饮品就会退为次要位置。比起酒来,我更爱茶一些。比起酒鬼,我更中意茶人。
      茶人是个人志趣的结果,自我认可优先于其他人认可。这就避免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免于入错行的无限感慨。茶人首先要深信,开着一家年赚10万的小店,与一位年赚10亿的地产老板坐在一起,毫无挫败感,他相信禅茶一味四个字,比利润表看起来更顺眼。在价格与价值之间,选择价值。茶人是专业主义者,就像律师熟悉法务,医生熟悉药品一样。
      山西晚报:您如何看待山西在万里茶路和茶文化历史中的地位?
      周重林:最早研究万里茶路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叫艾梅霞的美国人,她以蒙古作为视角,写过一本书《茶叶之路》,在书中肯定了晋商的伟大作用,是因为晋商出现之后,才诞生了这条古老的道路。晋商当年把福建、河北、河南、山西的茶,通过内蒙古,转口到了俄罗斯。当时最著名的商号叫做大盛魁,特别了不起。《清代旅蒙商述略》一书就专门讲过,清代这些包衣出身的人如何通过商业把茶卖给了俄罗斯。
      山西晚报:您对药茶有研究吗?
      周重林:药茶的主要消费人群在岭南地区。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叫“中年人的保温杯里泡着枸杞”,那枸杞和茶放在一起,就是药茶。广东人最初喝普洱茶,都要放点菊花,叫菊普。最近很流行的小青柑,再加普洱,就叫做柑普,还有陈皮加柑普,陈皮也是一味药。山西有很多药材,就用药材跟茶做组合,比如红枣茶之类的。往更大范围讲,茶本身就是一味药,最近几年很流行的茶疗也是这样。
      山西晚报:奶茶最近几年非常流行,您看好这个产业吗?
      周重林:茶饮是新国潮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大胆预测,未来数年各地都会有自己的新茶饮品牌。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茶,而是不喜欢过去那种表达方式。过去我们认为年轻人不喜欢热饮,不喜欢烧水,但实际上他们很享受火炉焚烧的感觉。我认为是场景的问题,过去茶楼场景过于老气,没有潮的感觉。未来的新茶饮才是主角,我去年游学带了40多人上茶山,有一位在北京从事传媒业的朋友,看到那么好的古树茶,非常感慨,他回到北京就创立了一个新的茶品牌,主打无糖的茶饮料。现在茶饮创业是一个新方向,2019年,新注册的茶企就有30多万家,比十年前上涨了649%。
      互联网时代是传播茶最好的一个时代
      山西晚报:您觉得我国的茶文化在全球传播得如何?
      周重林:我认为过去中国在传播茶文化的时候落败了,至少我有一种挫败感。近代以来领衔传播茶文化的,主要是日本人。全世界出版茶文化书刊版本最多的、传播茶文化最勤的人,名叫冈仓天心,他的著作几乎遍布全球,拥有所有语种的译本。我们觉得陆羽是“茶圣”,很牛,可在国外很难见到他的书。民国时期有许多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一些去了日本,一些去了欧美。他们学识的确是高,但这些人没有完成一个重要任务——没有把中国文化传出去,他们只是完成了把西方文化搬回来的任务。但同一时期的冈仓天心却把东方文化传播出去了。他传播了茶,铃木大拙传播了禅,这才是整个东方的禅茶一味。
      山西晚报: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有什么不同?
      周重林:日本人的道很小,很日常。中国人现在的道很大,很缥缈。日本茶道学的是宋代,问题就变成了宋代的茶道是什么?
      喝茶的好处在于促进人们日常交流,我们是需要会面的。宋人就发现了见面的重要性。过去做学问,读书人多是皓首穷经,但到宋代,他们发现光研究书本的东西已经不够了,于是人们有了面聊探讨的需要。那时候书院兴起,语录体流行,这是宋人把学问日常化了。以陆九渊、朱熹为代表的士人,他们推崇格物致知的思想,所以经过宋代,茶也开始变得生活化。宋代人鼓励见面,这和喝茶非常相似,都是讲究感受的日常活动。我们现在容易忽视简单的东西,但高深的“道”,往往是通过日常简易功夫体现的,这点很重要。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茶回到生活当中,即便在今天,书仍然是一个高雅奢侈的东西,所以光是利用书本远远不够。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它,是我们还需要思考的问题。
      山西晚报: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途径还能有突破吗?
      周重林: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应该是短视频时代,我觉得短视频时代可以把茶的优雅之处很好地传达出来,特别是穿上漂亮的茶服,坐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空间,用很好的瓷器,把茶的美通过视频表达出来。很多人喜欢茶艺,也是因为这种表演性。
      现在生产茶的地方是灵山秀水,非常漂亮,喝茶的地方又很好,这就是回到了宋代的意境里。宋人认为喝茶有“三不”,天气不好不喝茶,来的人不对不喝茶,水不干净、气不整洁也不喝茶。那对应“三不”,就是要讲究好的方面。那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优雅表达的时代,所以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是传播茶最好的一个时代。
      山西晚报:觉得自己的新作能为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什么作用?
      周重林:虽然陆羽《茶经》中提及的器具大都退出了日常生活,但陆羽推崇的饮茶艺术和茶道精神今日犹存。这本《茶之基本》追溯了中国茶文化之源,让茶雅的传统复兴为日常。如何更有效地传播中国茶文化,也许,光是阅读还远远不够。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4-07期

    • 第2021-04-06期

    • 第2021-04-02期

    • 第2021-04-01期

    • 第2021-03-31期

    • 第2021-03-30期

    • 第2021-03-29期

    • 第2021-03-28期

    • 第2021-03-27期

    • 第2021-03-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