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1部动画片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主要集中在暴力犯罪元素、危险模拟行为、阴暗黑化元素、大量植入广告等方面。这一消息很快爬上“热搜”,引发了老师、家长对动画片的讨论。
该报告中梳理的21部动画片,有太原孩子喜欢看的吗?动画片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看待动画片?4月13日、14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部分动画片在太原孩子中很流行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开展了“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项目。项目选取了包括《熊出没》《小猪佩奇》《小马宝莉》《迪迦奥特曼》等在内的、受众群体覆盖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21部有代表性动画片,全程观看,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主要集中在用语、场景、剧情等方面。
这21部动画片太原孩子喜欢看吗?山西晚报记者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一所小学的家长群和一所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发起问卷调查,共计65名家长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的孩子喜欢看《小猪佩奇》《猫和老鼠》《北美玩具》等,小学孩子(低年级)喜欢看《小马宝莉》《熊出没》《叶罗丽》《奥特曼》等,基本包含在《报告》中的21部动画片内。
有部分小学生家长反映,有些动画片在学校里非常流行,比如《叶罗丽》《冰雪奇缘》《奥特曼》,孩子们不仅在学校要交流剧情,还要购买动画片的周边玩具或者服饰,模仿动画人物造型和语言,动画片甚至成为孩子们交往的纽带。
调查中,家长们对动画片中含有不良因素持普遍担忧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动画片中的暴力、犯罪元素会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发因素;有的家长认为,动画人物采取的危险行为,可能引起孩子的模仿,给孩子带来伤害;还有的家长认为,部分动画片作品存在严重营销倾向,会影响孩子们的消费观。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市面上几乎没有“完美”的动画片。
一味制止模仿或激发孩子好奇心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动画片成了家长哄孩子的“无奈选择”。有时候因为工作繁忙,或者要处理其他事情无暇看管孩子,家长不得不用动画片让孩子“安静”下来。“手机保姆”“动画保姆”的出现,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和家长“甩手机式”的“放手教育”,增强了孩子和动画片的亲密度。
5岁的果果最爱看的动画片是《猫和老鼠》,几乎每天都会看三集(半小时左右)。最近,果果妈妈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儿。果果高兴的时候、喝水的时候、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把舌头伸出来,有时候还舔地板。“看到果果有这些行为,我会马上制止,但说了好几次,效果不大。”果果妈说着,还叹了口气,“孩子说,汤姆猫就是这样的,说完还舔妈妈一口。”为了改掉果果这个坏习惯,果果妈妈禁止孩子看《猫和老鼠》。
太原一家公立幼儿园的张老师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她所带的班级有34个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并对里面的人物非常熟悉。“有的孩子会模仿奥特曼打‘怪兽’,有的孩子会模仿光头强‘说脏话’,发现后,老师们都会制止,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张老师说。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制止孩子模仿,反而可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强化孩子的模仿意识。”太原市小店区社会心理协会会长胡丽梅说,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最需要的是情感的陪伴,如果家长或老师无暇陪伴,孩子们只能依赖动画片营造的音、视、画的热闹氛围,特别是当孩子模仿了动画片里说脏话,做搞怪等行为而引起父母的呵斥与制止时,孩子会有一种“获得感”:只要我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会特别关注我!就会和我说话!就会来陪我!这种错觉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模仿行为。
帮孩子筛选动画片陪孩子一起看
近年来,儿童模仿动画片的行为屡酿悲剧,有业内人士提出,动画分级制度势在必行。动画分级制度,是指针对动画作品的不同受众,按年龄段加以区分分级,并对不同级别的动画作品规定相应的播出范围、播出时段和收看受众的制度。
作为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专家,胡丽梅遇到过很多儿童因为沉迷于动画片而养成不良习惯,或“脱离现实”的案例。比如,有的孩子认为自己会飞,便模仿超人从高处往下跳;有的孩子发现现实中的小动物不如动画片中的聪明,便会伤害小动物。“发现问题,家长的做法往往是喝斥或制止孩子并强行禁止其看动画片,但全面的禁止又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胡丽梅认为,给动画片分级很有必要,“一方面,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触到适龄的动画片,能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在帮孩子选择动画片时有了专业而科学的参考与指导,避免盲目性与无目的的选择,造成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在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郑玉飞看来,孩子出现不良心理或行为,不能简单归因于动画片,“动画片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家长或者社会不应该夸大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应该以更加包容、平和的态度看待动画片。”郑玉飞说,优秀的动画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给孩子带来娱乐的同时,还能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帮助孩子分辨善与恶、好与坏。
郑玉飞建议,与其把动画片从孩子生活中“一刀切”,不如帮助孩子筛选合适的动画片,陪伴孩子一起收看,即使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引导,告诉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应该怎么做。如果实在无暇陪伴,可以和孩子协商好看动画片的时间,比如,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养成良好习惯;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书籍或益智玩具,让孩子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寻找乐趣。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实习生 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