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任勇等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该套丛书是首套以传记文学的式样展示北魏历史的大型历史小说丛书,包括《老臣高允》《地理学家郦道元》《国师寇谦之》《文明太后冯氏》《道武帝拓跋珪》《孝文帝元宏》《文成帝拓跋濬》《高僧昙曜》《改革家李冲》《汉臣崔浩》《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是我国封建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平城,1620年前北魏在此建都近百年。该丛书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塑造了11位曾在北魏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有四位皇帝,一位女性和六位大臣。他们的故事就是北魏的故事,是一部通俗的北魏史,更是隋唐以前第二次民族融合的见证史。丛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北魏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诠释北魏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一直想真正地走进这座城,我的故乡平城。
其实,我已经在这座城里生活了六十年。六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个人的年龄岂能与一座城的年龄论长短呢?然而在平城之地,我却真的汗颜,因为我至今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它,以至于它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脚下,我却很少能够走进它的心里。
有幸的是,我和一些作家们,买了同一趟“船票”,让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到达北魏的彼岸,开启了我们重新认识平城的心灵之旅。这艘船,是大同市平城区政府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也是为所有读者朋友们,为那些对北魏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打造的。我的作家朋友们,浓墨重彩地撰写了北魏的十一个历史人物,为他们立传,写他们的身世,写他们的故事,写他们的内心世界。时点刚好选在大同市第一次把中心行政区域由城区更名为“平城区”之后,平城区政府基于历史的责任、文化的使命,与大同市作家协会战略合作,开发和创作北魏题材的传记文学。
大同曾经有三个朝代,北魏和辽、金,三个游牧民族在此建都,演绎和酿造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美酒,其中最以北魏辉煌。应当说北魏辉煌是由拓跋鲜卑人与汉人,还有许多其它民族,包括外来文化,一起创造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是第一人,是他选择在平城建都,并建设了平城,还有一统大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焘、开凿云冈石窟的文成帝拓跋濬、以改革闻名于中外历史的一代明君孝文帝元宏,有中国历史上著名女性政治家、太和改制的总设计师文明太后冯氏,当然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平城前期的汉臣崔浩、贯穿五任皇帝的老臣大儒高允、平城后期实力派改革家李冲,有佛教高僧昙矅、道教国师寇谦之、文学家兼地理学家郦道元,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道特别的风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为我打开一扇门、一扇窗,甚至是铺就一条路,哪怕是一条羊肠小道,或者由一个女佣、一个工匠、一个拉骆驼的商人,带着我去平城的某一个地方。
平城人之所以美。都说大同的姑娘美,小伙儿帅,真的就那么美吗?就那么帅吗?我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世上最美不过内心的自信与自爱,最帅不过内心的充实与强大。若是这么论,才能够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沾上边。试想想,远在1600年到150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座规模大到超乎你想象的都市。有专家分析中国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西方世界西哥特人举兵西罗马帝国,致使它走向灭亡的时候。那个时候地球上的总人口也不过一亿左右,而住在平城的人口,有据可查的就达到120万到15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占到地球总人口1%以上!这样的大都市,世界能有几座?罗马不能比,建康(南京)、长安亦不能比,估计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么多的人,大都是从五胡十六国、甚至是西域各国、南朝等地迁居而来的归顺者和朝拜者,是文化人、艺术家、宗教人士、能工巧匠、农夫、商人,其中不乏各国的美女佳丽。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聚集在平城生活,参与建设、从事贸易、繁衍后代,也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交流,云冈石窟和悬空寺就是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变革,太多的世事人情,太多的血雨腥风,留下来的必然是精英和强者。人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人类与地球上的其它物种一样,是否强大,能够生存下来是第一标志,嘴上的大话谁都能说,被历史的潮水淹没几次,依然活得下来,才算真把式。内心的自信和强大,便是来自这里。
平城人之所以包容。说到包容,其实是中国人的品性。西方人的法则,往往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错即对的二元性,而中国人的法则,就是黑里有白、白里有黑的阴阳交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和互补,是我拉你一把、你帮我一把的互赢互惠,甚至是大家共同发展、共谋前程的命运共同体。北魏平城,当年上演的就是一幕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融合,最终是夺取政权之后的拓跋鲜卑人,为了实现这种融合,宁可舍弃自己的游牧习俗、马上文化,宁可牺牲自己的语言、服装、姓氏、婚配习俗等等,全部实行汉化,孝文帝率先改掉自己的拓跋皇姓,改拓跋宏为元宏。这种事情在西方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他们日耳曼人就是鄙视罗马人,他们要灭掉罗马,就是要在种族上彻底更换。以后的一战、二战等战争也不例外,就是所谓的优等种族要彻底否定愚昧种族、野蛮种族。如果他们能够包容,能够允许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允许人类的共同发展,建设大同世界,就不会有那样灭绝人性的毫无悔意的杀戮。如今的平城人,依然秉承祖先的胸怀,谁来了都是兄弟姐妹,哪里的文化进来我们都敞开怀抱欢迎。比如餐饮,我们没有川菜、粤菜、湘菜、鲁菜,我们甚至也没有颇具特色的东北菜、西北菜,可是我们地道的平城小吃、大同风味,都能够在接纳各种菜系,包括西方登门而入的肯德基、麦当劳的基础上,与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撑起舌尖上的古城,形成经久不衰的餐饮文化。
平城人之所以站在时代的潮头。平城,在孝文帝元宏京都南迁洛阳之后就被称作北京,比明朝朱棣建设北京早八百多年。但是如今的平城人,早已淡泊了千年的荣耀,丢掉了京华的光圈。他们认清了自己,这无非就是一座四线城市;就是一座蓝天蓝得出奇、白云白得自然,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季屋里温暖如春、夏盛的夜里照常可以一觉睡到天亮的小地方;就是一个四面八方宾客盈门,投资商赶都赶不走的塞北古城;就是一处雁门关以北、大漠草原以南,连接东西南北的大型驿站;就是一个曾经为全国提供优质煤炭,做出突出贡献,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发展政策、中部崛起政策,全都不赶趟,只有靠自己不懈努力迎头赶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一个生活水准不低于北京,离北京西、高铁两小时路程,京都时尚紧紧相随,而工资水平不足北京一半,房价至今在一万左右,餐饮行业服务档次不低,饭菜价格却低了一半还多,吸引许多外地人到此抢购住房的北京西花园,中国排行数一的养老胜地。没办法,这就是平城现实的选择。老平城人自省,我们的宣传跟不上去,我们还有许多好看好玩的资源,还有好多空前绝后的历史符号,外面的人不知道,有不少人是看了热播的电视剧《锦绣未央》,才知道那个漂亮繁华的故都平城,原来就是大同;还有人是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才知道大同原来不仅仅是产煤,那被煤尘淹没的地方,原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来了一看才知道,过去对大同的认识有太多的出入,太多的曲解,感觉对不住大同,也对不起自己。其实平城人不在乎这些,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他们从古到今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北魏的京华、隋唐的传说、辽金的西京、明清的繁华都不用说,民国时期,抗战八年,大同作为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几个革命老区的交汇之处,是平型关战役的遗址,大同解放亦是多少仁人志士与中共组织齐心合力,使古城和百姓免遭战火涂炭。解放之后,古城文章很少再提,取而代之的辉煌是煤炭、化工、电力和重工业,源源不断的能源产品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也多次对大同给与高度评价,古老平城对于“突出贡献”四个当之无愧的字眼,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亲切慰问,心领了,我们环境破坏了,空气污染了,观念陈旧了,步子落下了,怎么办?谁都靠不住,我们撸起袖子、硬着头皮,自己干。决不能被时代淘汰,决不能让几个“煤老板”成为我们城市的名片,决不能愧对祖先,愧对历史,愧对父老,愧对未来。于是,我们以超前的意识,过人的担当,坚忍不拔的毅力,势如破竹的魄力,用十几年的时间改变了面貌,振奋了精神,再次立于时代的前沿。前面的路还长,还有许多的坎坷,我们人生无悔,我们把每一天都作为启航,作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这十一册人物传记,摞在一起,真正是献给祖先,献给当代,更献给未来的沉重礼物。它们扫描了北魏的许许多多的角落,在字里行间荡漾着的波澜中,供读者们任意穿越,可与作者交流心得,可与古人对话沟通,亦可在内心营造一场历史与文学、人性与自然的辩论。
我想,这一定是政府与作家协会共同打造的“北魏系列人物传记文学”的意义所在吧。
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