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频道

收藏的精美银饰被山西青铜博物馆专题展览选用

王龙:要让山西传统银饰文化发扬光大

  •   吉祥的纹饰、美好的寓意、精湛的工艺、接地气的亲和力……自2021年春节期间开始,山西青铜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名为“如银岁月美意延年”的山西传统银饰展,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在这个展览中,汇聚了600余件各时期的山西民间银饰,其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以及部分私人藏家。其中一个私人藏家,就是来自晋城高平市、有着“山西民间银器收藏第一人”的王龙。
      王龙,今年51岁,祖籍黑龙江省伊春市。19岁时随远嫁而来的姐姐落户晋城。二十多岁时,他在晋城地摊上接触到第一件山西老银饰,从此便痴迷不已。如今,他的藏品数量达到3000多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山西银饰博物馆,让山西的传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发扬光大。
      在博物馆露脸的银饰,只占藏品一小部分
      在这次“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上,山西青铜博物馆专门选用了王龙的30多件个人藏品,主要是项圈锁和手镯等。锁有宫锁、蝴蝶锁、鼎形锁、异形锁、珠链锁等,手镯有八仙响镯、龙头镯、蝙纹团寿镯、福寿纹镯等,每件展品无论从造型还是工艺,都是典型的山西传统银饰。
      清晚到民国时期,无论是贵族富户,还是普通人家,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而山西传统银饰,是中国北方银饰的代表之一,用料厚实,做工精细,题材纷繁多样,蕴含着人们最美好的愿望。银饰种类繁多,但在今天看来,因为佩戴的习俗已经风光不再,一些银饰的功用反倒少为人知。比如,山西青铜博物馆特别看重王龙收藏的银锁,特别为展览选用了王龙的数件宫锁。“这些宫锁,并不是小孩子佩戴的。”王龙拿出几张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上面的贵族或富户妇女胸前,就佩戴着这种个头硕大的项圈锁,“一般人认为银锁只有小孩子才佩戴,其实不然,民国时期财力充沛的山西人家办婚事,往往要为新娘打造这种耗资不菲的宫锁在婚礼上佩戴,彰显富足和气派。”
      观众在展览上看到的这些,还只是王龙藏品的冰山一角。目前他收藏的山西老银数量有3000余件,门类多达30余种,不仅有深受百姓喜爱的锁、手镯、耳环、簪子、戒指等银饰,还有日用品,比如银碗、银盘、银筷子、银眼镜、银水烟袋、银花瓶、银墨盒、银香熏盒等,有些藏品在市面上非常少见。除此之外,王龙还收藏有很多老照片,照片上多是生活在民国或清代的富裕人家,他们的身上都佩戴着各种各样的银饰,这些画面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山西当时的民风民俗和经济发展。
      收藏了如此多的山西老银,王龙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说起山西老银的特点,他也了如指掌,“山西老银不仅风格厚重、制作精良,细节刻画上还很到位。山西特有的宫锁,大、重、满工,从锁头到项圈都雕满了密密麻麻的纹饰,有龙凤、花卉、戏曲人物等。而且它的戏曲人物是场景式的,不仅人物数量繁多,连场景里的亭台桌椅摆设都很全。山西老银的做工,与脱胎于皇家的京工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次参展并不是王龙的藏品第一次在博物馆展出,多年前,晋城博物馆就曾邀请他举办过银器专题展。当时的布展很简单,展位也有限,但是观众的反响却特别好,凡是看过的人都称赞道:量大、好看。
      这次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参与的展览,又深受大家喜爱,好评不断。对此,王龙表示,“看到大家这么喜欢山西老银,我很开心,这也是对我这么多年收藏的认可,我很满足。希望以后能参与更多山西老银的展览,毕竟山西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书籍和普及活动还是太少了。”
      收藏银器三十多年,有艰辛也有感动
      收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痛苦也有感动。
      王龙的收藏史已有三十多年,他与山西老银的结缘是在一个地摊上。二十多岁时,有一次他去逛晋城人民广场地摊,发现一对二龙戏珠银绳镯造型巧妙,包浆散发着幽光。王龙被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就把它买来送给了母亲。“这是我接触的第一件山西老银,后来便有意识地关注起来。是它的美,击中了我。”王龙说。
      此后,他对山西老银的喜爱一发不可收,甚至痴迷到为了购买银器可以倾尽全部家产。为了收集银器,他把自己的工资、做生意赚的钱都投入了进去,后来还卖过房子,卖过车,卖的钱全都换成了银器。为了收藏银器,他踏遍了山西的各个地方,一听说哪里有好银器,马上就带上钱赶过去。千辛万苦的寻找,不惜代价的金钱付出,使得他收获了散落在山西乡间的30多类3000多件丰厚的民间银器完整件,成为业界公认的“山西民间银器收藏第一人”。
      在无数次下乡“找银”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至今说起来,王龙依然感触很深。那是多年前,在晋中的一个农村,有一对老夫妻因为孩子结婚急需用钱,想把藏品托付给王龙。“一个大箱子里,有几十件银器,当我结完账端着箱子要走的时候,他们都哭了,我也哭了。”重新回忆起当时的一幕,王龙哽咽了,“都是喜欢银器的人,有点惺惺相惜,看着他们难受我的心里也不舒服,我告诉他们随时可以来看,我在,这些老银器就在!”
      如今,王龙所拥有的老银价值不菲,但他的生活却很清贫简单,无论再难他都不愿出手其中任何一件。曾经有很多人来询价,有人想出高价买其中一件银器,也有人想把他的收藏全部买走,建一个博物馆或展览馆,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第一,舍不得。这些银器就像是我的孩子,养了这么多年了,终于长大成‘人’了,有一定规模了,能代表山西的银饰文化。第二,想要的买家都不是山西籍,我想把山西的根留在山西。这批银器如果出了山西,意义也不大,而且要想再收集这么多山西银器,可能性很渺茫,不是说有财力和精力就可以做到。”在王龙看来,老银已成为他的一种精神依托,收藏老银器让他觉得自己活得有滋味、有目标,“失去这些老银后,不知道自己还会干什么,还能干什么。”
      希望开一家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山西银饰的美
      对于自己的这些“宝贝”,王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开一家山西银饰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精美的山西银饰,了解山西传统文化。
      几年前,王龙曾在晋城开过一个只有70平米的私人展馆,名字叫做“珑藏”。虽然不大,展示的也只是他所有藏品的一小部分,但是却也足够让人震撼。走进展馆,目之所及,琳琅满目,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但是现在这个小展馆已经关闭了,因为王龙觉得这些“宝贝”不应该屈居于小地方的一隅,“这些银器是山西的,能代表山西的银器文化,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而不能只是身边的人看到。”
      关于开博物馆,王龙也有自己的规划。在他的设想中,这家山西银饰博物馆,不只有展品,还得把山西银器的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等展示给观众。“银饰博物馆目前在山西还是个空缺,应该有一家成系列、有规模的博物馆把它弥补起来。同时,我现在经常感到很焦灼,因为财力有限,眼睁睁看着很多山西的银饰流失到外省,其中很多都是精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山西银饰,这是山西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不见。办一个专业、公益的博物馆,对银饰文化的传承保护应该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王龙表示,目前,他正在跟几家有意愿的企业谈合作开馆的事宜。
      除此之外,王龙还想以藏品为素材,给后人留一本关于山西银饰的书籍。山西银饰是中国传统银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鲜明,工艺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为“晋工”,但市面上却没有相对专业的研究书籍。“我一直想写一本类似于教科书那样的书,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文字和藏品的整理过程很不容易,但我不会放弃。”王龙说。
      采访中,王龙数次感慨,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父母、爱人和孩子,为了收藏几乎倾尽家财,没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开了博物馆,出了书,算是给他们一个交代,如果做不成,永远都不心安。”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4-18期

    • 第2021-04-17期

    • 第2021-04-16期

    • 第2021-04-15期

    • 第2021-04-14期

    • 第2021-04-13期

    • 第2021-04-12期

    • 第2021-04-11期

    • 第2021-04-10期

    • 第2021-04-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