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舅妈(照片居中)有着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她是一位用毕生精力含辛茹苦养育继子的可歌可泣的继母。
1916年,老舅妈出生于定襄县师家湾村,家境较为富裕,曾读了四年私塾,这在乡村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年代颇令人羡慕,这也导致鲜有人上门提亲。直到我的老舅父出现,他俩一见钟情。上世纪50年代初,三十多岁的老舅妈冲破世俗偏见的压力,嫁给了丧偶且有一子的老舅父。随即举家前往太原谋生,寄住在老姨妈家里。转眼五个多月过去了,谁知老舅父暴病身亡。
老舅妈扶着老舅父的灵柩送回了老家。在坟前,老舅妈一次次哭得死去活来,料理完丧事,她拉着继子在坟前动情地说:“孩他爹,你放心,我一定把咱们的孩子拉扯大。”
回到太原后不久,老舅妈觉得生活在老姨妈家会给人家添麻烦,所以带着继子搬了出去,在城北的程家村搭了个窝棚。生活从此陷入困境,身无分文,靠捡拾破烂、变卖新婚首饰及衣物度日,把能卖的都卖了。
老舅妈开始打零工,弹棉花,拆棉纱,织毛衣……满屋飞舞的棉絮,呛得她彻夜咳嗽不止;几十斤的棉纱拆扯的手指生疼。吃得是野菜拌榆皮面,一块萝卜咸菜能顶一个星期的蔬菜。在那难熬的日子里,老舅妈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为了继子也没有想过改嫁。
后来,经人介绍,老舅妈去太原面粉厂做了保育员。老舅妈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无论是分内还是分外的事她都积极去做,遇到孩子们的妈妈加班,她就把孩子们带回家帮助照看。她还利用空余时间给孩子们缝缝补补,赢得了单位领导及同事们的好评。在老舅妈的辛劳养育下,继子中专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
1968年,因身体原因,老舅妈辞退了保育员工作,在家休养。其间,她又把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先后带大,又为第三代付出了后半生的心血。她与老舅父仅生活了五个月时间,却当了五十年的继母,用勤劳双手诠释了“继母如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儿孙们对她尊敬有加。
这是她七十岁时与孙辈们的合影,虽然老舅妈面容苍老,但眼神中仍透露着坚毅的目光。
彭庆东(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