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砚边随笔——刘天军书画小品展”将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举行。
展未开,声先至。刘天军三十多年来以书法见长,去年才涉足画坛,而作品让人惊呼。所以,这个展览在书画圈引起不小的轰动。
刘天军,笔名砚源,斋号河东墨屋,1956年11月出生于山西临猗,为国家级、省级书协资深会员,中国煤矿书协副秘书长,美协、摄协常务理事,山西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煤炭文联常务副主席,省煤炭系统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被中国煤矿文联授予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我省著名书画家田树苌评价刘天军的书画作品“深谙中国书画的精神旨趣,托物言志,抒写情怀,表达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的向往”。的确,经过多年的刻苦研习与精心创作,刘天军书、美、摄自成一体。尤其是书法从颜、柳、欧入手,继师二王及北碑,与时俱进,其行书颇具功力,熔古铸今,潇洒流畅,彰显出独家风格。
刘天军的百余幅书法精品曾参加过国际、国内的多个大型展出,并在《中国书画报》《山西日报》等多家重要刊物上专刊发表,作品被山西博物院、湖南陶渊明博览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他还出版有《收藏家喜爱的书法家·刘天军书法艺术》《刘天军书法艺术作品集》,并成功举办两次大型书法展。去年,为抗击新冠疫情,他踊跃向一线医务人员捐赠作品10幅,另有5幅作品参加“山西博物院抗击新冠疫情主题捐赠展”。
如今,刘天军要办一个展览,展出的画作比其书法作品多,这就让人对这位书法家充满了好奇。日前,在“刘天军书画小品展”即将开展之际,山西晚报记者对刘天军进行了独家采访。谦虚豁达的刘天军说:“我深知画水墨小品画是我艺术旅途中的一个新起点。虽不尽如人意,但还是晒出来恳请诸位前辈、同仁、朋友点评指导,不吝赐教,使我在今后的艺术探索中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十多年追梦路,熔古铸今,书风自成一派
刘天军生于河东运城,那是块自古文风鼎盛的土地,“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于艺术的种子在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悄然伏下,刘天军便是在喜爱剪纸、绘画的父亲的影响下,对绘画与书写产生了浓厚兴趣。小学写仿习字,日仿一张,从未间断。19岁时,刘天军随父南下到江苏沛县生活,在大屯煤电公司工作,因画了一幅“熊猫吃竹子”的小画而被发现,被派到当地子弟学校任美术老师。后刘天军当兵入伍,先后在团部、师部任宣传干事,主要负责摄影报道,练就了他的摄影能力。当时部队活动比较多,书写宣传标语是常事,都是一两米大的美术字和各种字体,这算是早期刘天军习书法的一种锻炼。
1983年,刘天军转业到山西煤管局(现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老干部处工作,但他不习惯这种碌碌的日子,因为他骨子里有着对书画艺术的强烈热爱。1985年,刘天军通过函大学习美术,素描、速写、水彩画等基础功课都下过功夫,他受教于史秉有、张为之二位先生,前者擅工笔花鸟,后者专人物。在学习期间,刘天军发现自己画得还行,用色却总有些问题。所以刘天军虽然学了画,却还是写了字。
刘天军的书法艺术是用三十多年的心血铸成的。他从颜、柳、欧入手,继师二王及北碑,日日练习,后遍临各帖,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刘天军临帖入门,悟性很高,活学活用,得“二王”潇洒妍美、“颜筋柳骨”的真谛,但也注入自己的风格,终至忘其躯壳,得其神髓。
创作风格是一个书法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和美学品格,而刘天军做到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他的书法既有颇深厚的传统书法根底,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他熔古铸今,追求正、大、朴、厚而不雕琢,讲究布局,追求美感,形成一派体势雄强、潇洒流畅、纯美自然、新意盎然的书风,赢得同道的注目和赞誉。
在单位老干部处工作后,刘天军有了用武之地,除了在书法艺术之路上继续辛勤耕耘,酷暑寒冬从不断,挥笔弄墨几十年,他还以特有的军人作风,“干就要干出个样子”,发挥所长,开办了全省统配煤矿书画展,进而扩大为全省统配煤矿职工书画摄影艺术展,后又扩改为全省煤炭系统职工书画摄影艺术展,而且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还定期组织作品参加全国煤炭系统展览,为单位获得不少荣誉。他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各类公益活动,赈灾义捐,经常送书画到农村、社区、工厂、矿山、学校,每年春节前夕都要参与组织“文化下基层送福进万家”活动,为矿工书写春联。2011年6月,刘天军被中国煤矿文联授予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2年2月,山西煤炭文联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
在刘天军三十多年书法艺术道路追梦的过程中,他先后受到孙伯翔、王澄、周俊杰、赵望进、田树苌等书画界名家的指点,让他受益匪浅。刘天军说书法作品要让老百姓看得懂,所以他的书法创作以行书为主,兼顾隶书、篆书,笔锋坚劲联绵,笔简气壮,欲绝不断。刘天军有天赋又好学、有心得而不喜形于色,在他笔下,充满着儒雅、隽永和智慧,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有意识地赋予其相应的书法形式,使“文”与“质”和谐统一,相互辉映。
三十多年心中情,再提画笔,画作令人惊叹
书法已颇有成就的刘天军,为什么又开始画画了呢?“再次拿起画笔是受树苌老师的影响,我俩相识数十年,多在书法艺术上交流,后来他不但写书法,也画起了画,我就受启发了。去年疫情期间,我大部分时间在家,就开始画,就画水墨,以花鸟为主,一平尺大的小纸每天画好几张。”对绘画的情怀,其实一直在刘天军的心里根植着。
三十多年没有动过画笔,刚开始刘天军画不成个样子,他就每天画很多幅,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总结、自我纠正,一幅作品重复画许多遍,研究构图到不到位、合不合理。两个月时间里,刘天军一鼓作气,画了三百多幅画,家里满地都是纸。有时候兴趣上来了,半夜就起来画,说“走火入魔”也不夸张。后来,他逐渐热身上手,艺事日进,自我感觉有了点儿底气时,便把所创作的花鸟画晒出来让周围朋友点评,大家都惊呼刘天军原来会画画,好评不断。田树苌更是惊喜地说:“你比我画得好啊,居然蕴藏着如此了得的绘画技法。”大家的评价坚定了刘天军作画的信心,他下决心要在“建党百年”时将画作和书法作品放在一起办展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因为画画是刚‘捡’起来的,多以小品为主,为了配合这些画作,书法作品的字也写得很小,所以这次展览就是‘书画小品展’”。
刘天军长得魁梧壮硕,说话做事直白爽朗,但他的书画艺术却有点像张飞绣花,粗人细活。田树苌说:“他的书法工稳谨严,骨相清癯,劲健婉丽,文风拂拂。他的花鸟画与其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墨线全从书法中来,筋骨饱满,绵里裹针,其墨色渲染,层次分明,墨韵灿然,画面物象安排,精心布置,颇具匠心,配以精微工巧的小楷文字。整体画面清新雅致,浑然天成,再配以红色印章,作品充盈着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刘天军认为,书画如其人,书画艺术是人的境界的反映,反过来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艺术不仅教育别人,也在自我勉励。因此,从事艺术之人必须学养兼备,德艺俱佳,如此方能达到情与理、文与质、法与意、技与道、巧与拙、正与歌、规律与自由的完美统一。曾经有一位喜爱刘天军书法作品的人,买到几幅刘天军未盖名章的作品,然后耗时许久、几经周折找到刘天军请他盖章。刘天军至今也不明白他扔掉的作品为何会被别人买走?但他体恤这位喜爱他书法作品的人,当即撕掉废作,为其重新书写两幅成品盖章后赠送。此后,刘天军也养成一个习惯,不满意的作品全部撕毁再入纸篓。
说到书法与绘画有何不同,刘天军说:“书画同源,是相通的,相辅相成。书法和绘画在布局、形式上都能够相互借鉴。于我而言,每天沉浸在写写画画的雅趣中,其乐融融。”
书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生活,能使人淡忘名利得失,抛却俗务尘氛,享受着人生的大自在,得到的是人生的大快乐。刘天军做到了这点,他在漫长的书画艺术道路上从不停步,专心致志追求真谛。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此次举办书画小品展,说明他仍在追梦路上辛勤跋涉,践行着他的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天军说,自己将秉持这种精神,不断地在书画艺术中求索、奋进……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