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今日山西

大同市云州区:

“小黄花大产业”绘出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   开栏语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日新月异的三晋大地处处散发着希望与活力。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谱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今起,山西晚报开辟“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日山西”专栏,报道各地在转型发展中的新成绩、新风采。以今日为起点,三晋儿女将继续砥砺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初夏时分,一望无际的桑干河湿地碧波荡漾、群鸟翩跹;绵延无际的火山群此起彼伏、新绿簇拥;17万亩黄花种植田地,正以膏腴之壤的姿态期待着盛产的洗礼。
      大同市云州区,又迎来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夏阳正好,山西晚报记者深入到云州大地进行实地探访,真切感受到了“小黄花大产业”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让这朵小花成为全云州的致富花
      5月6日,位于唐家堡的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已经是满眼葱茏,一簇簇新绿蓬勃地在地面伸展开来。田间地头,机器穿梭,人头攒动,浇水、施肥、锄草,一步不落的劳作环节“呵护”着黄花的成长。
      “小小黄花不仅是云州人的‘致富花’,更是我们的‘感恩花’。”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站在黄花地头,凝望着这片“致富花”盛开的土地。他说:“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这一年来,在黄花产业发展的路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这一年来的销量较往年整整翻了一番。”正在田间察看黄花长势的唐家堡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旗说。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视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亲切地向正在田间劳作的杨旗等人了解黄花的田间管理、市场价格、产品销路等情况。总书记的关怀更增加了杨旗将黄花事业做大的信心,他将之前的专业合作社“升级”到公司运营模式,流转了村里500多亩土地,实行公司化统一经营管理,提高黄花标准化生产水平,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黄花产业生态,发展智慧农业,共同实现乡村振兴!”眼前的成绩,让这位和黄花打了20多年交道的农民有了更大的雄心。2020年,杨旗在政府投入扶贫资金2800万元的基础上,又合作引进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唐家堡扶贫产业园项目,打造从种植、收购、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仓储、销售以及技术、研发、乡村旅游、农学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花倾城,就是要让这朵小小的黄花,达到倾城之美,让这朵致富的小花,成为全云州的致富花。”杨旗说。
      山西晚报记者在近日举行的云州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压力下,云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完成正增长;全区260户未脱贫户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脱贫成果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脱贫攻坚决战宣告完胜;全区粮食产量1.1亿公斤,黄花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53.1%,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100元,“小黄花”正在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花”……
      保护好黄花产业,服务好黄花产业
      近年来,云州区始终抓住黄花产业不放松,先后出台各类扶持政策21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开启了全程“保姆式”服务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种黄花;给予农民每亩1000元补贴;黄花种到哪里,水力设施跟到哪里;新建晾晒场地、开放公共场地,解决晾晒难题;为黄花上保险,彻底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实施“黄花贷”,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短短几年,云州区黄花产业得到规模化发展,黄花种植面积从2013年不足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7万亩,形成1个2万亩、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产值达到11.18亿元。引进培育黄花龙头企业17家,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创办了50家集体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采摘管理劳务和收益分红,贫困户人均收入3800元。
      云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庞有军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大同黄花”商标已经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原产地保护认证,云州区已成为国家黄花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和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黄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农副产品百强区域品牌,“大同黄花”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与此同时,黄花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冰鲜、食品、文化、美容等9大类120多种黄花产品相继“出笼”,黄花饮料、黄花酱、黄花酒、黄花面膜、黄花护手霜等深受市场欢迎,为农民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增收致富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位于西坪镇坊城新村的黄花产业园里,4条黄花加工生产线已经建成并试运行,园区负责人介绍:“这4条生产线分别为黄花酱生产线、黄花酱菜生产线、黄花代餐粉加工线和黄花饼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加上黄花干菜和小杂粮大宗交易及线上销售,预计明年产值上亿元。”
      黄花产业园是2020年6月开工建设的,园区占地56.85亩,投资5600万元,今年4月份建成,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园区正式投产后不仅可以解决大部分黄花种植户的销售问题,增加黄花的附加值,为农户和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带动坊城新村等周边农户的收入,增加150个固定就业岗位和大量的临时季节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坊城新村及周边贫困人口的就业,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云州区还将黄花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投巨资打造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建成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吉家庄旅游小镇,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成为全市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成功典范。”云州区旅游中心主任孙进军说。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作为云州区的主要发展产业,“黄花”的印记烙刻在云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目前,被选为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的云州区黄花产业已经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联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的好势头。在黄花产业的带动下,全区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村村喜见新气象的良好局面。
      “大同黄花是云州的骄傲、云州的宝。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黄花产业,像呵护孩子一样服务好黄花产业,全力以赴做好‘小黄花大产业’这篇大文章!让小小黄花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能量、价值能量和品牌能量,成为推动脱贫攻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动能。”云州区区长郭普跃说。
      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稳步呈现
      午后的坊城新村,空气朗润,海棠花香。站在坊城新村中心广场极目四望,一排排白墙飞檐的农舍掩映在繁茂的绿植中,一条条齐整的小道连通村庄的每个角落,在阳光的抚慰中,整村园林化栽种的树木正在惬意地吐着新绿。蓝天白云下,人们在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进进出出,气氛安好祥和。
      坊城新村是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的210户村民从世代居住的坡梁薄地、盐碱地上的土窑洞陆续搬迁而成的新农村。搬迁后,该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利用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起了黄花产业,并通过黄花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当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曾走进坊城新村了解产业就业扶贫成果。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总书记的关怀激励着坊城新村的群众在巩固脱贫成果的路上倍加努力。
      在村民白高山家,68岁的白高山正和小孙子在院里嬉戏。老白回忆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嘘寒问暖的难忘一幕:“总书记临走时问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说就是希望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说,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老白原先在大坊城旧村住了大半辈子土窑洞,搬到新村后住上了瓦房,生活发生了大变样,燃气灶一开就能做饭,冬天有天然气取暖,上下水更是方便。如今,靠着土地流转和在村里当保洁员,老白夫妻每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儿子通过参加村里的技能培训,掌握了电焊技术,一年收入七八万元。“现在,我们全家不仅住上了新房,生活条件更好了,而且全家人都有活儿干,收入也稳定,这日子真是像总书记说的越过越好!”老白向山西晚报记者分享着喜悦。
      已在村里开展6年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陈巨文说,对于移民新村群众来说,能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如今,坊城新村建起了黄花产业园,开办了驾驶、修理、缝纫等技能培训班,产业收入加上各种扶贫政策收益,坊城新村村民目前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宏伟的蓝图越描越细,坊城新村正呈现出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富裕幸福的乡村振兴美好前景。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坊城新村党支部因其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咱村能够脱贫致富,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也是黄花大产业。”坊城新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说,“这次村党支部受到表彰,村干部和村民都特别自豪,建设美好家乡的精气神儿更足了。”
      不仅如此,坊城新村去年还入选全国“双百”产业扶贫示范村和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成为全省10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试点县区之一。“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刘世贵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决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带领村民奔向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
      “全面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已经成为云州区上下的共识。”云州区委书记宁文鑫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云州区已经抢得良好发展机遇,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稳步呈现。”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19期

    • 第2021-05-18期

    • 第2021-05-17期

    • 第2021-05-16期

    • 第2021-05-15期

    • 第2021-05-14期

    • 第2021-05-13期

    • 第2021-05-12期

    • 第2021-05-11期

    • 第2021-05-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