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发展金融论坛在太原举行。副省长王一新出席并作主旨演讲。
王一新指出,地方金融工作就像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第一个是要服务好实体经济;第二个是要推动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第三个是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地方金融工作的努力目标是,让这三大任务相互协调、相互统一起来。
王一新在演讲中围绕地方金融工作实践和自己的思考提出十个问题,向与会的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分享探讨。这十个问题分别是:
一是如何建立一套对地方金融工作全面、系统、客观的考评体系,或者说如何公平合理地评价一个地区金融工作的优劣,给地方金融工作明晰的导向指挥棒。
二是如何建立权责匹配的金融监管体系,更有效地形成中央与地方防控风险的合力。目前,凡是持牌金融机构,主要由中央监管部门垂直监管,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承担属地风险处置和维稳处突责任。对这些持牌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在爆雷之前地方政府往往很难知道隐藏有哪些风险,但风险暴露后地方政府又必须要承担善后责任。如果能建立权责匹配的金融监管体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进而也会更有效地将金融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或过程中,防止引发大的金融震荡。
三是如何建立分省域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凸显信用的价值。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倒逼各个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信用建设。目前的全国“一刀切”“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今天是大数据的时代,对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来讲,做到精准化不是一件难事。监管部门不方便做,第三方也是可以做到的。
四是如何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科学考核体系,让金融机构使命必达。目前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中,风控指标偏刚性,而服务实体经济的指标偏柔性。当前,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风控体系和门槛指标,甚至是机器管人,但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经营状况跌宕起伏,究竟是该让不断变化的实体经济去适应金融服务,还是金融服务要主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实体经济?
五是如何培育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队伍,适应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近年来,他一直呼吁探索主办银行制,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客户经理都有分工,增强其专业性。这样不仅有利于量身打造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品,也有利于自身金融风险防控。
六是如何让银行业错位发展,回归专业化本源,减少同质化竞争。中国的大银行生下来的时候,都有专业化的名字,但是在今天几乎都长成了一个模样。可否按照发展定位,回归专业化本源,各有侧重,减少同质化竞争。在各个地方和区域可否探索建立专业性的地方银行,采取区别监管措施,引导专业化发展。
七是如何在制度层面为农信系统创造更优的条件,增强其服务“三农”能力。他重点谈了三点看法:建议通过制度设计,允许省级联社(农商行)以股权为纽带合法合规嵌入县级农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穿透式参与县级行社的监管和运营;制度性安排财政性资金包括社保资金切块存放农信行社,大幅降低农信系统资金来源的成本;建议将农信行社在县区乡村的网点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大幅度降低农信机构固定资产投资和场所租赁成本,腾出让利于民的空间。
八是如何建立相对公平规范的存贷比和核销不良的政策体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可否研究设置一套基础性考核指标,对存款流出所在区域作出相应限制,倒逼本土资金更多留在当地。对确需流出的部分,流入地要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用于回馈资金流出地。可否构建一个动态核销机制,使中西部地区也能享受到公允的核销政策红利。
九是如何找到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治本之策,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金融难题。他相信,只要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总能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
十是如何创优地方金融生态,提高地方政府在金融风险防控上的能力。他的体会有两点,一是只要项目好,保证不差钱。二是金融企业也是企业,政府要主持公道,按市场规则办事。要帮助落地本土的金融机构解决问题,让他们感觉在本地发展有依靠,有安全感。
王一新介绍,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山西省的体会是,党委政府要坚定地扛起责任,坚决守住风险防控底线,在金融风险面前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而弃之不管。近几年,山西成功地化解了海鑫钢铁、联盛、中诚信托、永泰能源等重大金融风险,有效保护了山西金融生态和发展环境。
去年以来,山西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过程中,为在全省层面构建起地方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中央垂直监管体系的基础上,自己又加了“两把锁”:“一把锁”是建立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另外“一把锁”是在省审计厅增设了地方金融审计局,重点聚焦地方国有金融机构的重大风险隐患,对常规监管难以穿透的领域进行专项审计,抓早抓小,防患未然。这“两把锁”与中央的垂直监管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形成合力。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