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党员故事

他是平顺一位九旬老党员,离休后回到老家崇岩村承包荒山荒坡植树

刘科岐:20多年坚守播绿梦想 荒山如今变绿地

  •   平顺县青羊镇崇岩村的九旬老党员刘科岐,白了头发,却仍保持着那颗共产党员的初心。他用20多年的坚守和努力,换来了石岭山一片片绿色。曾经光秃秃的石岭山变了模样,有人提出高价买山,刘科岐断然拒绝:山上的树一棵都不能动。现在,已90岁高龄的刘科岐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播绿梦想,他捐款助困,献身绿化,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坚持做好事,不求回报。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的老党员。
      20多年累计栽树4万多株
      刘科岐1948年入党,1988年从平顺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离休后回到老家崇岩村。离休后的刘科岐开始琢磨为家乡做点实事儿,他筹划过建奶牛场、喂过猪、养过蜗牛,都小有成绩。
      1994年,刘科岐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种树。当时村里正搞荒山荒坡承包,得知村后石岭山由于缺水少土,条件恶劣,树木不易成活,没人承包时,刘科岐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承包。从此,刘科岐有了新“工作单位”和新的“工作”——在石岭山开始长达20多年的执着播绿。
      当他在荒山上种下第一棵树时,当时的老羊倌打趣说,“放着好日子不过,一把老骨头瞎折腾啥?我们祖辈在山上放羊,没见过谁能在石头山上种成树!”刘科岐不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和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在金星公社一块儿劳动,李顺达当年在荒山上种了300棵树,只活了一棵,他想起李顺达说过的一句话“栽活一棵,不愁一坡”。
      刘科岐的家在村子的最高处,房背后就是石岭山,山后就是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西沟村。刚开始他用水桶挑水上山,山高坡陡,崎岖难行,摔倒是常见的事,光水桶就坏了四个,后来他想了个办法,用盛食用油的塑料桶代替,不怕摔,又不怕洒。他家院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样事物:一样是挂在树上的十几只空油桶,另一样就是一眼蓄水井,每逢下雨,他就会把雨水收集到旱井里。刘科岐老人在石岭山种树,上山前,从井里提上两桶水,倒在一个大陶盆里,再把一个个油桶摁进去灌满,然后用绳子拴在一起,用镢头挑着上山。5升的油桶,每次上山挑6个,开始一天能走几个来回,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科岐肩上的油桶由6个减为4个,从4个变为2个。
      荒山石厚土薄,干石裸露,凹凸不平。刨坑垒岸栽树苗,在石头山上刨坑也是个技术活儿。一钢钎下去,石头纹丝不动,换个方向,得转着圈儿撬,四边松动了,一点点才能撬出一个坑。鱼鳞坑垒起来了,土又成了难事,山上没有土,要到山下挑,年轻人空手上山都吃力,别说再挑上两筐土,更何况是一位老人。刘科岐走走歇歇,硬是精卫衔石填海一样,一筐、二筐、三筐……把土挑上山。
      冬去春来,20多个年头过去了,他总计栽松柏树、核桃树、山桃树、花椒树等4万多株,垒梯田150多块,总长2800米,刨育林坑1500多个,动用土石近一万立方米,绿化荒山120亩。原来荒山秃岭、岩石祼露的石岭山如今苍松翠柏,春天百花齐放,秋天硕果累累,全年绿茵如织,成了旅游胜地。
      20多年来,刘科岐用自己不多的积蓄支撑着绿化荒山,但仍难以填补买苗木费用的缺口。于是,刘科岐就琢磨自己培育树苗。查资料拜老师,经过多番努力,他育出的山桃、柏树一天天长大。20多年间,刘科岐已培育树苗2.4万余株,除移植到石岭山上的,其中不少无偿支援给了急需树苗的村民。
      村里有人议论,刘科岐栽了一山树,成了绿色银行,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了一笔财富。栽树本来是为了集体,刘科岐听到这话觉得不顺耳,于是他找到村委,提出将山上的松柏树全部记在集体名下。他说:“山是国家的,树是集体的,我死了,树不会死,我活着负责经营,将来留给社会。”苗圃地里的树苗栽完了,他就从外地买来树苗继续栽好。现在年纪实在大了,上山担不了水,他就用自己的离休费雇人往上担水,树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伸出友爱之手
      2008年,刘科岐自愿一次交的“特殊党费”3000元,用于支援汶川地震救灾工作。2009年,在草庄沟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出资1000元,为草庄沟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五名烈士建亭立碑。纪念建党90周年时,他花了1000余元买了雨伞、凉帽、八宝粥等物品,自费顾车到阳高乡看望当年在村上担任过支书、主任的农村老干部,他还买了40把雨伞送给崇岩村的40名党员。在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时,他买上面粉、食用油和日用品,送给58户贫困户和困难学生。
      从刘科岐离休后,每逢春节都要拿出几百元钱送给村上最困难的老人、孤儿、残疾儿童。合作医疗前,他听说村民刘建军住院付不起医药费,拿出1000元帮助他看病;村上铺水泥路缺少资金,他拿出1000元帮助铺路;70多岁的王春梅因病瘫痪,不能到县里买药,他用自己的钱亲自去买回来;村民申雪亮办婚事急需用钱,刘科岐也借给他1000元……捐资助学、抗洪救灾和县里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他总是伸出友爱之手,慷慨解囊。
      有人问他:“家家户户都是现代化了,你家里还是老一套,却拿出钱来资助别人。”他笑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资是国家给发的,为了给贫困百姓解决生活之忧,捐点款是应该的”。
      老人教育儿孙们不丢农民本色,要节约,不要浪费。每逢节假日儿孙们回来,刘科岐不是让他们休息享清福,而是和他一起上山植树,刨坑垒堰。90后的孙子,虽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却仍然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一样上山劳动,挑粪送水,一起帮刘老栽树种地。
      2010年,刘科岐被评为长治市十大“道德楷模”之一,获得了市政府的奖牌、荣誉证和5000元奖金。他用奖金买了棉被、白面、食用油等送给崇岩和草庄沟两个村的贫困户和贫困学生。
      刘科岐还是一位优秀的校外辅导员。他经常到城关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和幼儿园给师生作报告,讲在抗日战争时平顺民兵与敌搏斗、光荣牺牲的故事;讲全国劳模李顺达、郭玉恩、申纪兰、武侯梨和新愚公王长富的故事;讲改革开放以来平顺的巨大变化。他每年还给崇岩村幼儿园的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和玩具。
      平顺县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十大纪兰式党员楷模”“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县新闻中心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县委组织部给他录制光盘,在县、市电视台播放。《长治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老年》《经济日报》等先后刊登了他绿化荒山的先进事迹。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曾组织全省十名“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巡回报告,他着装朴素,冒着酷暑、长途劳累跟随宣讲团先后在全省六个市进行了宣讲。
      每到一处,他慈祥的面孔、纯朴的语言、感人的事迹和健康的身体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他讲到“我没有忘记共产党,更没忘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有点傻,但我做的不是傻事,是好事”“把共产党的名字叫得亮亮的,把共产党的旗帜举得高高的”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秦风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29期

    • 第2021-05-28期

    • 第2021-05-27期

    • 第2021-05-26期

    • 第2021-05-25期

    • 第2021-05-24期

    • 第2021-05-23期

    • 第2021-05-22期

    • 第2021-05-21期

    • 第2021-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