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山西发布

山西博物院“晋界”讲坛新系列“博物馆大家谈”推出第一讲

刘曙光纵论如何讲好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故事

  •   山西晚报讯(记者 刘娟)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凝聚民族精神的鲜明旗帜,如何通过世界遗产讲好中国故事?5月30日,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怎样讲好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故事”讲座,著名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研究馆员为大众解答这个问题。本次讲座是山西博物院“晋界”讲坛2021年新系列“博物馆大家谈”第一讲,讲座由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主持,刘曙光,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研究馆员,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和博洛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海洋遗产研究(2019JZD059)”首席专家。此次讲座,刘曙光着眼世界遗产事业全球发展实际,立足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结合自身工作思考和具体案例分析,生动阐述如何通过世界遗产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以及在凝聚社会共识和民族力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
      刘曙光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世界遗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度,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所以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最好的形象大使,同时也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理念。到2019年,全世界有1121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混合遗产39项。中国有55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7处,自然遗产14处,混合遗产4处。意大利有55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50处,自然遗产5处。从总数上,中国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
      刘曙光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山西。他说,山西是世界遗产大省,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榜上有名。“万里茶道”和“山陕古民居”已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他对山西非常看好,许多项目经过精心设计,是可以进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序列的。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刘曙光在谈到提升申遗内涵时,提到了与山西有关的长城。他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备案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只有三处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这是因为1987年在申报世界遗产时,只有这三处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也是最全的。
      刘曙光深入浅出的讲解,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响应,在互动环节,一位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平遥的讲解员提问: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很多的知识推广,作为一名一线讲解员,如何拓宽自己的领域,提高自己的维度?刘曙光回答,他本人去过两次平遥,对古城的印象很好。作为在世界遗产地工作的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有许多途径,从最实用的角度,要好好研究申遗的文本。申遗的文本不只是在讲述自己,还比较了国内、国外至少是十几个同性质的类型,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特殊的、罕见的、突出的价值,申遗文本中都有表述。另外,申遗文本中有中文和英文,对照读下来,借这个机会能把自己的英文练习好。第三点,可以对世界遗产有更全面的了解。作为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人员,如果想出类拔萃,一定像了解树木与森林一样掌握宏观和具体,了解的情况越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得更好。
      一位来自山西晋中的听众问,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如何平衡?刘曙光说,世界各国都存在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如何调适的问题,尤其是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个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因为遗产自身的品质需要一些改造,比如有些老旧民居,不太容易做历史修复,建筑本身材料上的缺陷,导致了需要去做改变;再比如说有些老旧民居通风照明、卫生设施等,不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的条件,都需要改造,这一改造势必会与现在文物保护理念产生冲突,这是客观原因。第二个方面,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世界旅游组织有一个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念,关于怎么样处理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有一个很清楚的规定,即保护是首位的。对于旅游从业者或者旅游开发者来说,不能着急,现在很多的冲突是因为做得太急而引起的。社会在发展进步,文化遗产不可能全部停留在大汉大唐的时代,但是每一段历史能沉淀的就沉淀。无论是旅游,还是文物,都应该理解对方的立场。近年来,文物保护的意识在增强,文旅融合越做越好,相信会有更多的共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30期

    • 第2021-05-29期

    • 第2021-05-28期

    • 第2021-05-27期

    • 第2021-05-26期

    • 第2021-05-25期

    • 第2021-05-24期

    • 第2021-05-23期

    • 第2021-05-22期

    • 第2021-05-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