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封面人物

痴心不改 四老人蹒跚步履丈量赵长城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王晋飞  制作:张婷

  •   村里的人都叫他们“疯子”,他们笑笑不语,只是告诉他们要爱护北楼口村,保护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渐渐地,村里人被他们感染,从闲言碎语变为关心备至。
      李仕盛,“大疯子”,86岁。一生用脚板丈量了北楼关所有长城的每一米,是守护长城的“痴心人”,号称“铁脚板”。刘生龙,“二疯子”,79岁。赵长城发现者,是个随身携带救心丸的保护长城“有心人”,外号“资料库”。聂天福,“三疯子”,77岁。为考证赵长城险些献身去见赵肃侯,是个爱护长城的“热心人”,绰号“大秀才”。常亮,“小疯子”,带头人,72岁。为揭开历史迷雾显现北楼关真面目百折不挠,是古关执着的“探宝人”,得号“土记者”。四位老者不为名不为利,守护长城保护古迹文物,他们自嘲自己确实是“疯子”。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44年,战国时期,赵肃侯赵语在长城沟处筑长城,建北楼关,关口建北楼营,并设村名北楼口,驻民与驻军家属,村名沿用至今。因关塞险要,北楼关成为历朝历代内长城线上的总指挥部,置大将把守。到明清两代驻兵最多达2万人,其中有巡骑兵2000人至5000人,清末仍驻有绿营兵260名。
      北楼口村及北楼营逐渐建成雁门关外有城有廊有四门四关的唯一古城。北宋杨六郎帐下大将岳胜在此驻守,还建有岳胜堡。明朝两次重修加固北楼城。历代还在此留下20多座烽火台。北楼口还是历代重要的“边榷”贸易市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匈奴颉利可汗曾“款至北楼关请互市”。历朝多民族边贸繁华,到明清两代大商家就百余家,占北楼城一大半面积,多民族的商铺比肩林立。后来的天灾人祸逐步使北楼城又变回成北楼口村。
      北楼口村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记载着边城多民族的文化。四位朴实、善良、执着的老人自发成为守护古长城、保护古迹的主力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执着守护,古长城等文物古迹在几千年的岁月磨砺中才得以保存。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1版、6—9版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1.四位老人说,这里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2.北楼口古长城。
      3.四位老人查看被毁的城墙。
      4.李仕盛、常亮、刘生龙、聂天福(左至右)在北楼口残垣下合影。
      5.四位老人常常一壶水,一袋干粮,一走一整天,在山上寻找城廓遗址。
      6.陋室一间,是四位老人的工作室。
      7.四老人的事迹登上《万里长城》杂志。
      8.常亮在宋城墙下拍摄照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30期

    • 第2021-05-29期

    • 第2021-05-28期

    • 第2021-05-27期

    • 第2021-05-26期

    • 第2021-05-25期

    • 第2021-05-24期

    • 第2021-05-23期

    • 第2021-05-22期

    • 第2021-05-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