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上的扣子掉了,拉开抽屉取针线,翻找中看到了从军时部队发的针线包。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里面还有一团在部队时用的黄线,很是亲切。
上世纪70年代末,入伍从军来到了西北边陲,当配发军装时,每个人还有一个小针线包,比烟盒稍小一点,材质应是雨衣的材料,外面是黄布里面涂了一层橡胶。针线包盖的顶部钉了一根十来厘米长的白色线绳,用于捆扎,一轱辘军绿色线,一小扎红线和白线,还有一个顶针。绿线自然是缝补军装的,白线是缝被褥的,红线是缀领章的。
当时部队没有作训服,只分夏装和冬装,随着国家经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冬季的棉布军装后来换成了涤卡面料。军装的尺码分特号和一、二、三号,根据各自的身高领取,没有肥瘦宽窄之分。作为作战部队,平时除了训练还是训练,整日摸爬滚打,军装磨损快,缝缝补补是经常的。
我虽然领取的是特号军装,裤子还是短一寸多,俨然今天的七分裤。每次换发军装时,每个人还发一米的绿布,为的是军装磨烂了缝补用,当领了新军装,我就裁上一块绿布将裤腿接上一寸多。此时,在我们部队里,穿补丁摞补丁军装的人比比皆是,战士们也习以为常,背后看,屁股上有补丁,两个胳膊肘有补丁,前面看,两膝盖处是补丁,上衣的前胸脯子是补丁。
钉领章是比较费劲的,领章的面料是植绒布,为了使其平整,植绒布里面包裹着圪布(多层布一层层地粘在一块,过去人们以此做鞋底子),当用红线往衣领上缀领章时,针扎过去是很不容易的,针脚不能太大,不然影响了领章的观感,有损庄严,有碍威武。看似几针的事,耗时不少,弄不好还得扎断针,扎破手。必须钉得结结实实,不然,洗衣服时容易脱掉,又得重新钉。
小小的针线包蕴含着艰苦朴素的节约精神和生活态度。艰苦的环境里,让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们学会了缝被子和褥子。
四十多年过去,如今,看着熟悉的针线包,一段曾经的岁月历历在目,它伴随我走过了军旅生活,将缝缝补补的时光,扎在岁月里,印刻在了心底。
许双福(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