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谦祖上史学迁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学迁考中进士那年,父亲着人给他做了一把戒尺,上面刻着“俭廉己先为”。
学迁说:父亲,我又不是去教书,要这戒尺干啥呢?
父亲说:我教书为什么要用戒尺呢?
学迁说:您要惩戒那些违规的学生啊!
父亲说:你做官,如果遇上违规的官员呢?
学迁说:父亲,我明白了。
学迁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皇帝派他到民怨升天的威县任知县,一年时间,学迁便把威县治理得官员律己、民间无盗、夜不闭户。后学迁又调任滑县任知县。工作当中,学迁手里总是拿着父亲给他做的戒尺。平时,学迁每到一处,见有特色的戒尺,便花钱买下来。时间一长,人们便戏喻他为“戒尺官”或“戒尺先生”。由于学迁体恤百姓,惩除邪恶,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后又任监察御史。
乾隆帝听闻史学迁无论升堂还是下乡体察民情,手里总是拿着一把戒尺,心生好奇,便把学迁召进宫内想看个究竟。乾隆帝看了学迁的戒尺之后,说:“好个‘俭廉己先为’!你的父亲了不起!好事成双,朕再送你一把吧!”便着人选上等红木制作了一把,上刻:“勤政勇当先!”学迁得了皇帝的赏赐,生活和工作自是不敢懒散,兢兢业业去为之。
各县府衙听闻了史学迁办公务身不离戒尺的传说,皇帝还御赐了一把,便个个效仿,人人制作了一把戒尺带在身上。
一日,山西一县衙冲着和学迁是老乡,想提拔一下,着人四处选材,选了上等的檀香木制作了一把戒尺,用红木雕刻了一个匣子,把戒尺装在其中,送到了学迁府上。
学迁打开一看,着实是一把好尺!
经走访乡民,该县衙在当地为政时,鱼肉乡里,民冤假案无数。
学迁不辞辛苦,带着县衙送来的戒尺,着人把戒尺悬于县衙堂中,上书一字:戒!免去了此县衙。
到了民国末年,匪患兵痞四起,盗窃时有发生,凡嗅到谁家有宝贝的,非抢了去不可。
学迁的后人一个叫史进的,为避贼人杀人越货,从外地请了一手艺高的木工,从旧戒尺中选了一块上好的料,仿了一把乾隆帝御赐的戒尺。
这一年,地方来了一批兵痞,打听到史进家有皇帝赏赐的宝物,便寻上门来……乡邻传开,史家的宝物失传了。
又是多年过去了,全国各处都在寻宝鉴宝。史进原来请的那个木匠,闲聊中道出了实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几个毛头小子,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潜入史家,逼年事已高的史进交出戒尺。老人突发心梗离世。宝物!老人把宝物藏于何处?
儿孙们及同门族人,听闻乾隆帝赐给先祖的红木戒尺还在,便开始把箱子柜子翻了个遍,只找到了刻有“俭廉己为先”家传的那把戒尺,而乾隆帝赐的那把,却怎么也找不见。
史家族人们都在为能找到皇帝御赐的那把戒尺发了疯!现在电视上整天在放鉴宝活动,人人都盼着自己家能有一件宝贝。史家人有皇帝御赐的宝物,个个精神振奋。有的说,那是皇帝赐的,一定值钱得很!
史进有个孙子名曰史谦,品行端正,自大学毕业后回到乡里,从乡长、局长干到县长。
史谦走访四邻和爷爷同辈的好朋友打听,听爷爷的一个好朋友讲,爷爷在某地曾请过一个木匠做了一个柜子。史谦回到家,把衣柜打开,用钢尺把柜子的内径和外面的尺寸量了一下,发现内外高低相差八厘米。
一般的柜子,木板也莫过于两厘米厚,史谦打开衣柜,发现底层木板超厚,撬开一看,皇帝御赐的戒尺果然藏在其中。
皇帝御赐的戒尺终于重见天日。
家族起了分歧,大家说:“这是我们祖上的家产,卖了把钱分掉才公平,你当县长的也不能自己一个人独占了!”史谦把族人们召集在一起,说:“大家想想,乾隆皇帝为什么会赐给我们祖先这把戒尺?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其一生清廉,大公无私,皇帝才赐给了这把戒尺!‘俭廉己先为,勤政勇当先’是我们的家训,我们今天如果把戒尺卖了,对得起祖先吗?大家说说,这两把戒尺,应该怎么办?”
沉默片刻,一个上大学的年轻人说,捐给国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