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命题分析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赵亮  制作:赵亮实习生李霈箐

  •   太原市育英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曹怡丽
      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理念
      1.高考作文的文化体现
      试题中的引文,取自西汉名儒扬雄仿《论语》创作的语录体政论著作《法言》。就像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样,这道题从历史典籍中寻找素材,引导我们从先贤经典中找到与现代社会沟通交流的内容,彰显了文化传承性的特点。
      正如试题材料所言,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抽象的,比喻将理想生动化,引导我们从亲身实践中感受到理想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朴素的生活观和思想观。
      《陋室铭》中有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子云”就是扬雄,结合这个文化常识,我们可能会对扬雄所提出的理想更有感触。他们如颜回一般,居陋巷,却依然上下求索、寻找理想,用丰盈的精神驱散了物质的贫乏,在“修身”“矫思”“正义”中探寻人生的价值。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人的傲骨,也是中国当代青年们应该具备的品格。
      2.高考作文的德育体现
      新课程倡导“立德树人”,而树立理想正是“立德”的重要内涵。“奠而后发”中的“奠”,意为“安稳的放置,确定”,所以后几句的意思就是“确定之后就去做,这样必定会实现理想”。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六个下功夫”中的“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何其一致?
      如果我们结合党史教育的背景思考感受,我们就会理解“奠”字的千钧分量。没有坚定的理想、没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没有成为初心的信念,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甘于为苦难中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将“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可以说,没有“奠”的过程,就不会有理想和信仰的建立。而“奠”正是在我们的教育、学习、修为中不断形成强化的。
      扬雄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理想形成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随便说说就会有理想的,那可能只是一个想法,理想的萌芽。“弓矢的”的获得过程是理想需要具备的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是追寻理想的艰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才是追寻理想的信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才是追寻理想的气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才是手握理想昂扬的姿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才是理想笃定后的平和从容。
      作文题还特别提到“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而这恰恰体现了“生涯规划”的理念,“认识自己,思考未来”,才能成长为我们理想的样子。
      以上,不正是我们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吗?
      三、作文要求
      近年的作文题均有任务情境的要求,本次作文似乎少了情境,但没有缺失任务。“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指出了文章写作中要完成的三个任务要求。
      首先是内容要求,即是“追求理想”而非“实现理想”。命题者希望考生关注思考“理想从哪里来”“理想求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表达“如何实现理想”。这个内容是本次作文的难点所在。
      第二是对象要求,即是“当代青年”而非“大众百姓”。扬雄的话是说给所有人的,但是试题是指向年轻人的。在最美好的年华寻找到一生追寻的方向,这是怎样的幸福?在寻找理想的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就轻易放弃,怎能体现“奠而后发”呢?在最青春的时光,“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这是青春可以飞扬的底气。
      第三是角度要求,即“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而非泛泛而谈。理想寻找一定是有过程的,我们在日常的经历中不断反思、修身,获得理想;又在理想的引领下,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勇毅执着前行。这个过程一定有过发现时的幸福,也有过失败时的迷茫、从头再来时的韧性、头破血流时的坚定、小有成果时的欣喜……这些具体动人的内容很大程度地丰富作文的内容,而不是成为空洞的口号。
      四、作文建议
      1.可以从感动人心的理想故事中获得灵感。比如中国人的航天理想是在一代代人的筚路蓝缕中蹚出来的,比如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是因为强烈的粮食安全的担当意识,比如感动中国的那些平凡人将自己的点滴专注坚持成了理想。
      2.如果不去从材料中生发沉思,而是凭着经验主义,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作文,那么很容易写偏、写空。
      3.从百年党史故事、当代感人故事中获得激荡内心的力量,选取自己成长中的一次感悟、一点思考融汇成文。
      披荆斩棘,寻找理想吧!坚定沉稳,追寻理想吧!“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作者简介:曹怡丽,太原市育英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金钥匙”语文教学大赛二等奖,全国教育系统教学论文一等奖,多次参与高中语文试题命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6-07期

    • 第2021-06-06期

    • 第2021-06-05期

    • 第2021-06-04期

    • 第2021-06-03期

    • 第2021-06-02期

    • 第2021-06-01期

    • 第2021-05-31期

    • 第2021-05-30期

    • 第2021-05-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