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每个经历过的人可能对高考都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走近不同年代的人,听听他们说“高考”。
“50后”师新玉 正式科目为5门,英语是参考
“如今的考生真是幸福,现在是举全社会力量在保障他们。”因为考虑高考首日接送考生的私家车较多,家住太原市晋阳街附近的师新玉,主动放弃开车选择乘坐地铁出行。说起1978年的高考,“50后”的师新玉还是记忆犹新。
师新玉运城河津人,高中毕业后,作为返乡知青回到村里参加劳动。因为在村里消息闭塞,加上那会儿村里的人对高考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概念,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师新玉的耳中时,他已经错过了报名时间。
他说,相比1977年参考的考生,1978年的考生也有属于自己的“幸运”,那就是有些学校开办了最早的“补习班”。当时,离师新玉家最近的补习班在河津县城,家与学校相隔七八里路。为此,他每天早晨就往书包里塞个馒头,骑上半小时自行车去学校复习。
“中午肯定是来不及回家的,午饭就吃带来的馒头,困了就在教室的凳子上躺一会儿。”3个月的备考时间过得很快,师新玉清楚地记得,高考前几天补习班的课程一结束,他就连夜赶回大队继续干活了。区别如今家有考生的“全家总动员”,他那会参加高考时,家里人的态度要“平和”很多,“父母不支持也不反对,感觉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所以我也没什么紧张情绪,就是觉得自己尽力就行了”。
师新玉介绍:1978年的高考,从7月20日至22日一共考3天,正式科目为5门,英语是5门以外的参考科目,不作为录取依据。
高考首日,没有送考,也没有陪考。他早上随便吃了口干粮便和两个好友骑车子去了河津中学考点。说是骑车子,其实3个人只有两辆自行车。就这么你带我,我带你,晃晃悠悠骑了半个多小时,师新玉抵达考场完成了上午的考试。上午考完,朋友不想跑了,师新玉就自己回家,吃过饭就躺下睡午觉。
“那时村里普遍不富裕,我家也没表,所以睡醒看到太阳的位置不对,就感觉坏事了。”师新玉说自己一路“疯骑”到考点时,已经开考几分钟了。当时他也没多想,便立即开始认真答题。因为在那个年代,如此“淡定”的考生还不多见,所以考试一结束,监考老师就打趣地和师新玉说,“就你这个胸有成竹的考试状态,一定能考上。”
高考成绩公布,在大队劳动的师新玉收到了来自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高考是个经历,成绩也不是人生最终的结果。希望所有考生在以后的日子,面对任何考验时,在本可以努力时,都不要放弃努力,只有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师新玉说。
山西晚报记者 辛戈
“70后”刘女士 没有家长送考,都是自己去考试
6月7日中午11时许,刘女士骑着自行车来到太原五中考点,她的儿子正在这里迎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
锁好自行车后,刘女士和带队老师打了个招呼,然后掏出手机,开始拍照。拍考场、拍家长、拍周围的保障人员,“感觉全社会都在为高考服务,我想记录下儿子高考的点点滴滴。”刘女士说。
刘女士是“70后”,说起自己的高考经历,她的眼睛一下亮了。“我是1991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路上没有那么多车,也没有家长送考,我们都是自己去考试。”刘女士说,由于时间有点久远,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考了多少分,只记得考了490多分,“我是陕西韩城人,因为高考,到山西上了大学,然后就在太原安了家。”
刘女士是家中老二,上头还有个姐姐,姐姐考了技校有了工作,自己就想着通过高考“搏一把”。“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太原有了工作,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刘女士说,至于儿子的成绩,她很重视但不希望孩子有太大的压力,“尽力就好”。
看着儿子十二年苦读,刘女士坦言,感觉现在的孩子比自己那时更努力,目标更明确。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没有学费,有生活补助,毕业还管分配,考上大学就可以“歇一歇”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上大学并非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以后的每一步路都需要孩子自己去走。“记得我高考结束回到家中,妈妈给了我一个拥抱,我特别感动。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给走出考场的儿子一个拥抱,告诉他,加油吧少年,老妈挺你!”刘女士说。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80后”李红 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遗憾的
6月7日早上7点半,李红像往常一样早早赶到店里。
今年40岁的李红,在太原十二中附近开了一家书店,主要卖教辅书籍和学生喜欢的一些小说、漫画。尽管当天学生都参加考试,书店几乎没什么生意,但李红还是和往常一样,准时开店。
“小的时候不懂事,不爱学习,看到书就头疼。”李红笑着说,“没想到现在每天和书打交道。”李红说,自己当年成绩不好,勉强上了一所职高,就出来打工了。四处找了不少工作,都是干几天就不干了。李红的父亲心疼姑娘,就出钱帮她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小书店。“我这家书店主要是卖高中的教辅书籍,也会卖一些学校推荐的名著”,李红说,“当然,还有这个年龄孩子们喜欢的网络小说、漫画。”
李红说,每天放学是书店最热闹的时候。从2003年开店到现在,李红的小店已经开了快20年了,李红也送走七八届学生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待久了,都处出感情了。”李红说,正因为如此,每年高考,她都会坚持开门。一是想着万一孩子们有什么忘带的,可以来她店里应个急。二是每年很多家长在这里陪考,“等孩子的时候,也可以来我店里歇歇脚,看看书。”李红说。
记者也注意到,李红专门准备了小马扎放在店里,需要的家长可以拿来坐在门口。天气炎热,等候久了,不时有家长进来看看书,凉快一下。李红也不催也不问,只有在家长问起来时,才会积极回应。“家长们现在心里都着急着呢,咱能做的,就是不打扰他们。”。
上午9点,高考第一科考试开始。看着徐徐关上的校门,李红心里也牵挂着,“希望孩子们都能考好。”
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生中最特别的经历,也是最难忘的。很多人说,“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遗憾的”。李红说,尽管没有经历过高考,但此后的这些年,却让她把这些遗憾都弥补了。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90后”高敏 参加高考的时候,还不知道离别的意义
6月7日上午8时30分许,太原市成成中学门口,身着绿色旗袍的高敏和走进考场的孩子们一一挥手。
今年29岁的高敏,是太原进山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高考期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考场外陪考,帮孩子们处理突发事件,给他们加油打气。在高敏身旁,还有几位身着旗袍的同行,她们都是各自学校派到各个考点的陪考老师。“先考语文,先抱语文老师沾沾喜气,下午再抱高高。”考生们亲切地叫着高敏的昵称,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考场。直到考试开始,高敏才和同事们一起走进陪考区。
高敏是忻州人,2011年,考入西南大学。2015年大学毕业后,高敏进入进山中学任教,担任数学老师。2018年,高敏所带的毕业班参加高考。当时,高敏还不是班主任。因为父母在外地,班里一个女生的陪考由高敏负责。女孩考试,高敏像家长一样在考场外等候,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了两天。
3年前,高敏成为一名班主任,也有了“高高”这个昵称。这些孩子,对她来说,是学生更是朋友。
这段时间,孩子们为了冲刺高考,学习得十分辛苦。有一天,忽然有个同学在班级群里问高敏:高高,你还记得你让我扎头发吗?那一天,班级群里忽然炸了,同学们开始回忆高敏给他们的点滴温暖:高高帮我扔垃圾、高高给我带好吃的……高敏没有想到,她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孩子们都记着,都心存感激。3年的点点滴滴,忽然在眼前一一浮现,高敏泪流满面。高考前几天,大家提出,让高敏穿旗袍送他们进考场,高敏答应了。
“崽子们,高考加油呀!”在高敏微信状态里,写着这样几个字。“我参加高考的时候,还不
知道离别的意义。那时候,还不知道很多人一分别就是一辈子。我想和我的每一个孩子好好告别,也想让他们之间好好告个别。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不留遗憾,每一个人都能考中自己心仪的院校。”高敏说。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00后”张骋宙 不能落下,要比哥哥更努力学习
6月7日早上8时30分左右,在太原四十八中门口已经挤满了家长和考生。在考生纷纷进场的时候,送考的人群中传出了一声稚嫩的声音分外引人注意:“哥哥加油考试,我在门口等你!”随着声音看去,一名小男孩正在努力地向自己的哥哥挥手。
这名男孩叫张骋宙,今年12岁,是跟随家长来送自己的哥哥张骋宇参加高考的。张骋宙的父亲说:“大儿子参加高考,全家齐上阵来送大儿子考试,也想让小儿子提前体验一下高考氛围。”“你知道什么是高考吗?”面对这个问题,张骋宙想了想说道:“老师说是考大学必须经历的考试,爸爸说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张骋宙的父亲表示,孩子还小,对高考只有一个概念,但是看到哥哥每天晚上都在熬夜苦读,对于他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张骋宙会在哥哥旁边一起写作业,一起看书,相比以前学习的积极性更大了,最近几次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了不少,已经从班级中等变成了班级前五名。
对于学习积极性提高,张骋宙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妈妈告诉我,哥哥高考完就有可能要去外地上学,不能经常在家陪着我了,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和哥哥考到一个学校去。而且看着哥哥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我也不能落下,要比哥哥更努力学习。”
张骋宇的父亲表示,大儿子从高一开始就想着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为此每天早上读半小时英语。这个习惯带动了弟弟,弟弟虽然是小学六年级,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校外补习班,英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考试结束,考生纷纷走出考场,张骋宙着急地让爸爸举着自己,探着脑袋使劲张望着校门口。突然他眼睛一亮,看到了哥哥的身影,挣扎着让爸爸把自己放下来,嘴里喊着哥哥飞奔到哥哥怀里。“你考好了吗?写名字了吗?累不累呀?……”张骋宙不停地问着,哥哥则自信地和父母说:“感觉不错,下午继续。”
山西晚报记者 王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