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晋地宝藏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第十六站

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巧雕青砖传古韵

  • 山西省文物局

  •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

  • 文博山西

  • 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

  • 扫码回看直播

  •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

  • 扫码回看直播

  •   炼泥土为画板,化朽为奇留下隽永技艺;
      集祝福于墙垣,咫尺之间雕出世间万物。
      山西,著名的古建大省,珍贵的各式古建筑见证了历史过往。作为古建筑当中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古建筑构件上面的砖雕、木雕、石刻雕,是最具魅力、最彰显匠人精湛技艺的部分。
      今天,“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第十六站的主角,是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就让我们在一块块貌不惊人的青砖当中,感受古今工匠的巧夺天工吧!
      千余件作品展现砖雕精湛技艺
      山西砖雕,历史悠久,与徽派砖雕齐名,享有“南徽北晋”美誉。山西砖雕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就是清徐县。
      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是我省唯一注册登记的砖雕专业博物馆,是山西砖雕历史陈展、文物陈列、作品展览的综合型、参观型、研究型博物馆。该馆前身是“清徐县窑王堡窑砖雕工艺美术厂”,因为热爱,砖雕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韩永胜凭借一己之力,把所珍藏的砖雕奉献出来,用大量图片和实物从历史、工艺、民俗、传承等四大部分,展示山西砖雕的独特魅力。
      走进砖雕博物馆,一进门就是一幅端庄凝重的砖雕照壁,正中间刻着一个超大的“道”。工作人员介绍,这块照壁总面积160多平方米,近十位工匠师傅雕刻了4个多月之久才完成,后期安装也花了3个多月。在它身上,体现的是砖雕艺术的集大成,而“道”字最后的一笔刻意延长了些,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砖雕博物馆内,收藏着砖雕实物2000多件套、现代精品砖雕作品500多件、砖雕文献100余种、砖雕器具300多件。2019年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对口帮扶进行展陈提升,2020年项目顺利完成,新馆展区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实训互动区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是山西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题性民营博物馆之一,并成为全国中小学的研学基地。在这里,欣赏砖雕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这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进入展馆,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一段故事,象征着美好寓意的福寿南瓜砖雕、彰显高风亮节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砖雕……在这里,最适合你慢下脚步,仔细品读。
      是博物馆,更是砖雕技艺传习所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展陈方式:静态展陈,展示的是各类砖雕艺术品;动态展陈,展示的是砖雕的制作过程。
      一件砖雕艺术品,在制砖基础上,还要经过打稿、雕刻、拼排等工序。打稿包括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画稿是由砖雕师傅请来当地有名的画家、书法家绘制或书写;落稿就是将画稿复制在砖面上。雕刻,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砖面和四周磨平,然后用刀、凿在砖上刻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景致,随后要更细微地雕刻出画面景物的具体形象……一块砖雕,体量不大,但是个特别费心的活儿,每一块砖雕,都是工匠师傅们纯手工打造。
      很多人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手艺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砖雕制作也一样,一块砖从制作到完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再好的手艺活也会失传。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韩永胜了。韩永胜,地道的清徐人,从儿时起在姥姥家看到了古建筑上的一块砖雕,就莫名地爱上这种古建筑构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清徐境内有很多新石器遗址,曾经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砖瓦,不少专家说,早在夏商之前,老祖宗们就会烧制陶器了。清徐境内的很多寺庙古建中,有很多做工精湛的砖雕,到了清朝,清徐境内平均四个村庄就有一座砖窑,每座砖窑都能烧制砖雕。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极大激发了韩永胜的兴趣爱好,高中毕业后他便开始学习砖雕技艺,并逐渐成熟起来。特别是他创业成功之后,立刻返回清徐,第一时间组织30多名民间工匠,依靠师徒言传身教,边学习边创作,经过几年努力,终于使清徐砖雕焕发了生机,原先不起眼的一块块青砖,在工匠们精雕细琢下,化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座博物馆里,展现的不仅仅是砖雕艺术的精美,更是一批批工匠对砖雕艺术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创造。
      馆长推荐
      砖雕通常与古建筑融为一体,每一件砖雕背后,都蕴意着设计者和工匠的深情厚谊。在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里,究竟哪些砖雕能兼具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馆长韩永胜,去认识该馆的镇馆之宝吧。
      镇馆之宝
       墀头
      这件镇馆之宝是古建筑中的墀头,正面主图案为“天官赐福图”,神态栩然的天官降临人间,旁置一宝壶,瑞气从宝壶中冲出,五只蝙蝠随瑞气翩翩上飞,寓意天官保佑,五福临门。左侧面雕一个大元宝、三个桃子,右侧面雕一个大元宝、三个桂圆。大元宝代表富贵,寿桃代表长寿,桂圆代表富贵团圆,三个桃子和桂圆称为三元,又称“三元报喜”或“喜报三元”,寓意主人家追封三代,富贵长寿,福泽后人。
      关于这件墀头,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清代镇守台湾的武将王介福有关。清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清徐县徐沟镇庄子村,王亲臣家生下一男孩。王亲臣希望孩子以后长大能够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且为人要耿直,生活幸福,便取名为介福。王介福一天天长大,并没有如父亲期望的那样舞文弄墨,他更喜欢舞刀弄棒,人也长得比较奇特,比同龄的孩子们更加高大粗壮,力气特别大。爷爷王铨觉得孙子是个练武的材料,便催促儿子王亲臣带着介福到处拜师习武。天资聪颖的王介福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十八般武艺样样娴熟,于雍正十年,以超群的武艺夺得壬子科武举人,第二年赴京得中癸丑科武进士。
      王介福中武进士之后,历任荆州城守营守备、施南协都司、卫昌营游击、闽浙督标右营参将。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被派往台湾驻防,任福建台湾南路营参将。时逢台湾刚收复不久,政局还不稳定,时有叛乱之事发生。乾隆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台湾发生冈山黄教之乱,清政府命福建按察使于文仪、提督吴必达前往讨剿,驻防台湾南路的王介福带领部属“首先赴剿,巡防堵截,露宿数月,擒杀四次”。后王介福率军转战,屡败叛军。当时有人绘战图《平黄教纪攻图》以记其功。王介福也写了《战图序》及《战图自序》流传至今。闽浙总督崔应阶曾称其为“忠诚奋勇之员”。
      王介福平定黄教之乱后,被提升为总兵。清光绪七年(1881年)《补修徐沟县志·卷三·选举》中记载:王介福,庄子村人,雍正癸丑科,任台湾镇总兵。民国时候,刘文炳重新编纂《徐沟县志》,也明确记载王介福为台湾总兵。乾隆三十七年,王介福被朝廷调任福宁镇总兵,并追封三代,其曾祖王友仁、祖父王铨、父亲王亲臣均被封为武显将军,晋封振威将军。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王介福死于任上。在家乡父老的要求下,王介福的弟弟王介禄把其灵柩运回故里,重新厚葬,并建王公祠,直到清末民初,祠内还供奉有王介福的画像、盔甲和兵器等。
      可惜,后来王公祠逐渐被毁。王家后人王守祥先生的宅院就在王公祠旁,他看到王公祠被毁痛在心上,就将被拆的一个砖雕墀头收藏起来。2008年清徐砖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在砖雕传习所的基础上建起了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王润刚先生将其父王守祥收藏的王公祠砖雕墀头捐献给了博物馆。这尊天官赐福砖雕墀头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讲述着一个奋勇之士为祖国的统一忠诚履职的故事。
      文创精品
      “凤还巢”助力家乡建设
      “古韵双塔,凤凰盘旋,牡丹簇拥”,三元素巧妙构图“凤还巢”。整幅构图寓意:2017年山西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在外晋商晋才以总部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乡等方式回乡创业创新,和家人一道“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踊跃唱响“凤还巢”,共同助力山西发展、共同助力家乡建设。
      “九天揽月”向太空事业献礼
      嫦娥五号的顺利发射,使我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崭新一步。该作品结合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运用巧妙的手法将坚硬的青砖制作出青衣飘飘、衣带飞扬的视觉效果,寓意我国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追梦之路永不停歇的精神。
      “小康生活”甜如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该作品在设计时就将叙事与审美有机结合,用“瓜瓞绵绵”象征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世代昌盛,“鸡”谐音“吉”。整个作品寓意在新时代的春风下,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人民过着平平安安、和谐吉祥、子孙满堂、幸福长久的美好生活。

      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通讯员 杨敬

      山西古建,全国闻名遐迩。在太原闹市,隐藏着一座古建筑,从外面看,门口竖着“吕天仙祠”牌坊,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这是谁的宝地?”
      其实啊,它就是咱老太原人口中的纯阳宫,最初为纪念吕洞宾修建的道观。
      当你带着一丝好奇走进其中,穿行在错落有致的楼阁式建筑间,曲折回旋之际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后院巍阁为观中最高建筑,登阁环眺,仿佛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上,独具匠心的布局在宫观祠宇中实属少见。
      现在,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带你走进太原纯阳宫、如今的山西古建筑博物馆。
      古建筑之集大成“镇馆之宝”之一是处院子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迎泽区五一广场旁,坐北朝南,占地1万多平方米。它的建造史,可追溯到宋朝末年。到了元代,改名为“玄都万寿宫”,也因供奉吕洞宾俗名“吕祖庙”。吕洞宾的道号纯阳子,故又称纯阳宫。
      据记载,元代道教全真派丘处机的弟子宋德芳曾主持过此观。作为山西道教三宫之一的“中宫”,这里经过宋、元、明、清不断重修扩建,浓缩了山西古建精华,也让你在恍惚间,梦回唐朝,穿越宋元,触摸明清。
      该馆现存五进院落,一进院落为解放后兴建,其余为明清遗构。中轴线由南往北,主要建筑有四柱三楼木牌坊、硬山顶式原宫门、吕祖殿、回廊亭、灵宝洞、玉皇阁等建筑。四周建有配房及砖券窑洞,宫内总计殿堂70余间,建筑高低错落,曲折回旋,既是一座道观,又具备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突破了北方官式建筑布局的宏大庄重风格,整体布局紧凑,组合巧妙,堪称古建筑的精品。
      来到这里,首先看什么?当然是古建筑。
      一进院门,就是清代的四柱三楼式木牌坊,牌坊高8.8米,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覆顶,檐下为九踩斗拱,四柱用石条包裹,显得高大雄厚结实。牌坊正额书“吕天仙祠”,背面书“蓬莱仙境”,是山西著名书法家徐文达先生书丹。
      顺着古建筑的中轴线参观,木牌坊再向里,便是明代时期建造的宫门了,又称“道德之门”。
      这座明代建筑面宽三间,在宫门两侧刻有石质楹联,上联为“道合昊天天上仙班第一”,下联为“祠开晋地地下栋宇无双”,上联款“太白山人题”。宫门背面上方刻有“蓬壶佳瑞”九叠篆书。砖券拱门的宫门,既有道家“洞府”的意味,也跟山西当地的北方民居相协调,堪称文化意味与实用价值结合的典范之作。
      由宫门向里,穿过二进院的过廊,三进院的正中是吕祖殿。这是纯阳宫内的主体建筑,吕祖殿矗立于院中心的高台上,殿前月台有青石栏杆,精巧之中透露出一种威严。
      由吕祖殿再向里走,便到了第四进院落——九宫八卦院。
      这里是纯阳宫古建筑的精华,院落的建筑形制全国唯一。这座院子底层平面为抹角方形,八面均为砖券窑洞,是按照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方位建造的。在这些砖券窑洞的上方,四面建有楼阁,院子四个角的二层平台上,还建有九角攒尖亭,楼亭之间以回廊相通。砖券窑洞的二层上布局有四楼、四亭,这些建筑与院中心的“方形三间两层亭”组合成九星形式,其整体布局,可谓“殿阁巍巍,按天上之九星而罗列,道院森森,照地下之八卦而排成。”该院落也因此成为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中不可移动的“镇馆之宝”。
      走进这所院子,视线格外宽阔,四四方方的棱角被“切割”成八个平面,真有宇宙万物浑然天成的感觉,心胸也因此开阔了不少。
      游览完“九宫八卦院”,再往里走,便到了第五进院落,最高处是巍阁,这是清代嘉庆年间道士高炼昌主持修建的。巍阁为单檐歇山顶,进深一间,东西互相对称。巍阁是纯阳宫内的最高建筑,登阁环眺,太原市五一广场周边的风光历历在目。《山西通志》载:“最高处,名曰小天台,登其巅,可览太原全景,朔望日香火之盛,全省首屈一指。”
      对于很多博物馆爱好者来说,来山西一定来纯阳宫。因为这里是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接管了这座古老的道观,并在此成立了太原市人民文物馆,1953年与山西省图书博物馆合并成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俗称“二部”。1973年4月,在此办公的省军区安置办将纯阳宫归还给山西省博物馆,改革开放后,纯阳宫成为山西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窗口单位之一,接待外宾无数。
      碑廊里面聚国宝如进“文化时空隧道”
      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展示区域是“压轴”登场的,它看起来那么普通,却满载文化和历史——这就是在入口木牌坊西侧长达60米的碑廊。
      碑廊里各代石刻琳琅满目,有的是佛教造像,有的是民间记事碑;既有记录古人生平事迹的墓志铭,也有傅山写给其友人的传记。这些石刻雕像大多是国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余件。
      有一块名为“妒神碑”的碑刻,一定不要错过。碑文中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之妹介山氏的事迹,而她就是“妒神”。据记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而不得,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因此设“寒食节”。介山氏,却以为其兄“要挟”晋文公并以此为耻,于冬至后百日积薪,寒食节当日“积薪自焚”,故人称“妒女”。当地人为纪念她建妒女祠,并逐渐被奉为“妒神”。碑头身共高260厘米,碑头镌“妒神碑”三个隶字。碑身正面刻《妒神颂》,行书24行,满行53字,字径约3厘米。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碑中说:“斯关以娘子关称,因神而名之也。”这句话,也成为研究娘子关来历的一块可信的实物。这块碑的碑文,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书法造诣都堪称一绝,属唐代行书佳作。
      碑廊里展出的石刻文物,从汉魏时期一直延续至明清,尤其是汉、魏、唐时期的石刻造像,质量极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馆长推荐
      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处处令人心旷神怡,古建筑自带的感染力,不需要用语言渲染,尤其当你静静徜徉其中,只会觉得岁月静好。接下来,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馆长任毅敏为我们推荐该馆的镇馆之宝。
      前文提到的“九宫八卦院”,与馆内的常阳天尊造像、涅槃变相碑统称为“纯阳三绝”。尤其重要的是,后两者因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早在2002年就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这也是山西境内为数不多的禁止出境的国宝级珍贵文物。
      镇馆之宝
      常阳天尊造像
      常阳天尊造像,通高2.56米,像高2.2米,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分组成。石像以汉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岩制成。天尊头戴莲花形冠,面相丰颐,细目微眯,长髯垂胸,神态安详慈和。右手执扇和拂尘,左手凭几而放。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计二十二行,两侧及背面线刻弟子道士像和供养人姓氏。题铭开元七年即公元719年,唐代雕刻而成。
      常阳天尊为何人?有一种说法,“常阳天尊”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号老聃。传说中的道教创始人,又称“太上老君”。历史上的老子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曾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室史,后辞官归隐,骑青牛出函谷关远去,著有《道德经》一书,故有“老子出关”的典故。约从北魏起,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唐代皇室姓李,因此追老子为先祖,奉其为玄元皇帝。唐代道教极其兴盛,兴建道教宫观,塑道教造像,成为一时风尚。
      涅槃变相碑
      该碑建造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原本安置于运城临猗县大云寺。1957年,由临猗县移交到原山西省博物馆保存。
      涅槃,译作“圆寂”,是指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变相,指依经典之记载,描绘佛之本生故事。这块石碑所刻图画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前后的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的故事。碑的正面雕有佛祖涅槃故事六图,六幅图是以由下至上倒序的方式排列的,从下至上分别为“临终遗诫”“双林涅槃”“摩耶哭棺”“再生说法”“送葬”“荼毗”(佛教用语,指僧人火葬),中间书有“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碑阴也雕有图案,上部分别为“起塔”“八王分舍利”和“弥勒三尊像”。全碑以涅槃故事为主,满饰浮雕、题名,构图紧凑,雕工精致,规模宏丽,艺术价值极高。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块碑?据介绍,绘刻涅槃故事的用意在于与《大云经》佛祖涅槃后将有净光天女君临天下的预言相配合,从而为武则天登基当女皇制造舆论。简而言之,涅槃变相碑是武则天利用宗教巩固其政权的产物。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因为《大云经》在其易世革命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则天登基后,立即诏令全国各州郡修建大云寺。涅槃变相碑的下端刻有年号天授二年,这一年为公元691年,即武则天当上女皇的第二年。临猗县大云寺及涅槃变相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雕刻的。大云寺的兴衰,见证着这位女皇权力的起落。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其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焚毁殆尽,但临猗县大云寺的遗物《涅槃变相碑》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文创精品
      纯阳星语饰品
      该系列饰品以“九宫八卦院”为创作灵感,分为“星光”和“星叶”两大主题,以九角攒尖顶俯视图造型为基础进行创意设计,用珍珠、碧玺、翡翠做点缀,结合拉丝工艺手工制作而成。
      新年文创对联
      这是一款以“游山西·读历史”为主题的文创对联。内容围绕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融入山西古建筑等元素,有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大白塔、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太原纯阳宫、临汾尧庙、洪洞大槐树等。对联内容由山西著名书画家李德仁先生撰写,联文为“河清海晏春光丽人寿年丰福运长”,横批“春满乾坤”。本套文创对联套装分三个版本:精装版(福桶装)、简装版(福袋装)、万年红空白宣纸版(可手写)。

      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通讯员 杨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6-08期

    • 第2021-06-07期

    • 第2021-06-06期

    • 第2021-06-05期

    • 第2021-06-04期

    • 第2021-06-03期

    • 第2021-06-02期

    • 第2021-06-01期

    • 第2021-05-31期

    • 第2021-05-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