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6月12日是我国的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今年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围绕这个主题,我省各级文博单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元的各类活动,邀请观众走进革命老区,学党史、观展览、听讲座、赏非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12日上午,由省文物局、吕梁市政府主办的“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省主场活动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举行。与会代表走进吕梁参观了吕梁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和北坡晋绥分局旧址。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表示,山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前辈都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文物,在我国革命文物资源库中具有重要地位。吕梁是一片红色热土,吕梁的革命文物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位居第一。吕梁在文物保护特别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省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吕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支持力度,和吕梁各级党委政府一道,持续推进晋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打造红军东征革命文物线路,加强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为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12日,山西博物院还举办了第六场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活动,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杂项(包括丝织、绣品、漆器、木器、家具、竹雕、根雕、砚台、珐琅以及骨、角、牙制品等古玩艺术品)的鉴定与讲解。
12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太原文庙)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由夺簋说起——北白鹅墓地的相关问题》,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谢尧亭亲临现场,结合《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专题展,向参观者讲述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夺簋及其铭文内容,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北白鹅墓地的性质等相关问题。
同时,由山西考古博物馆组织开展的“探秘考古——解密铭文、青铜魅影”青少年社教课程正在进行。由20名7岁至12岁的儿童组成,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通过“知识导入”“展厅参观”“现场体验”3个环节,让青少年了解文物出土的过程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在太原博物馆,也有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线上举办了“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从该馆新晋网红“心塞女俑”窥视唐代女性服饰、发饰,妙趣横生,知识点满满。在线下的手工活动中,有制作发簪活动,带领观众动手制作发簪、发钗等饰品,通过手工活动,使参与者更加了解饰品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还有“瓦当雕版拓印活动”,通过瓦当拓印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瓦当,了解其特点,从中感受到瓦当纹样的独特之美,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