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山西党史人物

刘胡兰:用生命书写坚定与忠诚

  •   生平简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10岁的刘胡兰加入儿童团,1945年底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牺牲在铡刀之下,年仅15岁。
      刘胡兰的事迹经《晋绥日报》和《解放日报》报道后,很快传遍解放区。毛泽东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9月,刘胡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胡兰说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
      1月12日上午,位于文水县胡兰镇的刘胡兰纪念馆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满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刘胡兰。
      “在那个年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刘胡兰’的反抗,才得以让中国‘换了人间’。”
      “今天跳出书本,来到英雄故里,才真正感觉走近了这位英雄的伟大灵魂,那句豪迈的‘怕死不当共产党’言犹在耳。”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
      ……
      纪念馆内,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是刘胡兰英勇就义74周年。
      74年前的那天,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如花一般的年纪里,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毛泽东同志在得知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自此,刘胡兰这个响亮而伟大的名字,流芳百世。
      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奶奶给她起名“富兰子”,希望她能给贫苦的家庭带来富裕。然而,在苛捐杂税与劳役的压榨下,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刘胡兰的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1937年后,八路军经常驻扎在云周西村,学习、训练、做群众工作。
      新政策实施后,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共产党和抗日政府在云周西村的威望极高。刘胡兰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共产党好”的信念已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1939年7月,云周西村建立了党小组。从此,云周西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地投身到了抗日洪流之中,给八路军送军粮、藏干部、送情报。也正因如此,云周西村被敌人称为“小延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刘胡兰慢慢地长大了。
      1940年,继母胡文秀来到了刘家。勤劳善良的胡文秀给她改名、教她识字,深深影响着她,刘胡兰重新感受到了母爱。
      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抗日政府办的冬学。开学那天,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将“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浸透着母女间的深情厚谊。
      由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冬学不久就停办了。胡文秀便利用在家纺线的机会,用家里盖面缸的石盖片做石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刘胡兰认字、写字。她先教给刘胡兰认识的就是“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
      1942年,刘胡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小小年纪的她,为抗日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残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刘胡兰胆大、机警的个性,磨练了她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像一棵幼松般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起来。
      1945年10月,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被选为小组长。在这里,她认识了更多的字,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回村后,她担任起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上冬学,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学习军事技术、参战支前。
      在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刘胡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帮助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她热爱共产党,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46年6月,在鲜红的党旗下,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这一年,刘胡兰14岁。入党后,她就在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5岁牺牲在铡刀下
      1946年秋天,国民党阎锡山军队扫荡平川。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其余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可是,刘胡兰说:“我人熟、地熟,还是让我留下来坚持斗争吧!”从此,刘胡兰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把标语、传单、文件秘密送到附近村里的党组织,还配合武工队秘密处死当时为敌人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
      石佩怀被镇压后,阎军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严刑拷打下,村农会秘书石五则叛变,供出了云周西村的革命干部和党组织。1947年1月12日拂晓,刘胡兰还没来得及动身转移,就被敌人抓捕。
      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1951年文水县人民法院的一份档案——《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金宝供词》,里面对刘胡兰牺牲的经过有详细的供述:
      敌军连长许得胜问:“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就我一个。”
      随后,敌军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6个村干部,铡死一个就问她一句:“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了!”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敌军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自己躺在铡刀下。
      目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村民曾回忆,刑场上,有两个敌军想把刘胡兰拉到铡刀前,刘胡兰一甩胳膊,大步走到铡刀前,看了看刑场外的乡亲们,非常镇定地躺下去,把自己的头伸到了铡刀下。“从她的脸上,我们看不出她有一点害怕。”
      这一年,刘胡兰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
      毛泽东为她两次题词
      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的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正在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
      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
      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
      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但因战争原因,此稿送达文水县后不慎遗失。
      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作出纪念刘胡兰就义10周年的决定,同时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词。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手稿于1月11日送达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
      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同样内容的词,是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所在乡更名为胡兰乡,1957年1月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

    山西晚报记者 郭燕杰 实习生 张翔

      记者手记
      刘胡兰,一个响亮而让人难忘的名字,一个伟大而令人敬佩的英雄。
      从上小学时候起,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可以说,刘胡兰是我幼小心灵的航塔,也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指南针。正是靠着刘胡兰的这种不屈精神,让我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成长,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如今,当我再次读到刘胡兰的事迹,几乎是泪如雨下。这样一个如花般的年轻少女,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同为女性,我为她的铮铮铁骨所震撼。
      今天,刘胡兰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胡兰精神”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才能对得起革命,才是对刘胡兰同志最大的安慰和纪念。
      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壮的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6-15期

    • 第2021-06-11期

    • 第2021-06-10期

    • 第2021-06-09期

    • 第2021-06-08期

    • 第2021-06-07期

    • 第2021-06-06期

    • 第2021-06-05期

    • 第2021-06-04期

    • 第2021-06-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