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员成功飞天入驻“天和”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启航新征程
据新华社电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这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第7次载人发射任务。
约573秒后,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那一刻,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正运行在约390km的近圆对接轨道,状态良好,静待神舟。
15时54分,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历时约6.5小时。
这是天和核心舱自4月29日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三度飞天的聂海胜、再叩苍穹的刘伯明,与首征太空的汤洪波一起,开始了中国人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飞行。
航天员乘组将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
党中央1992年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来,经过近30年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已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当前,正向着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全力进发。
中华民族的飞天征程,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载人航天工程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发射——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运营阶段。
那又是一段豪迈壮阔的征程。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天全景扫描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将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此刻,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不足14天。
“红”“蓝”融合,送君再上凌霄阁
除了五星红旗,参加中外媒体见面会的3名航天员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由党旗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组成的徽章。鲜红的党旗、国旗与蓝色的航天员制服交相辉映。
红色是基因,蓝色是梦想。第三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二号指令长聂海胜,已有35年的党龄。在他看来,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也为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增添了壮丽篇章。“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聂海胜说。
对于中国航天人而言,红色基因早已融入红色血液,不忘初心是支撑其前赴后继的精神密码。红军长征时期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营长孙继先,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
在这片大西北的戈壁滩中,孙继先看着石岭和荒滩,留下了“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北方向4公里处的东风烈士陵园可以作证,共产党人言出必行。768名长眠于此的先烈中,有共和国元帅聂荣臻、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作为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实施期间恰逢迎来党的百年华诞。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在感悟奋斗历程中坚定航天报国志向。
纪容林来到这片大漠戈壁上,今年刚好是第20个年头。他还清晰地记得大学毕业那一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学校招人。纪容林说:“我对自己说,我要去这个地方。”
20年后,纪容林已经成为这里的技术部测试发射技术室主任。如果把飞船比作火车,纪容林的工作就好比是铺设和检修铁轨,艰苦而寂寞。“在这里,没有忠诚和热血是留不下来的。”纪容林说,他会时不时地去看看场区边的那片胡杨林,去感受生命的坚韧和执着。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各系统参试人员进入发射场区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动员大会,启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墙建设,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从峥嵘岁月和辉煌历史中,汲取决战决胜的精神养料。
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参试人员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像一颗颗铆钉,分布在火箭、飞船、航天员和发射场等各个分系统,少有花前月下,多有天各一方。
“他们继承了老航天人的优良传统,而且一直在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这样评价。
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那一簇火红,能融入头顶的那片深蓝。
“天”“神”合一,革故鼎新向天歌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神”合一。
加上天舟货运飞船,在轨飞行的组合体总重超过40吨。“技术上很新,难度上很大。”周建平坦言,“很多技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通往太空之路无平坦大道,唯有革故鼎新、勇往直前。
也许是巧合,就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到百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就取名“鼎新”,出自《周易》,意为“更新、革新”,似乎寓意着这群扎根戈壁的航天人,在创新中前行。“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工程。要建好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保障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周建平说,实际上在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已经实现了很多创新。
为满足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应急救援需要,火箭系统进行了108项技术状态的更改,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说:“通过技术改进,火箭系统已经具备了8.5天和16天的应急发射能力。”
发射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全长58.3米。相对其他运载火箭,该型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和逃逸系统,以确保航天员在发射过程中的安全。
应急救援需求也对飞船系统提出了更高标准。当船箭组合体在发射塔准备发射时,另一艘地面待命救援飞船也已经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我们已经实现了飞船的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一旦需要救援,可立即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载人飞船项目产品保证经理郑伟介绍,研制队伍通过技术流程优化等措施,几乎是在原来完成一艘飞船时间内完成两艘飞船的工作。
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技术的状态变化也多达100多项,以满足具备应急发射救援能力的需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2018年起对垂直总装套房等进行了36项改造,具备了两枚火箭同时进行测试、待命飞船存储以及火箭应急加注能力。
长期驻留空间站对航天员选拔训练的要求也显著提高。应急救生、积极撤离、积极救援、待援、故障处置……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航天员需要接受训练的科目和内容非常多,技术难度也很大,平均达到了6000学时以上。”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说,航天员在轨的健康保障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大,长期失重和密闭狭小环境对航天员的在轨锻炼、心理支持等方面都有影响,既要配备先进可靠的装备,还要设计科学高效的方案。为满足任务需要,从2017年3月开始,航天员的训练就全面转入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本着“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试训一体”的原则,航天员系统策划设计并实施了8大类100余项科目的训练,包括基础理论、体能、心理和航天专业技术等。
其中有两项活动,也被写进了航天员训练内容列入工作计划:一是升国旗仪式,二是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接“二”连“三”,浩大蓝图正展开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翻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不难看出,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第一座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开始验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在稳健完成“第二步”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航新征程。“挑战是永远存在的。”周建平说,有很多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要做,一些技术需要验证完了以后再建造,而有些则需要边验证边建造。“今后我们还要发射一个视场角比哈勃望远镜还要大300多倍的巡天望远镜,和空间站组合共轨飞行。”周建平说,望远镜可以帮助科学家揭示一些宇宙细节,解开一些科学谜团。
在今明两年中,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在这两年中,“验证”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关键词。除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外,神舟十二号还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航天人的征程是星辰大海。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已经引入神舟十二号飞船设计之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神舟十二号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也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实现自主可控。
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眼中,太空中的生活处处都体现了科学家的智慧:饮水分配器可以流出不同温度的热水,汗液尿液循环利用达到可以饮用的标准,垃圾压缩抽真空后半年不会腐烂产生臭味,私密电话可以屏蔽其他同伴与家人视频通话……“我们为航天员准备的食品有120多种,一个星期都不会重样。”刘伟波说,还会照顾到航天员的口味,比如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喜欢吃辣,冰箱里有冰激凌,喜欢喝酸奶可以自制酸奶,还有粽子和月饼。
探索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空间站已经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的能力。“我相信有那么一天,我们港澳台的航天员、友好国家的航天员会跟我们一起飞行。”周建平说。
扎根大漠戈壁20年的纪容林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有一天,能看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智慧化发射场,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计算技术方面领跑全球。“这是一个大时代,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纪容林说,对他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蓦然回首,当年那条仅能容下十多个人的革命小船,已在惊涛骇浪中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巨轮。极目太空,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神舟系列飞船已达到甚至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
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还会远么?
据新华社
新闻背景
那些曾出色完成任务的“神舟”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回望“神舟”的飞天航迹,中华民族“摘星揽月上九天”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升空。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四号飞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于2002年12月30日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任务后,于2003年1月5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这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
神舟五号飞船作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0月17日,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飞上太空。9月27日,翟志刚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2011年11月1日发射升空,之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顺利进入太空。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
据新华社
那些曾飞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神舟飞船12次飞向太空;从2003年杨利伟首访太空到2021年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顺利升空,我国共有12名航天员飞上太空。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费俊龙,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开始了多人多天的太空生活。10月14日16时,费俊龙在飞船返回舱失重状态下连续做了数次前空翻,成为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
聂海胜,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聂海胜第三次进入太空,此前,他还执行过神舟六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翟志刚,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与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飞上太空。其间,翟志刚圆满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刘伯明,再叩苍穹的航天员。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这是刘伯明继2008年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飞上太空后的第二次“太空之旅”。
景海鹏,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有过3次太空之旅,包括神舟七号的两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和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
刘旺,神舟九号航天员。2012年6月24日,刘旺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刘洋,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2012年6月,刘洋与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3天。她是我国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中第一个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张晓光,神舟十号航天员。2013年6月,航天员张晓光与聂海胜、王亚平乘神舟十号,开启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
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教师”。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太空授课活动,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的航天员。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陈冬与景海鹏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工作生活了30天。
汤洪波,中国第12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汤洪波首次出征太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