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山西党史人物

赵树理:初心不改 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   生平简介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赵树理经典作品摘录
      二诸葛到了区上,看见小二黑跟小芹坐在一条板凳上,他就指着小二黑骂道:“闯祸东西!放了你你还不快回去?你把老子吓死了!不要脸!”
      区长道:“干什么?区公所是骂人的地方?”
      二诸葛不说话了。
      区长问:“你就是刘修德?”
      二诸葛答:“是!”
      问:“你给刘二黑收了个童养媳?”
      答:“是!”
      问:“今年几岁了?”
      答:“属猴的,十二岁了。”
      区长说:“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把人家退回娘家去,刘二黑已经跟于小芹订婚了!”
      二诸葛说:“她只有个爹,也不知逃难逃到哪里去了,退也没处退。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那不过是官家规定,其实乡间七八岁订婚的多着哩。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
      区长说:“凡是不合法的订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
      二诸葛说:“我这是两家情愿!”
      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
      小二黑说:“不愿意!”
      二诸葛的脾气又上来了,瞪了小二黑一眼道:“由你啦?”
      区长道:“给他订婚不由他,难道由你啦?老汉!如今是婚姻自主,由不得你了!你家养的那个小姑娘,要真是没有娘家,就算成你的闺女好了。”
      二诸葛道:“那也可以,不过还得请区长恩典恩典,不能叫他跟于福这闺女订婚!”
      区长说:“这你就管不着了!”
      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又向小二黑道:“二黑!你不要糊涂了!这是你一辈子的事!”
      区长道:“老汉!你不要糊涂了;强逼着你十九岁的孩子娶上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恐怕要生一辈子气!我不过是劝一劝你,其实只要人家两个人愿意,你愿意不愿意都不相干。回去吧!童养媳没处退就算成你的闺女!”
      二诸葛还要请区长“恩典恩典”,一个交通员把他推出来了。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质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以及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被誉为“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开创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等。
      2019年9月23日,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0年的颠沛流离
      赵树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1927年4月,那年他21岁,是第一个沁水籍共产党员。那时的他还叫“赵树礼”。
      也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的共产党人乃至进步青年遭到屠杀、迫害。
      1928年春天,这股反革命风潮吹到长治。当时,赵树理就读的长治四师(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是晋东南的革命发源地之一。长治四师的学生领袖、赵树理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常文郁被捕,两年后死于狱中。许多进步学生纷纷请假回家。赵树理和他的另一位入党介绍人、好友王春也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有家都不敢回,决定去山里躲一阵子。
      赵树理没想到,这开启了自己10年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
      1928年春天到夏末,赵树理在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一带的大山中,化名“杨大夫”,以给山民看病为生;秋天,他回到尉迟村老家,专心务农;年底,他去应考沁水县教育局招收小学老师的考试,在四百多名考生中考了甲等(只有两人),顺利被分配到薪水最高、待遇最好的城关一小。
      1929年春,他被以“漏网共产党”的名目告发,先被抓到县警局,后又送到太原的自新院(反省院)。反动当局虽然没有确实证据,但依然把他关了9个月。家里人上下疏通,花了好几十块大洋,才把他救出来。
      1930年5月,出了反省院,愤怒于遭受的无“礼”待遇,他改名为“树理”,决心要树立真理。家里闲居了一段日子后,为贴补家用,赵树理一路给人看病、代人写信挣盘缠去太原找生计。先是干一些为学校刻讲义、为教师代改卷的零散活,后来在阎锡山的绥靖公署当录事;这样过了半年多,依然没有个固定职业,年底回到沁水,过完年就投奔自己的结义兄弟王广铎。王广铎是一个小学的校长,聘他当了老师。这次,他干了一年多。
      1933年8月,他又离开家乡,到太谷县北洸村县立第五高小任国文老师。因为排新戏,给学生灌输进步思想,这个工作也没干了多久。
      1934年元旦后,在落后乡绅的威逼下,校方不得已辞退了他。在太原停留了几天,他听说河南开封有几个沁水人开了个书店,缺人手,就启程去往开封。
      刚到开封,却得知书店已经关门,赵树理只好再返回山西。过了黄河,住到一个村店,晚上听见有人说话,都是关于他的,才知道自己被土匪盯上了。一路上千辛万苦,睡觉都得睁着眼睛,才觉得甩开了那几个人。他回到太原,找见朋友,一下子病了,精神k开始恍惚,甚至产生幻觉,觉得土匪还在盯着他。他越想越生气,越想越痛苦,想与其被土匪害了,还不如自我了断。一天晚上,就跳了文瀛湖。幸好湖边有水警巡逻,救起了他。朋友们一再劝说,他才稍微振作起来。
      1935年春夏之交的时候,阎锡山开了个西北影业公司,他报考训练班,当了演员学员。
      1936年3月,太原各学校的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抗日。反动政府照例镇压,逮捕进步学生。赵树理借住在太原教育学院,也被捕了。虽然没事,但太原又呆不成了,被迫返回家乡。当年秋天,他在太原教育学院的朋友史纪言、王中青毕业了,回长治接办了上党公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邀请他去执教。一晃,就到了1937年。
      从1928年到1937年,这是赵树理的青年时代,赵树理把这段人生称为“流浪的10年”。他给人看过病,算过卦,代写过文书,当过农民、杂工、老师、演员,经历了入狱、丧妻、屡屡失业等人生变故,10年奔波,到最后还是生计无着,甚至还自杀过一次。
      第二次加入共产党
      当时的中国,也在黑暗中挣扎。大革命失败后,整个社会陷入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被盟友背叛,遭到巨大损失。从血泊中站立起来的共产党人明白了枪杆子的重要,成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工农红军,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新生的红色政权被各方反动势力围剿,虽然取得很多胜利,但还是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由此开启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打退东北军、西北军的进剿,并进行了东征的中央红军在陕北站稳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此后,国共开启第二次合作谈判,但是,因国民党坚持要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合作迟迟不能达成。
      然而,当时所有有识之士都意识到,随着日本侵华脚步的加快,放下政治成见、国内一切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将是必须也是必然的事情。
      具体分析,赵树理的痛苦、迷茫有他个人的原因,但很难说和大时代的影响没有关系。尤其是21岁入党的赵树理,在流浪的10年中,和党组织再没了联系,形同脱党。像他这样追求进步的青年,曾经树立过救国救民的大理想,没有了党的领导、指引,没有了和同志们的共同战斗,人生失去方向,奋斗没有意义,也是必然会产生的情绪。他的自杀,一半缘于精神压力,另一半无疑也是受到这种情绪的驱使。
      抗日战争凝聚了全民族的精神,也振奋了赵树理的斗志。赵树理在课堂上宣传抗日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带领学生给群众表演抗日题材的话剧,从早到晚,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学生们佩服他的作为,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有人问他:“赵老师,你是共产党吗?”
      赵树理说,他曾经是共产党员,后来和组织断了关系。但是,他既然认定共产党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那么,他就会自觉按照共产党的方针办事。
      赵树理说:“我们播种,让党来收获”。
      赵树理又找到人生目标、生活和工作焕发热情的时候,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也因为共产党为全民族命运和抗战大局所做的退让,国民党终于同意和共产党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领导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是1936年9月成立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牺盟会以阎锡山为会长,但从总部到各地负责人,很多是共产党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全省的抗日热情高涨,赵树理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赵树理发挥特长,参加了长治县牺盟会的宣传队,领着学生们进工厂下农村,宣传抗日。后来,他觉得空口宣传效果不好,就去找牺盟会特派员宋乃德,要求做些实际工作。宋乃德按他的要求,把他派往他曾经流浪过的阳城县,阳城牺盟会负责人要崇德又把他派往四区担任特派员。
      阳城县四区大山环绕,当地很多百姓还记得这个曾经给他们看过病的“杨大夫”,凭借着当年留下的这个好口碑,赵树理的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很快组织起一支抗日积极分子队伍。县牺盟会对赵树理十分满意。
      要崇德找他谈话,想吸收他入党。赵树理说,他1927年曾经入过,后来因为闹学潮逃离学校,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赵树理恳请组织审查他的经历,让他用实际行动重新入党。
      组织上很快进行了审查。1937年,经要崇德和阳城县自卫队教练、老红军桂承志介绍,赵树理重新宣誓入党。
      (史料参考:杨占平著《颠沛人生——赵树理传》;山西省史志院编《赵树理传》)

    山西晚报记者 李遇

      记者手记
      赵树理第二次入党,是在1937年10月,距他第一次1927年4月入党,过了十年半。
      第一次入党时,大革命失败,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入党就意味着被杀头;第二次入党时,日寇侵华,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踩踏得支离破碎,入党同样意味着牺牲。然而,像赵树理这样追求光明和进步、渴望祖国独立和强大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入党几乎是必然会走的道路,为党和人民工作也是必然会做的事情。初心不改,所以痴心不改。
      赵树理的文学特长素来受到朋辈认可,早些年就有过作品问世,但他似乎看得不是很重。参加牺盟会后,他既在宣传队工作过,也担任过特派员、区长、公道团团长、烽火剧团团长以及报纸副刊的编辑,有段时间,还当过机关的司务长。在赵树理看来,只要是党的工作,并没有区别,认真去做就好。是组织发现和发挥了他的天赋、特长,一步步促使他走上人民文学家的道路。而文学,就这样成了赵树理为党工作、为人民鼓呼的工具,小说、戏剧、鼓词、快板书,赵树理也无暇为它们分个高低先后。就像他对工作的看法一样,什么体裁利于党的工作、利于向群众宣传、利于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意见,他就用哪个体裁。为大众的通俗文学,于是就成了他必然会选择的创作道路。
      1943年,《小二黑结婚》横空出世,震动了整个太行太岳根据地,并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到现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6-21期

    • 第2021-06-20期

    • 第2021-06-19期

    • 第2021-06-18期

    • 第2021-06-17期

    • 第2021-06-16期

    • 第2021-06-15期

    • 第2021-06-11期

    • 第2021-06-10期

    • 第2021-06-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