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艺文

《归心似箭》:守初心,担使命

  •   电影《归心似箭》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东北抗联第二路军连长魏得胜在激战中负伤与队伍走散后,经历重重考验,始终坚守初心,不忘革命使命,最终主动归队继续抗日的感人故事。自上映以来,《归心似箭》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公映已逾四十载后,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大力倡导“守初心、担使命”思想的今日,依然有着巨大的教育、启发意义。
      故事开始于1939年冬,抗联连长魏得胜率领队伍穿越高山密林与日军层层封锁线时遭遇阻击,在激战中负伤跌入冰河被捕。他斗智斗勇设法逃出,在齐大爷做掌柜的金矿干活,齐大爷与他成为患难之交帮他离开,由于叛徒出卖,老魏再次被俘获,历经日军严刑拷打,又被发配到煤矿做苦工。随后他寻机率领大伙逃出,逃亡途中饥寒交迫,晕倒时被山民玉贞及其子所救。朝夕相处中,他与玉贞萌生爱情。尽管深爱玉贞,但老魏最终毅然决定继续寻找队伍,再度踏上“雁南飞”旅途,投身如火如荼的抗日战场。
      电影通过对有情义、有信仰、有担当的抗联连长老魏的形象塑造,生动展现了无数抗日英雄和革命将士在艰苦环境中不怕牺牲、负重前行的精神风貌,他们坚守抗日初心,共担救国救难的使命。
      《归心似箭》是献礼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作,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三代导演李俊执导,于1979年国庆之际在全国公映。影片上映之时,恰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件——改革开放。以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儿女为精神内核的《归心似箭》,为处在改革前沿浪潮中的中国观众进行了一场“初心使命”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可谓展现富国之路、民族复兴的杰作,充满思想解放的火花与光芒。
      《归心似箭》与当时革命题材的经典影片不同,并不以宏大战争场面为背景,而是突出细腻的日常叙事,一个“情”字为影片绽放异彩。再有影片中老魏离队脱党恋爱、送金“贿赂”放行、挖煤烧香叩头等场景都摆脱了正统英雄形象刻画的套路。
      在艺术表现方面,首先,光影和色彩成功地用于强化情感,深化主题。老魏和玉贞相遇前以暗色调为主,阴天、夜景居多,呈现压抑、悲壮的氛围,而二人相遇后则以暖色调为主,灿烂阳光、红黄枫叶、潺潺流水、蓝天白云,处处诗情画意,宛若世外桃源,爱情与美景相映成趣,呈现与内容一致的画面美。其次,语言精雕细琢别具匠心。剧本是导演李俊冒着挨批斗的风险压箱底16年的典藏,历经逐字逐句推敲,是导演强烈创作激情的自然流露。第三,演员演技精彩、耐人寻味。斯琴高娃扮演的玉贞主动表白时羞涩的女生情态、送别时泪如雨下、依依不舍的深情令人难忘。魏得胜则生动再现铮铮铁骨的硬汉气质,那略带东北口音的独白言情丝丝入扣,叙事精致简练,使战士的情感世界更丰富,人物形象更有人情味。此外,结尾处民歌式插曲《雁南飞》旋律优美诗意隽永,远景近景特写呼应,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掀起情感高潮,成为传世经典。
      《归心似箭》是编、导、演主创人员严守严肃创作之初心,力承解放思想之使命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归心似箭》在军事题材电影呈现诗意化艺术风格,开时代先河,成为同类题材电影的创作典范,因大胆描写爱情和民族精神而载入中国电影史。
      转眼之间,《归心似箭》的首映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就题材、故事、拍摄技术来说,这部电影的确有些“老”了,但影片的画面、语言、表演依旧耐人寻味,感人至深,其中蕴含的精神青春常在、历久弥新。《归心似箭》描写了抗日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救亡运动,以救国救亡为初心的一代人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归心似箭》公映于改革开放之初,教育了以富国为初心、解放思想为使命的新一代;时至今日,已成经典的《归心似箭》依然教育着以强国为初心、民族复兴为使命的观众,完美地诠释着新中国一直持续绵延的民族之魂。
      如今,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然而,历史就在那里,不能忘却,有了牢记“初心使命”的意识,才是更进一步踏实践行民族复兴使命的关键所在。

    杨晓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7-14期

    • 第2021-07-13期

    • 第2021-07-12期

    • 第2021-07-11期

    • 第2021-07-10期

    • 第2021-07-09期

    • 第2021-07-08期

    • 第2021-07-07期

    • 第2021-07-06期

    • 第2021-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