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我想起了家乡一直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碗红薯》。
故事发生在炎陵县水口桥头江家,与我们学校隔江相望,学校大桥西端与桥头江家相连。桥头江家是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建筑,坐西朝东,格调清新,为湘东南地区不多见的四合院式民居院落。院落门前是日夜流淌的浆溪,还有两棵高大的乌桕树;院落后侧,矗立着一棵千年古松。
1994年前,水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走来了一支革命的队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1927年10月中旬,中国工农革命军来到水口,毛泽东就在水口桥头江家办公和住宿。
21世纪初,我们从桥头江家旁路过时,还常常能看见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坐在大院门前,他就是江家老宅的主人江炳乾。他身体敦实,精神矍铄,只要有人来参观,老人就用客家话一遍一遍地讲述发生在他家的“一碗红薯”的故事。那时,学校每年入学的新生,都要带去听江炳乾老爷爷讲“一碗红薯”的故事,是学校对新生不成文的传统教育必修课。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带领初一新生到桥头江家。在学校桥头隔江就能看清江家大院门前两棵高大的乌桕树,多彩的叶子渲染着浓郁的秋韵,在阳光照耀下通红又美丽。
孩子们亲切地围在江老爷爷身边,一脸慈祥的老人沉浸在往事中。他说,那时我才七八岁的样子,看见住在我家的毛委员单单瘦瘦蛮高蛮高的,穿着灰色的粗布衫衣,脚上穿着草鞋,对人蛮和气,看上去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每天上午出去,到附近的老百姓家去和村民聊家常,了解当地情况,问大家的日子过得咋样,一般要天黑后才归来。毛委员夜晚总是点着桐油灯看书,或者在灯下写些什么,睡得很晚,桐油灯经常整晚亮着。
老人看看眼前这一群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喜欢睡懒觉的孩子们,接着又说,你们不要看毛委员睡得晚,但第二天又起得蛮早,拿本书到院子门口来来回回地走,有时突然停下来,望着门口滔滔不绝的河水像在想什么,走了一会就回来坐到门口的乌桕树下看书。毛委员看起书来蛮上心呢,有时候连吃饭也要喊几次,我阿爸还在背地里说他,看书比吃饭还当紧,了不得。
老人看看乌桕树上红红的树叶,便想起了那碗红红的番薯(红薯),喝了几口浓茶,又说道: 一天很晚了,我阿爸看见毛委员住的那间房的油灯还亮着,想着给毛委员做点吃的东西送去。于是他捡起家里为数不多的番薯,洗净蒸好后就直接送到毛委员办公桌上。
第二天,毛委员派警卫员来送碗,还送来了一块大洋呢。我阿爸哪肯接,说,毛委员吃几个番薯还要什么钱。警卫员说:“毛委员一个都没吃,都给我们战士吃了。他说,这一碗红薯表达了老百姓对我们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我们也要遵守纪律,爱护百姓,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当然也就不能白吃你家的红薯,这块大洋是毛委员让我交给你的,一定要收下。”说完,警卫员硬是将大洋塞进我阿爸手里,一溜烟跑了……
红薯有价,情义无价;银元有价,初心无价。“一碗红薯”的故事,折射出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朴素的军民鱼水情,表达了毛泽东爱兵如子、爱民如子崇高的伟人风格,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以身作则执行军队铁的纪律。
桥头江家现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江炳乾老人于2009年91岁时与世长辞了。
不变的是,屋前滔滔的河水和高大的乌桕树依旧,还有鱼水深情的《一碗红薯》的故事,永远流传。
□彭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