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古交市(原交城县)邢家社乡中社村一座四合院里,康家的长孙降临了。亲戚们夸孩子长得清秀,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孩子的母亲脱口而出,“就叫‘九月’吧,亲戚们也好记。”长到十几岁时,康九月的父亲才给他正儿八经地起了个名字“康宏安”。
1943年8月,16岁的康宏安在家人的支持下正式入伍,加入了晋绥八分区抗日地方部队,他们的部队被老百姓称作“交文支队,打死不退”。
晋绥八分区地委、专署机关驻扎在古交市屯兰川的关头村。八分区根据地周围驻扎日伪军6000余人。作为晋西北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八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担负着运送伤员、粮食、弹药、重要文件等艰巨任务。
康宏安身材瘦小,跑起来轻便如飞,经常主动请战送重要文件。
1944年的冬天,九月怀揣一份重要文件出发,从大川的秘密联络站去屯兰川的八分区驻地。出发后不久,发现被人尾随,路过中社村,他佯装回家探亲,一进院子便警觉地关好大门,把枪藏在放玉米的洋灰箱子里,文件藏在贴身的内衣袋里,他做好了人在文件在、人遇险文件吞肚里的准备。刚刚藏好,耳边传来“啪”的一声枪响。他警觉地跑出院子,门口已经传来重重的砸门声。急中生智的九月一手抓住院中的枣树枝、一手抓住房顶边沿凸出的一块砖,猛吸一口气,蹿上了南房顶,房顶放着一堆喂牲口的草垛子,他立马翻开草垛钻了进去。听到闯进院子的敌人嚷嚷着“哈其罗姑”(日语:八路军),原来是鬼子进村扫荡了。敌人在屋里屋外一阵乱翻,搞得公鸡飞上了屋顶,羊“咩咩”叫个不停,家人都吓得不敢吭声。有一个鬼子从厕所石头墙爬上了房顶,用刺刀在草垛上刺了几刀,不见人影,下去了,鬼子在院子里抓了几只鸡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家里人都没有发现他藏在哪里。当他说出自己就藏在房顶草垛里时,爷爷奶奶吓出了一身冷汗,母亲急得问他刺刀捅伤哪了,他摸摸自己的脑袋,在啊,拍拍自己的胸脯,好着呢。他走后,邻村上下传出了康家的九月刀枪不入的传奇故事。
完成任务后,战友问他:“九月你真的刀枪不入?”他说:“草垛大,我身材小,躲闪要快、动静不能大。”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中原解放区进攻,集结待命的阎锡山组织日伪军向我吕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947年初,白色恐怖笼罩文水,阎锡山实施“兵农合一”暴政,到处抢粮,抢骡马,抓壮丁修工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施行法西斯暴政。
交文支队奉命到文水配合晋绥军区二旅和五旅战斗,康九月随部队连夜急行军,从交城山上的西社下山,经文水开栅到西庄村80里,战士们背着枪和子弹、挎着手榴弹,一路小跑,又困又累,不敢停顿片刻,康九月从来是跑在最前面,他说:“跑慢了就会打瞌睡。”
阎军72师2000余人在文水疯狂抢劫群众财物,奸淫妇女。敌人把平时抢来的粮食存放在文水县城东9公里处的西庄据点,这个据点在西庄村北面,占地5亩,1946年底,阎军占据了这个日军丢下的炮楼。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军决定消灭这个据点。
西庄据点的炮楼四五米高,内有楼梯,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可以射击,楼顶有人值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炮楼有入口与出口,分别有人把守,炮楼内能容纳40余人。距炮楼不远处是一座阎军驻守的高墙大院。
部队司令部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夜幕降临,战士们严阵以待,几名战士先悄悄摸到敌哨兵背后,突然上前撂倒两个哨兵,大院大门朝里关着,进不去,康九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噌噌噌爬上3米多高的院墙,纵身跳进院内,火速打开四合院的大门,他一声口哨,战友们高喊着杀声冲进大院,枪声炮声混杂在一起响彻院子,西南角的房间里有几个家伙正在打麻将,我军突然出现,他们莫名其妙地都站了起来,有的往口袋里装钱,有的拿起枪反抗,有一个敌人冲出门就往旁边的厕所里钻,试图越墙逃跑,康宏安追到厕所一枪撂倒了他。
不远处,攻打炮楼的战斗同时展开,战斗异常激烈,敌人的子弹“嗖嗖嗖”从战士们耳边飞过,历时半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炮楼被炸毁,敌军死伤殆尽,缴获许多粮食、马匹、武器等。我军牺牲了8名战士。
康九月在这次战斗中作战勇敢,机智灵敏,特别是把敌人的院子大门打开,配合队伍进攻院子,对夺取这场战斗的胜利意义重大。战友们兴奋得将他抬起来抛向空中,他在空中手舞足蹈。康九月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劲儿”,战友们都说:“他太机灵了,九月创造奇迹,不奇怪。”这次战斗他立了二等功。
战争是艰苦的,更是残酷的。1947年春天,在文水县北白庄战斗中康宏安负伤了,子弹擦过他的左小腿打到右脚掌,左小腿流着鲜血,右脚掌留着弹片。3个战友按着康宏安,硬生生掰开脚趾头,把弹片拽了出来。没有麻药,康宏安疼得咬破了嘴唇。
这下,被称作“比野兔子跑得快”的康宏安脚不能跑路了,部队安排他养伤,他哪能答应,他说:“你们走了,留下我养伤,我用不了三两天就好了,找不到部队,我怎么去打敌人?”部队领导见他执意不肯留下来,反复做工作,将他送至古交(属交城六区)附近的土地沟养伤。他就地在古交土地沟村参加“土地改革”,在村里积极组织农民种粮交粮,为解放太原做物资战略储备。
王灵仙
(此栏目内容节选自三晋出版社新书《战火中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