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在现场

“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创新党史学习方法 让红色血脉更富生机

  •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省全体党员把学党史与落实“十四五”开局之年工作任务相结合,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连日来,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阳泉市,迎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和群众。所有来到阳泉学习的人,无不为这里的红色故事动容、为这里的党史学习方式点赞。阳泉党史教育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创新形式?又有哪些特点?日前,山西晚报记者深入阳泉进行了采访。
      A 依托党校办教育学院深度挖掘红色资源
      “1940年,为了将华北作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侵华日军决定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囚笼政策’,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为粉碎‘囚笼政策’,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决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沿线。战役发起的第三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到105个团,20多万人向日军堡垒密布的2500公里交通干线发起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
      7月9日,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序厅雕像前,阳泉市委党校教师马戎正在进行一场现场教学。她一边深情讲述百团大战的历史故事,一边激励在场学员,“交通破袭战打断了日军的‘柱子’,捣碎了日军的‘链子’,毁掉了日军的‘锁子’,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是我国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壮举……弘扬百团大战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力;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民族创造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马戎是阳泉市委党校的教师,也是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的专职老师。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给学员们讲党课,是她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我们会根据学员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党史教育课程,让每一名来这里学习的学员,都能够从红色教育中有所收获。”马戎说。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红色资源厚植的热土,阳泉市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运用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2018年6月,依托阳泉市委党校,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成立,继2019年学院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四大干部学院之一后,今年5月,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又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一批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秉持“利用红色资源、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办院宗旨,主动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趋势新要求,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时空、全手段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新模式,不断做大做强“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教育品牌。“不同于普通的讲解员,党校老师对于红色历史、红色资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也能够更有针对性。”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党校老师,学院还根据教学需要选聘党政领导干部、基层一线干部、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红色后代及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为兼职教师,不断增强教学培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目前,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从140余处已备案的红色遗迹遗址中,培植打造了50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15个教育基地,并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挖掘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严格考核、奖补促进”为一体的红色基地现场教学运行网络。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五大模块”为框架,构建起了“一条主线、多个系列”适应不同党员群体的教学课程体系,编写了100万字的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培训教材两套,挖掘了近200万字的基本素材和100多个比较成熟的专题教案。
      截至目前,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已累计举办200多个培训班、培训20000余人次,参训学员覆盖我省太原、大同、忻州、吕梁、临汾、运城等地以及北京、辽宁、福建、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等省市。
      B 党校老师互动教学生动讲述党史故事
      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修缮项目于2021年4月全部完工,被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为“全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月9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时,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正在进行中。一名佩戴党徽的主讲教师,正在与现场的学员展开互动。“中共创建第一城为什么是阳泉?”主讲教师提出了问题。“阳泉是革命热土。”“阳泉交通便利。”“阳泉矿产资源丰富。”……学员们给出自己的答案。“你们说的都对,但都不全面……”这位主讲老师是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玉林,他对阳泉的历史有着深入研究,也是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的兼职教师。在他的讲述中,阳泉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阳泉地处山西东大门,为三晋要冲、晋冀咽喉、京畿藩屏,矿产资源丰富,自明清以后,采矿业、手工业十分发达,无烟煤、铁货、砂器等产品享誉全国。1906年,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穿境而过,此地开始设立阳泉站。从此,阳泉由车站发展为集镇,集镇发展为城市,逐步走上中国近代发展和革命斗争的前台。
      发生于1905年至1908年的山西保矿运动和保晋公司总部迁至阳泉,首开阳泉地区乃至山西近代民族工业之先河。保晋铁厂迅速成为与湖北汉阳铁厂、辽宁本溪铁厂并驾齐驱的全国三大铁厂之一,由此揭开了山西地方近代工业的序幕,奠定了阳泉雄厚的工业基础。
      1912年9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考察山西、莅临阳泉,留下了“以平定煤铸太行铁,可操全国实业界之牛耳”的美好构想,发出工业强国、实业强国的先声。阳泉的采煤、炼铁等工业自此迅速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阳泉地区革命曙光初照。1922年秋,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平定籍学生戎业厚,与先期回乡的进步青年杜鸿成共同创办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使马克思主义首先在“文献名邦”古城平定得到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提上了日程。1922年12月上旬,正太铁路总工会组建了阳泉分会。阳泉铁路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地投入了正太铁路大罢工。1923年10月15日,阳泉分会副会长梁永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泉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阳泉火车站旧址,就是这一事件的最好佐证。
      1926年1月,中共平定特别支部成立,从此阳泉地区有了革命引路人。如今,中共平定特别支部旧址矗立在阳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园内,继续述说着阳泉党组织的诞生历程。
      1931年7月,中共山西特委策动驻平定的高桂滋部部分人员起义,在盂县清城领导组建了编入全国工农红军统一序列的正规武装第二十四军,随后还建立了苏维埃阜平县政府,为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1937年10月,日军攻陷山西东门户娘子关。八路军第129师奉命驰援晋东,师长刘伯承指挥了“重叠设伏”的著名战例“七亘大捷”,这里成为八路军挺进太行山首战胜利的发生地。
      以阳泉为主战场之一的“百团大战”重创了日军,鼓舞了斗志,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抗日战争时期,阳泉人民群众积极支前,从娘子关磨河滩战斗到南庄地道战,从范子侠将军指挥的狼峪战斗到平东、平西根据地的反击,阳泉人民配合正规部队作战3100余次,歼敌1.8万余人,还为抗战输送子弟兵1.6万余人,涌现出了岳勇、赵亨德、李旦孩等令敌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
      1947年4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新高潮,晋察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指挥下,发起正太战役。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电报指示,一举攻克正太铁路沿线的7座县城。同年5月2日,阳泉在这次战役中获得解放。正太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阳泉具备了优越的交通条件、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恢弘的革命进程,才促成中国共产党把创建城市的重任落在阳泉。“中共创建阳泉市是历史的必然。在阳泉建市之前,我党、我军曾占领、收复过诸多城市,但均属接管性质。而阳泉,则是我党在一个山区集镇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的一个崭新的市委、市政府,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第一次。”刘玉林说,2019年9月,电影《铁血阳泉》在送审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再次表述:阳泉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这是历史事实。“刘老师讲得特别生动,互动式问答引人入胜。以前,我只知道阳泉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对于这里是中共创建第一城并不了解,听了刘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深受启发。”一位来自太原的学员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了解到党发展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C 创造体验式学习场景让红色血脉得到传承
      “地道特别长,千回百转,机关林立,如果没有人领路,真的会迷失方向;要是敌人进来了,真能让他有去无回。”在阳泉市平定县南庄村,刚刚从南庄地道里出来的游客段丽说,以前她只在电影里看过地道战,现在实地体验后才知道,地道不仅凝聚了革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体现了党和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我们必须把这种精神延续和传承下去”。“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肯定会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运用地道抵御和打击日寇的情节耳熟能详,一说起这段历史,脑子里就会浮现这段旋律。很多人不知道,电影里展现的地道战,在阳泉市平定县南庄村也曾发生过,电影《地道战》还曾在南庄村拍摄,一些村民还参与了影片的拍摄。为重温那段历史,山西晚报记者跟随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兼职教师的脚步,深入南庄地道,体验那段峥嵘岁月。
      地道内的高度在一米至一米五,宽度仅能容一人通行。因在地道内要弯腰行走,进入地道前,教师详细讲解了在地道内的行走方式。进入地道,射击口、通气眼、指路牌、储粮室、暗道、机关等随处可见,地道里有供人临时居住、组织会议的区域,有暗道、机关区域,地道内土炕上的草席留存至今。
      南庄村的地道修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长约4000米,设置了22个进出口、21个通气眼、31个居住窑洞、6个竖井式防毒气战机关和防烟熏战机关。四通八达的地道连起了村里的很多地方,田里、水窖、驴圈、窑洞后墙、厨房都留有地道口。抗战时期,南庄村的人民群众凭借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在地道中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协同八路军以及当时的抗日武工队,利用地道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有效保护了我党抗日力量和方圆数公里的人民群众。地道从单一的躲藏地成为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1945年,被平定(路北)县政府授予晋察冀“小延安”称号。“目前,南庄村供大家体验的地道全长1600米,地道内的一些路段成年人抬不起头,腰也挺不直,走路特别困难,可以想象那时的村民们利用原始工具挖掘有多艰辛,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阳泉市委党校教师赵文文讲述这段历史时,几次红了眼眶。她说,一个人一支队伍如果没有远大而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哪来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下,每个人都要永远牢记这段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这片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体验式教学是阳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的一种授课方式,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学院还采用课堂教学、访谈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影视教学、网络教学、时空教学等方式,同时设置党性分析、警示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向烈士敬献花篮等教学环节或形式,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时空、全手段的党性教育新模式和“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新方法。除此之外,在党史学习课题上,设置了以“百团大战、中共创建第一城、红二十四军、保晋(矿)运动、近现代杰出女性石评梅”五个重点课题和“娘子关保卫战、南庄抗战地道遗址、大汖惨案遗迹、抗日名将范子侠、保矿爱国乡绅张士林”五个提升专题及二十个延伸专题为框架的“5+5+20”专题丰富课题,提升学习效果。
      阳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一座英雄的城市,学习党史,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把一个个红色抗战文化转化成永不懈怠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位党员立足本职工作,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情用心用力地为人民办实事,架起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永远跟党走,再创新辉煌。
      
    D 中共创建第一城: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1947年5月4日,阳泉建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阳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具有强大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承。目前,阳泉的红色遗址有138处,其中,属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74处,属重要党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遗址12处,属革命领导人故居遗址29处,属烈士墓遗址5处,属纪念设施遗址18处。这些革命资源,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或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或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或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缮、新建遗址。
      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一直以来,阳泉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为保证,以党建为突破,抓好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地把党建工作摆到全局工作中来谋划、来推进、来落实。
      2014年,阳泉市平定县七亘村在“红色”与“绿色”相融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下发展壮大,“红色”即依托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绿色”即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倾力打造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
      2020年,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获得这一殊荣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力量。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联动,为创建文明村提供了持久的内生动力;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立足于特色产业,引导村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小村“颜值”提升;围绕“法治、自治、德治”打造文化阵地,让小村“气质”非凡;挖掘树立群众身边的榜样,传承家风、端正民风、提振乡风;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等群众自治组织,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回望来路,汉河沟村的文明“密码”逐渐清晰。
      作为我省产煤大县,盂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基层发展如何“脱煤”,基层治理如何“脱敏”?盂县借力“枫桥经验”,牢牢扭住乡村自治“牛鼻子”,围绕构建基层民主新任务,引导基层对接百姓现实需求,呼应群众文明期待,扎实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用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促使矛盾纠纷远离基层,和谐新风吹遍乡村。
      不仅仅是在乡村和企业,近年来,阳泉主动适应资源型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积极推动传统封闭的“社区党建”向开放融合的“全域党建”转型,提升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完善“四级联动”领导体制,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树立阳泉市委总体谋划、区(县)委具体指导的党建工作导向,保证了目标一致、行动紧跟、整体推进。坚持织密四级区域网络,强化“大党建”理念,实现了社区党建向城市全域党建有效转变,将城市建成区驻地单位、大中型商圈、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全部纳入全市1023个社区党建网格,实现了组织建在网格、党员亮在楼院、服务落在基层。通过整合、改造、新建、扩建等方式,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5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高达94.5%以上;打造“党员政治生活馆”和“党群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党建平台,初步实现了党员教育有阵地、互联互建有载体、群众活动有场所、文化传承有平台积极探索“精准服务”模式,争创一街一特色、一居一品牌,全市共建立各类志愿服务队500余支、3.1万人,涵盖了公益服务、社会维权、慈善救济、文化体育等领域,开展各类服务2940余次,服务群众近7.4万人次,城市基层党建助力发展新动能全面激活。
      2021年6月17日,“十万党员结对认亲、排忧解难温暖民心”行动正式在阳泉启动。阳泉市委书记姜四清在仪式上表示,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传承“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基因,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持真诚朴实为民情怀,当好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要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与结对户勤联系、勤登门、勤帮忙、勤接济、勤跑腿、勤交心、勤问候,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解决好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4、5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武佳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7-22期

    • 第2021-07-21期

    • 第2021-07-20期

    • 第2021-07-19期

    • 第2021-07-18期

    • 第2021-07-17期

    • 第2021-07-16期

    • 第2021-07-15期

    • 第2021-07-14期

    • 第2021-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