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的庄稼地,遇到丰收年,10余亩良田的年收成最多也就5000余元,这是阳曲县东黄水镇故县村全体村民家家户户的种植收入。农闲时,他们外出奔波,或四处打零工,或就职于附近的厂矿企业,或摆摊做生意,留在村里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孺。
一直以来,2000余人的故县村常住人口仅800余人。近几年,随着物流运输公司、山西尚家井养生水业有限公司的入驻,不仅给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铺路、修广场、建活动中心……村庄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就业、创业。现在,故县村的常住人口达到1200余人。
7月21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阳曲县东黄水镇故县村,听村民们讲述他们的幸福生活。
精准扶贫政策入户全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故县村位于阳曲县城东5公里处,与314省道相邻,交通十分便利,由故县村、小汉村、蒲子村三个自然村组成,目前,全村共有823户2087人。
种植、外出务工是故县村村民的主导产业,今年60岁的刘永贵就是其中一员,平时他在村附近的工厂打工,妻子王月娥一边照料家中十余亩田地,一边照顾一双儿女、公公和两位大伯哥。全家人的经济来源有十余亩庄稼地,还有刘永贵外出打工每月千余元的工资。“家里日子过得特别紧,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更别提盖新房、置办家电和家具。”王月娥说,每天想的就是怎样填饱肚子。
在故县村,和刘永贵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2014年,进行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时,故县村有383户,46.5%的家庭被识别为贫困家庭。故县村也成了全镇行政村中贫困户最多的村庄。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入户,刘永贵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个孩子的教育有“雨露计划”的滋润,全家人的医疗有了保障,各种各样的补贴也多了很多。“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以前不敢想的都开始计划上了,不敢买的东西都能买了。”刘永贵说,2018年,他们花了十余万翻盖了新房,住进了崭新的水泥浇制房里,终于不用再住破旧的瓦房了。2018年,他把电视换成了液晶大彩电,2019年家里添了新冰箱,餐桌上的饭菜也越来越丰富。全村的贫困户也都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在村里平整的水泥路上,跟着刘永贵一路走到他的新家里,只见房屋宽敞明亮,小院三面盖着房屋,院内种植着应季蔬菜。在新房背面是他们以前居住的两间瓦房,土墙、砖瓦、木质门框和房顶,彰显着房屋的历史。“这个房子四处透风,屋外下着大雨,屋内就会下起小雨,即使屋外的雨停了,屋内还会淅淅沥沥地下着,因为屋顶有积水。”采访中,刘永贵和爱人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他们说,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给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据阳曲县志记载,故县村原名木井城,因城中有井,以木为甃而得名。后在隋大业末年为阳直县治,唐武德年间又为汾阳、阳曲县治,故更名为故县村。现村中木井尚在,井口以一米多厚的整块石头凿孔而成,周有24道半沟痕,深达2寸多,为井绳磨损所致,仅以此足见此村历史之久。目前,此井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遮盖井口的挡板,山西晚报记者被井口周边清晰可见的24道半沟痕所震惊,足见这口井的悠久历史,透过井口依稀能看到井底荡漾的水波。老一辈的村民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经常在这口井里挑水吃。“依然能清楚记得井水的甘甜。”村民们说。
在水井前方百余米处有一家桶装水生产企业——山西尚家井养生水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家井水业)。这是故县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时,与民营企业合资创办的企业,为解决贫困户和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尚家井水业的“扶贫车间”招收了王计凤、李初明、边付贵、刘永贵和张美英5名曾是贫困户的60岁以上村民,他们有人负责打扫水厂和水站里的卫生,有人在全自动的生产线上工作,有人负责桶装水的搬运。在尚家井水业董事长王万生提供的一份盖有公司印章的5月份工资单表中,能清楚看到5名贫困户的实发工资少则1700元,多则2331元。“打扫卫生的就是固定工资1700元,其余都是计件工资。”王万生说,很多企业不会继续聘请60岁以上的人,而村里60至70岁之间的人又有劳动力,有人还要继续供养女子上学,经济压力大,他们为这部分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我儿子今年大学刚毕业,女儿还在读高二,我还得继续挣钱养家。我会回到村里,就是因为很多企业都不再招60岁以上的人,在村委的介绍下,能来到尚家井水业上班很是高兴。”刘永贵一边和同事配合搬运着从生产线出来的桶装水,一边激动地说着。
据了解,尚家井水业发掘村里隐没千年的优质水源,挖掘1200米自备岩层深井,井水不与空气接触直接进入自动化厂房生产加工。纯净水经过多次检测符合天然饮用水标准,水中富含矿物质,水质为微碱性水,适合饮用。
对此,故县村支部书记李建军表示,村集体在对本村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壮大集体经济渠道,利用土地、水井和部分资金入股,引进投资近600万元的尚家井水业;除此之外,还成立了物流运输公司。目前,正在商谈的是以土地入股建总投资8000万元的搅拌站,在给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让村民围绕企业搞副业。“据县志记载,故县村的最北边有条通京大道,从石岭关往北或者是杨兴沟一直走可通往京城,故县村成有‘小官道’和‘骆驼道’之称,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再现当时的繁华。”李建军说。
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村里不仅新铺了道路,还修了广场、建了活动中心,更换了自来水管网……村庄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小村的“颜值”在提升,“气质”也渐渐被打造出来。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就业、创业,李建军说,故县村的常住人口由原来的800余人达到了1200余人,未来的故县村将越来越好。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发展项目
故县村引进纯净水加工企业,为壮大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阳曲县东黄水镇的其他9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也在产业振兴上发力,如吉家岗村在村内大力发展大棚种植,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范庄村依托“范庄小米”这一品牌,发展小杂粮加工,打造杂粮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东黄水村依托传统种植业,种出“新花样”,其种植的“五色小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对于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东依红峗山,南靠阪泉山的东黄水镇,它不仅连续多年荣获“优秀乡镇”的荣誉称号,更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让全镇10个行政村有扶贫任务的建档立卡户878户2041人全部脱贫,更是让吉家岗村、大汉村、洛阴村、西殿村、范庄村、马驼村6个行政贫困村高标准脱贫摘帽,13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个传统农业大镇,如何让贫困村脱贫摘帽,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未来将如何发展乡村振兴?东黄水镇党委书记黄根锁说,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他们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亲自遍访全镇贫困户,各村支部书记遍访本村贫困户,通过召开分析研判专项会议,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每户的脱贫计划,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做到精准施策。“我们镇落实扶贫工作例会和通报制度,定期召开镇脱贫工作推进会、村级脱贫工作现场办公会,每月专题例会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进展点评通报,确保各项脱贫任务月月有进展、月月有突破。”黄根锁说,对于贫困户,他们在教育、健康、就业、生态、交道、产业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不落一户一人。661户贫困户子女在教育上享受过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雨露计划、国家助学贷款等;852户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308户享受过外出务工奖励等创业扶持;132户享受过退耕还林(草)等生态补偿;474户享受过发展生态产业;746户享受过技术指导或技术培训;339户享受过产品销售帮扶;264户获得过信贷资金扶持等。
在乡村振兴方面,先后对吉家岗村、大汉村、马驼村、范庄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接通上下水、天然气,对街道进行美化亮化。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全镇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实现了生活垃圾上门收集、集中处理,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各村水、电、路、网实现村村通,居民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大提升,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除此之外,黄根锁说,他们还将合理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围绕总部园区、小微企业园区、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这三个点,在周边村建设园区配套生活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职工公寓,建设商业服务街,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发展;挖掘东黄水镇境内红峗山、路家巷传统文化资源,华国锋故居、战地医院红色文化资源,吉家岗、范庄美丽乡村文化资源,整合发展3条旅游线,打造东黄水宜游新名片;深掘“范庄小米”传统优势、做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扶持甜玉米种植加工,全力打造农业发展3个特色种植片区。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实习生 夏哲潇 方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