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追寻红色印迹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十八站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三晋革命摇篮地 培育文武治世才

  •   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上,坐落着一处民国风格的小院,整体建筑简朴典雅。它就是昔日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现在的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简称“国师纪念馆”。
      学校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102年的历史。在建立之初,它是一所专门培育全省小学教员的师范学校,但后来却演变为山西革命者的摇篮。
      你想了解这段光辉的历史吗?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去国师纪念馆看看。
      当年在山西中等学校中堪称一流
      国师纪念馆位于五一路小北门,筹建于1985年,1991年9月18日开馆,2000年增挂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的牌子,隶属于太原市文物局。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国家三级博物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西洋风格的门楼,就来到了纪念馆的院子里,正面是二层的小楼,东面是图书馆,东南角处是红色的“山西建团纪念碑”,东面墙上还有“牺牲救国”和“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入会誓言”的题字……眼前的种种,瞬间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国师纪念馆旧址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育全省小学教员的师范学校。据该馆副馆长杨芸介绍,阎锡山的本意是要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但没想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国民师范成了革命者的摇篮,成为一团红色的火苗。阎锡山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从1934年下半年开始,不再招收新生,1936年停办了该校,结束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历史。
      记者在该馆的办公楼一层看到一个沙盘模型,基本上还原了学校当时的模样:整个学校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0亩地,以大门、大礼堂、办公楼为中轴线,东西各建有十排学生宿舍及东西图书馆各一座,从学校大门往里走,最前面的是庶务、监学、总务的办公室兼宿舍。整个学校规制完整,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强大,当时在山西所有中等学校中堪称一流。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建筑现在只能看到办公楼和东图书馆了,国师大礼堂毁于战火,其他建筑在太原的旧城改造中被拆掉了。”杨芸惋惜地说。
      目前的国师纪念馆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不足当时的二十分之一,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共有大小展厅14个。馆内设有“育才学府革命摇篮”“党风廉政教育展”“旧址原状陈列”“东图书馆原状陈列”四大固定展览。
      办公楼一层是主题为“育才学府革命摇篮”的四个重要展厅及影像放映厅等。二层是旧址原状陈列:会议室的正中央挂有孙中山像与长条桌、木椅、水杯等陈设,都是旧时的布置,这里曾是国师召开会议的主要场所,后成为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和牺盟会的会议厅;校长办公室、学监室也都是原状陈列,在学监室还保留着当年学生使用过的油印机,学生社团编制的进步刊物大多在这里印刷。
      从育才学府到革命摇篮
      “育才学府革命摇篮”展览,分别从四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国师纪念馆的发展与历史。
      第一展厅“创建国民师范,普及国民教育”,讲述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初创时期。阎锡山早年留学东瀛,对日本从小学开始就重视军国主义教育颇为欣赏。1917年,他任山西督军兼山西省省长后,一度着眼于教育建设。1918年公布了“山西教育计划案”,在省城太原正式组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目的是培养一大批能够为他所用的人才,以巩固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在展厅中有一幅国民师范学生来源比例图,从中可以看出,学校中61%的学生来自劳动人民及贫寒家庭子弟。“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待遇优厚,一律免收学费,学生们的制服、伙食、住宿等费用都是由学校提供。另外,就业也容易,当时小学教员在全省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富家子弟大多又不愿意干这一行,所以贫苦家庭子弟便争先报考这所学校。”杨芸解释道。
      当时就有人戏谑道:“山西办了国民师范,拉洋车的少了一半。”然而就是这“拉洋车一半”的学校,为我党培养出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薄一波等人都是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走上革命道路的。
      第二展厅“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学生运动”,主要讲的是山西党团组织的成立以及国民师范学生与反动当局所进行的斗争。国民师范1924年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5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从此革命的火焰在这里燃烧。国民师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太原继省立一中之后,开展革命活动的又一个中心。在馆内的东南角处,矗立着由彭真同志亲笔题词的《山西建团纪念碑》,就是山西建团的见证。
      此后,国民师范历次的学生运动都是在革命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的影响下,在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展开的。
      第三展厅“利用外围组织,唤起人民大众”,展示的是国民师范进行的一些革命活动。据杨芸介绍,从1927年到1936年,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党的工作重心也由省城转移到农村,但国民师范的革命活动始终没有中断过,仍在秘密地进行着。特别是进入30年代后,我党的外围组织“山西互济会”“九·一八读书会”“社会科学联合会”“红军之友社”等,在以国民师范为中心的省城大、中学校秘密播撒革命火种,发展进步青年学生加入党团组织,并适时发起了“九·一八”反蒋抗日、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及反会考学潮等一系列斗争,作为太原学生运动中心的国民师范,又一次走到了反帝斗争的前列。
      第四展厅“建立统一战线,奋斗牺牲救国”讲述了山西牺盟会的成立及发展。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诞生的,最初由阎锡山担任总会长。阎锡山选择“联共抗日”后,牺盟会进行了改组,由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权。
      牺盟会以国师为基地,举办了“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训练团”等训练团体,为我党培养出四千余名军政干部,学员来自二十几个省市,甚至还有海外华侨中的进步知识青年。“被誉为‘烽火侨女’的李林就是军政训练班的学员,1940年4月26日,为保护50名同志安全转移,她陷入重围,身负重伤,在敌人的叫嚣声中举起手枪用最后一颗子弹射穿了自己的咽喉,英勇就义。”杨芸告诉记者。
      1937年8月1日,在国民师范诞生了山西新军的第一支队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他们奔赴抗日战场,创建根据地,在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日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民师范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了迅速将抗日战争从准备阶段转变到实施阶段,中共中央北方局及时将领导机关由北平移驻太原,直接部署并全力推动华北和山西各地党组织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彭雪枫、徐向前、肖克、程子华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太原,并多次去牺盟会总部所在地的山西国民师范作政治报告和讲演。在国师纪念馆中,就有一个展厅集中展示了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民师范的活动。
      来到太原后,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在国民师范大礼堂专门为牺盟会的负责干部包括非党干部公开做了一次报告,主讲了如何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发动群众问题。在此期间,在国民师范办公楼梁化之的办公室里,刘少奇还同这位阎锡山的代表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公开表明了我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及双方合作抗日的重要意义,有效地促进了我党在山西工作的开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周恩来在山西停留的短短三个月期间,就先后在山西国民师范大礼堂做过三次演讲和报告。1937年9月中旬,周恩来同志在国民师范大礼堂演讲,《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第一卷上册说得很详细,“周恩来以高亢、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围绕坚持抗战这个中心,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为人们指明了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他号召大家脱下长衫,换上短衣,走上前线去工作,去战斗,去打击敌人,当天到会听讲的除学员外,还吸引了各界成千群众。整个礼堂和大院儿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们被周恩来既有鼓动性又有说服力的讲话征服了,台下鸦雀无声,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馆长推荐
      自建馆以来,国师纪念馆馆藏文物数量逐年增加,每一件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接下来,由国师纪念馆馆长万晓明为大家推荐该馆的特色文物。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会徽
      在国师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会徽,年代为1936年,质地为铜制,圆形图案,直径为2.5cm,厚度为0.9cm,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会徽背景为天蓝色的地球,中间是中国的雄鸡形版图,整个版图为绿色,但东三省却是红色,寓意东北三省正在流血,祖国大地需要我们去保卫她。
      一件延安生产的大衣
      这是一件藏青色粗织毛呢大衣,衣长126cm,是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抗日革命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在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导下生产的,由毛泽东主席亲自赠送给赵宗复同志。
      赵宗复,山西五台县人,是一名优秀的地下党员,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颇得阎锡山的赏识。1943年,国民党又猖狂地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遭到了国际上进步舆论的谴责。为了弄清真相,以正视听,中外记者除参观国民党统治地区之外,一定要到延安参观。阎锡山选派赵宗复及其姐夫徐士珙陪同记者团前往延安。
      中外记者团到达延安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和热情的接待。赵宗复是地下党员,这次回“家”特别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还亲自将这件陕甘宁边区人民自己生产的藏青色粗织毛呢大衣送给他,让他披着回去,并嘱咐道:“外面风大,不要受凉”,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之间崇高的友谊和革命领袖对同志的爱护之情。
      1991年9月18日,赵宗复的爱人赵熙赫同志将这件大衣捐献给国师纪念馆,1995年由国家文物局鉴定小组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7-28期

    • 第2021-07-27期

    • 第2021-07-26期

    • 第2021-07-23期

    • 第2021-07-22期

    • 第2021-07-21期

    • 第2021-07-20期

    • 第2021-07-19期

    • 第2021-07-18期

    • 第2021-07-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