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追寻红色印迹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十九站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燃山西革命星火 翻山西革命新页

  •   太原,又称“龙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原,也是山西红色革命的发源地。
      1924年夏,受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委派,高君宇返回母校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建立中共太原支部。如今,在太原市的文瀛湖公园南侧,彭真塑像临文瀛湖耸立,塑像背后,就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的旧址,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很多老太原人都知道,文瀛湖公园最早还被称为“中山公园”,因为早在1928年,孙中山先生就来到这里宣传过他的思想,红色星火从这里燎原,山西革命的灯塔也从这里点燃。
      革命者正年轻他们是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所在的位置,曾是明清时期的山西贡院,1906年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1921年5月,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成立,这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1924年夏中共太原支部也在此成立,这是在山西省建立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走进中共太原支部历史陈列馆,一组蜡像引人注目。几位青年围坐在方桌旁,面前摆放着《新青年》《新共和》等进步杂志,这组蜡像完整还原了太原创建党支部时的场景,高君宇作为太原党支部的领航人,其校友李毓棠、张叔平、傅懋恭(彭真)等进步青年相继加盟,酝酿建立太原青年革命团体。在纪念馆里,以人物为篇章,分别介绍了彭真、高君宇、贺昌等革命者的戎马一生,也让年轻一代能够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员执著地为理想、信念奉献一生的事迹。
      彭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者
      该馆办公室主任武敏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纪念馆二楼,是“彭真生平业绩陈列展”。分为1个序厅,2个展厅,陈列展出彭真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348张,实物141件,文献手稿164份,并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辅以雕塑、场景复原、绘画、影视等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彭真同志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反映了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
      该展厅共分六部分内容,分别是“追求真理、投身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共产主义奋斗到最后”。“在整个展厅里,我们对彭真同志为革命事业奉献的一生都做出了基本介绍。从他参加革命时的照片,到拟定宪法序言的手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出访外事活动时穿过的大衣,以及依据他在北京住所复建的卧室,就是想真实再现彭真从早年参加革命与国民党斗争,到任职北京市长为首都建设倾尽心血,再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殚精竭虑的一生,反映彭真同志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该馆宣教科科长周芸说。
      高君宇:中国青年革命健将
      “要说中共太原支部的建立,那一定要提高君宇了,他可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在武敏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纪念馆一层的“高君宇生平业绩陈列展”中,该展览通过120余幅历史图片和20余件文物,20余份文献手稿,辅以雕塑来全面展示高君宇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以此激励后人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学习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受他崇高的人格。
      展览内容主要介绍了高君宇献身革命的一生,分别为“立志报国”“追求真理”“驰骋南北”“播火三晋”“光照千秋”五大展陈主题,讲述了高君宇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以及为了共产党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毕生决心和信心。展厅内,展现了高君宇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奔走忙碌的一生,他的一件件壮举,也串联起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甘于奉献的精神。周芸说:“1925年3月1日,高君宇因劳累过度引发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脓肿,高烧不退,于3月4日住进北京协和医院。3月5日,年仅29岁的高君宇与世长辞。”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何尝不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写照呢?
      贺昌:寸心久欲报家邦
      贺昌是我党早期杰出的青年运动与工人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也是山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纪念馆内也有“贺昌生平业绩陈列”,通过110余幅图片,20余件文物,30余件文献手稿,辅以雕塑,并配有声、光、电技术,系统介绍了贺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贺昌在省立一中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随即进入上海大学学习,结识了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施存统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贺昌弃笔从戎,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委员、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3年9月,蒋介石调动百万大军,对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围剿”,贺昌留在苏区,与项英、陈毅等在瑞金组成中央分局。1935年3月10日,贺昌率突围部队在会昌县高排乡归庄附近与敌人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上高小时写的《壮志歌》“寸心久欲报家邦”的崇高誓言。
      贺昌的一生也非常短暂,他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据武敏介绍,“贺昌是山西离石人,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建成了贺昌烈士纪念碑和贺昌烈士雕像,并把他上过学的离石高级小学改成贺昌中学。每年,我们也会接待一些来自贺昌中学的师生们,他们代表家乡人们,来看看故乡的英雄,而贺昌的革命精神也鼓舞着大批有志青年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发愤图强。”
      百年风雨涤荡见证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
      山西省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以及1924年夏成立的中共太原支部,都是在山西省立一中建立的,所以该馆也重点展现了太原建团、建党组织的历史。早在2002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于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在此建起了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占地10.3亩,建筑面积5656平方米。2010年4月27日,经中央同意,正式定名为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据武敏介绍,该馆主题陈列中共太原支部历史,用四个部分,介绍了山西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的背景过程意义。
      第一部分为“山西近代新兴工业和新式教育的发展”,从1902年山西大学堂的创办,到山西师范学堂、太原女子师范、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这些学校都是进步思想传播的阵地和革命青年成长的摇篮。
      第二部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山西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促进了太原进步青年的觉醒。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成为山西传播新文化的前哨阵地,1919年8月,北京大学学生领袖高君宇回到太原,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与学生领袖王振翼和积极分子贺凯、梁震、李毓棠、姚錞等人创办传播革命新思想的刊物《平民周刊》,这些进步刊物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省城引起很大反响。省城10余所大中学校的进步师生纷纷组建进步社团。
      第三部分主题为“山西党组织的建立”。该板块以时间为节点,介绍了党组织建立的进程。1921年5月,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1922年5月,驱赶了时任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反动校长魏日靖;1922年12月,参加了正太铁路总罢工运动。在山西中共党组织成立之前,太原以及大同等地区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担负了党组织“应有的工作”,起到了党组织应起的作用。1924年夏,高君宇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内组建了山西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从此,山西的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四部分主题为“山西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共太原支部成立后,先后领导发动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斗争,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把省城太原的革命活动不断推向高潮。1925年10月,中共太原支部改为中共太原特别支部,崔锄人任书记。至此,存在了约一年零四个月的中共太原支部结束了其使命,但中共太原支部的建立已在山西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馆长推荐
      在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人们不断从革命精神的源头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奋发有为的动力。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该馆馆长杨士彪的带领下,通过红色革命文物,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两块残匾
      山西革命“红船”启航的地方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两块刻有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名的残匾是见证。
      一块残匾长59厘米,宽37厘米,厚14厘米,上有半个“学”字;另一块残匾长72厘米,宽68厘米,厚14厘米,上有“立第”二字。2017年,“中共太原支部历史陈列”开展时,两块残匾与世人见面。这两块残匾同纪念馆所有的展品一起,形成一部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彭真使用过的书箱
      1924年,彭真带了一箱子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赴晋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彭真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走社会主义的初步尝试。从此以后,他养成了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都带上书,始终没有放松过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担任了几项领导职务,需要经常到外地进行调查研究。每逢离京外出时,他总是带上必需的书籍和中央有关文件等。有一段时间,还是用解放前的老办法,把衣服和书籍混放在一个箱子里。后来书越带越多,主要是增加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的书,就专门用一个皮箱装书。他的老警卫员李志玉看到用老办法带书,难以满足首长的需要,就找木工师傅商量,做成了一个木质的便携式书箱。书箱长61.8厘米,宽41.5厘米,合起来像一只大箱子,打开立起来,就是一个小书架,虽然搬动时比较重,使用起来却很方便。彭真不管外出访问还是视察,都要用这只箱子带上满满的一箱书,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看书学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
      2002年10月,该书箱由彭真的长女傅彦捐赠给纪念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7-28期

    • 第2021-07-27期

    • 第2021-07-26期

    • 第2021-07-23期

    • 第2021-07-22期

    • 第2021-07-21期

    • 第2021-07-20期

    • 第2021-07-19期

    • 第2021-07-18期

    • 第2021-07-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