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子夜

古老又崭新的吕梁山“诗的原风景”

——简评山西作家刘晓利组诗《日子醒了》

  《日子醒了》是山西女作家刘晓利的组诗。刘晓利在诗中将目光投向故乡,以独特的吕梁山区人民的生活与劳作、情感与情思、追求与向往,同吕梁山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密切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幅浓郁的吕梁山“原风景”。
  吕梁山虽无太行山八百里磅礴恢弘,但却似山西专属,其蕴含并延展的文化更能代表山西,山西文化之根、乡土情调也多自于此,它像一位温暖慈祥的“丑娘”呵护着山西的文化传统。
  刘晓利于1988年生于吕梁市临县车赶村,自小熟稔吕梁地区风土人情,年少时便对历史与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加之对诗歌的热爱,她成为吕梁山区人民生活与地区文化的代言人。
  《日子醒了》是刘晓利较有代表性的组诗,28首短诗中多数从题目就可感受地域独特的生活景物,比如《酸枣》《枣花》《那片玉米林》等,每首诗都很短,犹如吕梁山区时不时刮过的山风;每首都很朴实,犹如吕梁山田野里的野花;每首都很直白,犹如吕梁山人们的性子。
  刘晓利的诗歌试图捕捉家乡人民最本质的东西——吕梁山的灵魂。两千多年来,作为文化表征的吕梁山孕育热爱着它的人,世代相守、代代相传,探寻人生意义和价值,如《致自己》中说:“剥开生活中的团团迷雾/一些事情终于活得明白。”吕梁山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如团团迷雾,大山蕴含的文化征象与意义很难轻而易举理解,它古拙、低调、土气,真诚面对它,如真诚面对生活,作者终将有更深刻的感悟。
  刘晓利诗歌另一主题围绕着家与亲情展开。吕梁山人民千千万,以家庭为中心凝聚在一起,构成吕梁山独特的家庭理念,这种家庭理念又推而广之,形成吕梁山的乡土理念。诗人从幼年就深深依恋这种家的味道,这沁入心灵的亲情。在《送灶爷》里,诗人回顾了曾经的懵懂:“窗外的月亮又一次圆满/我想起了和家人在一起/度过的第一个上元夜//那时母亲还很年轻/父亲陪在我们身边/那时候我不懂父亲”。短诗令人想及朱自清的《背影》,极为朴实地表现了年轻不成熟时对父母的误解,好在人成熟起来后会逐渐地明白父母对传统仪式的热爱和崇敬。
  作为吕梁山乡土作家,刘晓利的诗同样离不开吕梁山的自然与生态元素。她扎根于吕梁山,对自然充满着敬畏之心。《辽阔的蓝》中,她表达了“把蔚蓝归还给天空”的诉求,呼吁保护生态环境,有让天空再一次蓝起来的朴素生态思想。刘晓利也表达人之于自然的渺小,无精神可言,只有真正懂得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理解自然赋予人的灵性,人才是完整的。
  吕梁山既博大厚重,又朴实低调。文化如此,人民亦是如此。这恰是刘晓利这位吕梁山诗人的诗歌理念与本质特征。我们需要更多刘晓利这样的年轻诗人,承继故土文化、传颂民族精神。诗虽短,其情思绵延;文虽土,其感情真诚。刘晓利的诗是吕梁山最好的礼物之一,忠实地表达了吕梁山应有的情愫,描绘了时人时地和此情此景,为吕梁山文学、山西本土文学、黄土高原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声音与情调。

□杨晓丽

  日子醒了(组诗)
  日子醒了
  像是对自己的呼唤
  他向着大山呼喊
  哎,哎哎
  大山也回应
  哎,哎哎
  牧羊人家的一群羊
  也跟着喊了起来
  咩,咩咩
  山醒了
  日子就醒了
  ……

  送灶爷
  窗外的月亮又一次圆满
  我想起了和家人在一起
  度过的第一个上元夜
  那时母亲还很年轻
  父亲陪在我们身边
  那时候我不懂父亲
  为何在正月十五送灶爷
  晚饭后点燃一炷香
  父亲快速从灶台上请下灶爷神像
  烧一份黄纸
  跪下来磕三个响头
  据说这样,灶爷就升天了
  新的一年里
  它会在天上保佑我们有饭可吃

□刘晓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8-02期

  • 第2021-07-30期

  • 第2021-07-29期

  • 第2021-07-28期

  • 第2021-07-27期

  • 第2021-07-26期

  • 第2021-07-23期

  • 第2021-07-22期

  • 第2021-07-21期

  • 第2021-07-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