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龙城夏日,“青春诗会”沸腾山西诗坛

  •   7月30日,备受诗坛瞩目的中国作协《诗刊》社第37届青春诗会(山西沁源)启动仪式在太原举行,我省诗人张常美、张琳、张随入选本届青春诗会。
      “青春诗会”是中国诗歌界极具影响力的诗歌品牌活动,是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精心打造的经典品牌,自1980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了36届,入选诗人从全国选拔,每届只有15人。
      青春诗会与山西渊源深厚。山西青年诗人自1986年开始入选青春诗会以来,先后已有24位诗人入选了其中14届的青春诗会,入选人数位居全国前列。而本届青春诗会,我省又一次有3名青年诗人同时入选,充分显示了山西优秀青年诗人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成果。而本届青春诗会也是继1986年太原、1994年宁武之后第三次落地山西,入选本届青春诗会的青年诗人和导师们奔赴沁源开展了诗歌采风和创作交流等诗歌主题活动。
      在第37届青春诗会启动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诗刊》主编李少君,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第37届青春诗会新人代表李啸洋从青春诗会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与山西的渊源、山西诗坛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讲述与评价,现将精华整理摘录,由此一窥我国当代诗歌创新之路及山西诗歌的发展与当下。
      要通过你们的眼睛、你们的心灵去感受这样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
      吉狄马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鼓舞人心。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第37届青春诗会召开了,总书记的这个讲话也要作为我们办好本届青春诗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从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诗歌开始,青春诗会已经走过了41年,它的宗旨就是如何培养青年诗人,推出优秀的青年诗人,让更多的、优秀的诗人进入广阔的诗歌事业。所以青春诗会这40年实际上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诗歌史的发展,是一个缩影。
      我是第6届青春诗会的学员,到现在35年了,现在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很多诗人,大多数都和青春诗会有着深厚的缘分。
      这一次青春诗会到了山西,到了沁源,能让我们认识山西、了解当地,能够看到沁源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诗人们向当地人民、向基层学习的一次机会。参加这一次青春诗会的青年诗人们到了山西,到了沁源,我想会学到很多东西,我也希望这些青年诗人朋友们,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通过你们把它们呈现给我们和关注本届青春诗会的所有的读者朋友们。
      诗歌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认识时代,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这对任何一个诗人都非常重要,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真正伟大的诗人都必须要认识它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今天我们这个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到底处在什么样一个状态下,都是我们诗人需要了解的。
      我并不认为诗人是完全在象牙之塔,就在自己的书房里面,完全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一切,这样的诗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诗人。博尔赫斯也好,佩索阿也好,你重新去看他们的写作的话,除了走向自己的内心这重要的一点外,他们永远是在折射他们那个时代,是在折射人性,他们所表达的东西具有很强的个人经验。他们所构筑的世界,一定是和那个时代有关系的。
      来到山西,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确实是多元共体。多元是指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元的,我们的区域性文化也是多元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于它形成了一种多元共体。在山西就可以看到这片土地上,它的文化是深厚的、交融的,还有历史传承。这种文化同时又具有包容性,能接纳不同文化,同时又能把不同的文化形成在自身中,把自己变得更丰富和强大。我想这对我们每一个诗人、对他的心胸的开阔都是有启发的,对写诗也是一种滋养。
      我们到了山西,很重要的一点是还要看山西这个地方的发展,这里是一个资源大省,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山西对国家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山西人民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我们的写作,要向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学习,特别是当地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实践,这种实践对我们来说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写作,并不是简单的一种主题,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你们的眼睛、你们的心灵去感受这样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
      人民的生活对我们每一个诗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期待这一届青春诗会留下一些美好的诗章,奉献给山西、奉献给我们这个时代!
      青春诗会带来很多山西之外的文化推动山西文学的发展
      杜学文(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第一首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农耕形态下生活的日常状态,产生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历史时期。这首诗是谁写的?在哪里写的?据说是击壤的一位老农吟唱的,他在什么地方吟唱的?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现在的临汾尧都区康庄村。这首诗已经穿越了时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了几千年的时光,这不是一首诗的荣耀,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人在4500年之前生活状态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描摹。而事实上它也不仅仅代表中国人,其实代表的是人,是人类。这样一首诗只有几个字啊,但是它的时空观,它的生命力,它所描写的生活状态和宇宙世界与人之间这种关系,一直影响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甚至也滋养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有人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来描述人类的心理状态,有人以非常优美的诗句来表达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工作是谁做的?有很多人在做,其中有一部分人叫做诗人。诗人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我认为它也有神圣感,有神性。这种神性就是表达人和自然之间这种紧密的、和谐的、完美的统一的形态,并且以语言——对我们而言是以汉语——来呈现出来。同时在呈现的过程中,它也表达了汉字自身独特的美感,而我们的诗人就把这样的美感展现和表达出来。中国的诗人恰恰是最具有独特美感的诗人,他们往往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辽阔、澎湃、壮阔、感人、动人,使人感慨万端的宇宙自然和人神境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是一位山西的诗人创作的,只有20个汉字,但是它所包括的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人自身的内心世界,人对宇宙的感慨和触动,人和自然之间那种非常完美的统一,是那么的辽阔丰富,那样的使人深思,超越了具体的时空和具体的事件,达到了一种永恒的状态。这是中国式的伟大,是中国汉语言的伟大,也是中国文化的伟大。非常幸运,我们还有很多的人在从事这种伟大的创造,在延续这种伟大的文明,而在座的就是这样一些人当中的部分。
      青春诗会和山西渊源颇深,一批一批的山西诗人由于青春诗会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改变了他们的创作状态,使他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的作品,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我作为一个山西人,作为一个诗歌的粉丝,非常感谢青春诗会,感谢创办青春诗会、为青春诗会付出劳作的那些人,他们为诗歌的发展,为诗歌的魅力付出了默默的劳动。当然我也非常感谢青春诗会带来了很多山西之外的文化,诗歌的元素、生活的方式、理念、思想和行为,使山西能够不断地汲取到其他地方优秀的文化元素,进而推动山西文学的发展。
      未来需要新的创造需要创新的精神和开拓前进的勇气
      李少君(《诗刊》主编):每年一度的青春诗会总是广受关注,因为青春就是诗意的象征,青春诗会更是诗意文明和审美方式的典范。青春本身就是美的,诗歌因青春焕发异彩,散发魅力。青春诗会注重新锐、激情和创新,对青春诗会的肯定本身就是对激情和创新的肯定。
      创新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使命,创新也是今天新诗的使命。创新一直是中国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青春永远绽放,诗歌永远年轻,探索永不停步,创新总是被肯定和鼓励,青春诗会象征着未来,未来需要新的创造,需要创新的精神和开拓前进的勇气。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百年新诗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刻,这个历史时刻的出现,也是诗歌内在的艺术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百年新诗一直在寻求突破,当然也有外在的历史契机的推动,那就是新时代的到来。
      百年新诗的新的历史时期,从艺术内在规律来说,经历了向外学习,向内寻找,向下挖掘的阶段之后,现在开始本能地呼唤向上超越。诗歌在普遍呼吁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外在的推动来自新的时代,作为诗人应该不负百年新诗的期望。
      青春诗会诗人们可以说恰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未来是你们的,对于你们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未来的辉煌正在等待你们。青春诗会是未来诗歌的发源地,是未来诗人的孕育地,也终将成为青年一代美好审美文明方式的典范。新时代诗歌的希望就在于青年诗人的成长发展新的征程上,让我们共同努力以诗歌的创造激情和创新精神,加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设之中,主动积极参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新时代诗歌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诗歌的贡献。
      诗人需要承担时代写作需要虔诚和敬畏
      李啸洋(第37届青春诗会新人代表):前几天我读到一句话,是评价俄罗斯白银时代女诗人阿赫马托娃的:“一个诗人一旦比自己的诗歌更有名,这意味着她出于外因而被祭奉于荣耀的圣堂之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诗人身份与写作的问题。我想,每位诗人都面临这个问题:诗人持何种身份写作,诗人为什么写诗?
      先来说身份问题。新媒体时代,一些诗歌事件和诗歌行为艺术取代了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关注,甚至让不了解诗的公众误以为,这就是当代诗人。这是公众的误解。这个时代,诗人最难克服的,是外界对诗歌和诗人的偏见。美学没有标准,但有高低之分。外界的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与诗人的自我定位有关。唯一能避免误解的,就是诗人创造的诗歌经典的文本。一位有追求的诗人,必然会相信并且创造语言的神圣世界。聂鲁达说,“大地”应经常出现在诗歌中。这倒不是因为大地本身这个词,而是一种命名为大地的诗歌情怀。诗人需要有这种初心和情怀,有这样的情怀才能创造经典。
      第二个问题,是写作的问题。卡夫卡说:“一本书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一首好的诗,一定劈开了人们心中向往的或者藏起来、未被说出的东西。这些未被说出的,便是自然、情感、哲思。围绕这三样内容,诗有了千变万化的色彩。但是,不管怎么变,诗的写作离不开对人和社会的思考。多年以前,我读到德语诗人里尔克《庄重时刻》里的一句诗:“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那是严寒的腊月,当时我经历了第三次考研,在绝望痛苦的境况中,里尔克的这首诗走向了我。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里尔克的名字,第一次被现代诗所打动。它同情我,唤醒了我,也鼓励了我,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希尼在《舌头的管辖》中曾说,“没有一首诗可以阻挡坦克,但诗歌的功效有时确是无限的。”诗歌用语言提供了一种解脱的经验,揪住了我们的注意力。谈论诗歌是容易的,但是写作诗歌却很难。短短几行新诗,是美学短跑,是思想的跳高。诗歌的写作过程中,需要用感官印象来结构的,不能用逻辑;需要用灵感加持的,不能用毅力。需要用词语短跑来冲刺意义的,不能用句子的马拉松。诗的语言尤其精细,它不像小说语言一样可以泥沙俱下。诗是钻石的剖面,要经过写作工序的多重打磨。拉美诗人鲁文·达里奥在一首诗里写道:“每天,我都反复磨一把刀/也反复被一把刀磨/在刀和磨之间/我时而提一把刀/又时而变成一方磨石。”好的诗歌正是这样诞生的。
      诗人需要承担时代,写作需要虔诚和敬畏。敬畏,是诗人得到神性和智慧的途径。诗人应该置身于语言纯净的根中,然后才能像鸟一样飞往远山。一位好的诗人,他写的句子都是第一句,他写的句子也是最后一句,这样的句子一定处理了轻盈与沉重的关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说:“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一个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逢。”一首好诗能找到现实的座标,能找到它的知音。这,便是诗歌奇妙的地方。
      青春诗会是诗人的相遇,也是诗与诗的相遇。追求诗歌和远方,是为了安定灵魂。文学的境界是“真、善、美”,真袒露本相,善启迪智慧,美净化灵魂,诗歌通过书写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帮助心灵抵达新的境界。在多元化的新时代,诗人能以诗歌相聚,这是难得的缘分。祝愿大家回到写作的初心,在诗创造的世界里永葆青春。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8-04期

    • 第2021-08-03期

    • 第2021-08-02期

    • 第2021-07-30期

    • 第2021-07-29期

    • 第2021-07-28期

    • 第2021-07-27期

    • 第2021-07-26期

    • 第2021-07-23期

    • 第2021-07-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