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百多年来名门望族是如何对时代弄潮的?《四大家族》节选——

糜老太太上菊花岭

  •   《四大家族》樱花荷塘著 作家出版社
      这部煌煌百万字的巨著讲述了四个江南大户糜家及其姻亲明家、秦家、胡家等盐茶布商人爱国传家、兴邦友邻的百年家族史,详细记录了四大家族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战争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巨大牺牲……
      糜家祖上是秦巴山区人,因盐业生意移居扬州,糜老太爷暗中支持并加入同盟会而受到清廷迫害,不得已举家迁往徽州从事茶叶和丝绸、陶瓷生意。红军长征后,糜家认为在国民党统治比较严密的东中部地区不可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带领大家再次迁徙到了自己的祖籍地汉中,开辟了从陕南到青藏高原的盐茶贸易通道并与川陕红军建立了直接联系,家族中也先后有几个人参加了不同的军队,命运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按照传统的叫法,大家是要称呼快百岁的明如月糜老太太的。但是,新社会了,妇女嫁到夫家后是不随夫姓的,习惯上也不再随夫姓称呼。所以,大家还是叫她明老太太。
      其实,在她自己内心里,是更愿意大家叫她糜老太太的。
      糜子雪出生前的那几天,糜老太太坐立不安,几乎每隔一个时辰,不是往上海打电话,就是要拄着她那凤头拐杖,围着大门口的影壁墙转上两圈,还会不时站在大门正中央,双眼直勾勾盯着影壁墙,嘴里念念有词地说:“该改改了!该变变了!”
      糜清丽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经常会给奶奶打电话。但是,奶奶打她的电话却几乎都没打通过。子雪出生那天,糜老太太预感着时辰到了,她不由自主地把电话打到了糜清丽的手机上,没想到竟然通了。但是,令糜老太太没想到的,也是她最最自责的是,她怎么就没有听出来那是她们祖孙两人最后的悄悄话呢?
      这些年,一到秋天,只要天气好,明老太太每天都要上一趟菊花岭。而重阳节的当天,无论天气怎样她都是要上去的。可她毕竟是九十多岁的人了,晚辈们不太放心,每次都会有人跟着。不过,要是孙女糜清秀、孙女婿邝大军跟着,特别是外重孙邝小兵跟着的话,她就有说不完的话。要是保姆跟着,她就几乎一言不发。因为,在老人家的内心里,她需要的是陪伴,是倾诉,而不是照顾。
      糜清丽活着的时候,只要在家,她特别愿意陪着奶奶上菊花岭。而且她一般都不说话,随奶奶想说什么就说点什么。快了、慢了也无所谓,反正她的时间就是给奶奶的。
      糜子雪四岁后也爱追着太奶奶上菊花岭。但一般都是她在不停地说,不停地问,糜老太太能回答她的,尽量满足她的好奇心,大多数只是以微笑面对她。子雪总爱跑在太奶奶前面,等拉开一大截后,再转过身来催太奶奶快点走。糜老太太也不让重孙女等她,只是不停地说:“来啦来啦。”等追上子雪后,她总爱重复一句话:“人这一辈子,走路不光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走路本身也是目的。活一辈子,走一辈子,身在走,心也在走。等到哪天走不动了,特别是心不再动了,这人就算没了。”
      子雪听不太懂,但她记下了。后来,每次不等太奶奶说到最后,她就会学着太奶奶的样子,抢过太奶奶的话模仿着说:“唉……哀莫大于心死!心在、情在,人就在。”
      每当这时,糜老太太都会高兴地拽拽子雪的小辫子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
      这个重阳节,天气好极了。早早地,明如月就提着个精致的小篮子上菊花岭了。话又说到“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
      糜子雪跟太奶奶一起拎着篮子说:“太奶奶不是说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就来不及了吗?”
      “是啊,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呀!那叫养成,也叫教养。”
      “这我知道。比如太奶奶让我记下的小规矩、大道理我都记下了,到时候我还要跟子若哥哥和小兵哥哥讲解呢!”
      “哦,你都能讲解了?那你先说说都要给他们讲什么吧?”
      “就讲那些老规矩呀!”
      “那你先给太奶奶讲讲呗!”
      “好嘞!”说着糜子雪松开手,往后退了两步,学着她认为的先生的样子,手往后一背,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了。
      “太奶奶知道子雪把教下的都记住了,等子若哥哥、小兵哥哥都放假了,子雪就来学太奶奶给他们当先生吧!以后我们家子雪一定是个好先生!现在我们先不说这些了,你眼尖手巧,咱们还是先采些野菊花吧。”
      糜子雪拿着太奶奶手里的小篮子真的认真地采起了野菊花。
      菊花岭的野菊花好像是从几年前糜清丽的骨灰葬那儿开始,采的人越来越少了。几年下来,真正连成片了。每年从中秋节开始,野菊花陆续开放,重阳节时开到极盛。只要不降严重的霜,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
      这时节,总有一个叫兴旺的牧蜂人和他媳妇拉上一卡车蜂箱,在菊花岭的阳坡面整整齐齐把蜂箱排开,在背风处搭个窝棚,住上个把月。养蜂人说蜂箱放在阳坡上,太阳一出来,蜂就会倾巢而出,而且早晨有露水,蜜蜂也能带回更多的花粉。
      菊花的产蜜量极低,这个季节早晚有些凉,蜂巢里有蜜,大部分蜜蜂是不出去采蜜的。因此,不管蜂巢里有多少蜜,兴旺都会在太阳出来后把所有蜂巢都放在取蜜摇桶里脱脱蜜。一来可以把蜜蜂都赶出去采蜜,二来也保证蜂巢里的蜂蜜能及时收取。
      连兴旺自己也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每年重阳节这一天收的蜂蜜是不能卖的,必须要留给糜老太太。正是因为有糜老太太的抬爱,他这菊花蜜才能卖到一百元一斤的。
      菊花岭一带是盛产蜂蜜的。本来,菊花蜜的价格和百花蜜差不多,因为产量太低了,蜂农们大多不愿意去受那个累。只是中秋过后,山上的花很少了,养蜂大户把蜂箱往南方拉了,兴旺家只有五六十箱蜂,经不起长途折腾,每年他都早早地把蜂箱拉到菊花岭。兴旺两口子都很老实,人缘好,要供三个娃娃念书,负担重,其他蜂农也不跟他们争,菊花蜜成了他们的招牌产品。
      有一年重阳节,孙辈们陪老太太到菊花岭上赏菊,路过时兴旺媳妇向老太太推销菊花蜜,老太太用指头蘸了放在舌尖上咂吧了几下,轻微有点中药味儿,想到自己熬制调味料用的主要也是中药材,就决定试试。这一试还真试出了难得的好口味,菊花蜜也就成了糜老太太的独家之秘。日子久了,养蜂人兴旺媳妇与糜老太太形成了默契,有时候得了上好的菊花蜜她会主动送上门去,明如月都会照单全收。
      兴旺媳妇第一次到糜家的三进院落里来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举目望去,一切都是那么地精致。真正让她感到新鲜的是屋里的陈设,她只在电影电视里见过,虽然她已经无数次地从这个老宅子门前走过。
      糜家的宅子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建的,因为规模不算大,分两次用了不到二年就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年暑假,糜子若按照父亲糜清山和母亲许若尘的安排从北京回来陪陪太奶奶和妹妹糜子雪。
      他们总缠着太奶奶讲糜家的故事,糜老太太也非常乐意打开她的话匣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8-27期

    • 第2021-08-26期

    • 第2021-08-25期

    • 第2021-08-24期

    • 第2021-08-23期

    • 第2021-08-20期

    • 第2021-08-19期

    • 第2021-08-18期

    • 第2021-08-17期

    • 第2021-08-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