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频道

太原市阳曲县发现一座宋墓

  山西晚报讯(记者 南丽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了一项考古新发现:2020年10月,太原市阳曲县在“三馆一院”建设项目施工时发现一座宋墓,从墓中铭文砖的内容可知,该墓葬建造于元祐五年,这比宋代建筑规范丛书《营造法式》的颁布时间还要早,对于研究《营造法式》施行前的建筑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墓葬位于阳曲县314省道与双阳路交叉口东南角,“三馆一院”院内西北角。在施工中被发现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其中,墓室为圆形土圹内砖砌墓室,平面呈六边形,顶部作叠涩攒尖状。墓壁皆用条砖错缝平铺,并从高1.2米处叠涩内收起券。墓室底部用方砖平铺,单独砌筑。墓壁六面皆残留有少许白灰面,其上部有砖雕斗拱、椽檐、滴水等建筑构件,其中斗拱表面通体施红彩。从残留的线条看,拱眼壁之间应施有彩绘壁画,但已完全脱落。
  墓室内除部分土块上可见铜锈迹外,未发现其他随葬品。唯一可以提供墓葬信息的是一块铭文砖,根据砖的内容可知,墓主人姓萧,该墓葬建造于北宋元祐五年,即1090年。《营造法式》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由统治阶级颁布印刷,关于古代建筑设计、建造制度的书籍,可以说是一部宋代的建筑设计资料集与建筑规范丛书。自《营造法式》颁布施行后,北宋的建筑在设计、规范、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始有了严格的施工标准,而该墓的建造在此之前,这对于研究《营造法式》施行前的建筑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给同时期的宋代砖雕墓葬的年代判定提供了时间标尺。另外,通过铭文砖中记载的“丙穴为尊次壬穴次甲穴次乙穴”墓葬穴位及下葬顺序可以看出,该墓使用的标准是五音昭穆葬。根据《地理新书》中的记载可以理解为,首先根据姓氏所属之五音,确定祖穴(尊穴)位置,然后按照左昭右穆的顺序将其它墓依次葬入。
  该墓葬的发掘既增加了太原地区宋代墓葬的研究材料,也丰富了人们对山西宋代墓葬制度的认识,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宋代建筑的构造方式及社会风俗习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9-13期

  • 第2021-09-10期

  • 第2021-09-09期

  • 第2021-09-08期

  • 第2021-09-07期

  • 第2021-09-06期

  • 第2021-09-03期

  • 第2021-09-02期

  • 第2021-09-01期

  • 第2021-08-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