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回味四十年前初入职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转瞬间,40年过去了。1981年我们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踏进工厂大门。其中最令我自豪的一句歌词是“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以至于许多人把它当成这首歌的“歌名”。如今,同时进厂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已光荣退休,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像我这样能够正常“刷脸”进厂者,实属“凤毛麟角”。
  抚今追昔,40年前入厂时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981年9月16日下午,我们46名太行技校毕业生(车工28人,钳工18人)冒着霏霏细雨,准时来到太行仪表厂人事劳资科报到。人事调配员已经把我们按需分配到各个单位。五车间(制造工装模具)分配去的人最多,加上分配到九车间的同学,同在这个大厂房里的同学占了近四分之一。其他同学安排在三、六、七等车间。我和三位同学被分配到令人羡慕的设计研究所新品试制工段。研究所主管新品试制的副所长卜永华打着雨伞,把我们带到了新品试制工段。我们两个男车工交给了车工组李组长,两个女钳工交给了钳工组陈组长。
  虽然技校毕业生,在理论上没有学徒期,但工厂还是负责任地给我们安排了“师傅”,传帮带3-6个月。我的师傅是1958年进厂的清徐人刘佩佐,车工组副组长。刘师傅待人随和,干活利索,操作的床子是“C620”。三个多月后,我“出徒”了,被安排开一台闲置的“光车”,加工一些小零件。其间,有桩喜事,让我至今都津津乐道。一位年长我七八岁的工友结婚,我上了5元钱贺礼,就“理直气壮”地去位于五一广场的中华老字号“晋阳饭店”出席“婚宴”。现在的人肯定会问:上5元钱贺礼,就好意思去喝喜酒?!一点不错。我们进厂时便是一级工,拿“35.5”元工资(当时是高工资),那时晋阳饭店有“28元一桌的婚饭”,5元礼金不算少。
  入职后,同学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绝大多数在1983年、1984年上了电大。经过学习提高,工作历练,技校的同学们大多成为了生产、管理骨干,获得了“技术能手”“销售标兵”“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有些同学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走出太行,投身金融、律师、服务等其它行业。
  在进入退休倒计时的今天,回想入职时光,回望八十年代,感叹“时不我待”。愿“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一辈们”各自珍重,把握今朝,活好当下,不虚此生。

解延忠(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9-14期

  • 第2021-09-13期

  • 第2021-09-10期

  • 第2021-09-09期

  • 第2021-09-08期

  • 第2021-09-07期

  • 第2021-09-06期

  • 第2021-09-03期

  • 第2021-09-02期

  • 第2021-09-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